
专业委员会
在2018年6月6日召开的第七届中国贸易金融年会上,《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7)》正式发布。中国银行业协会贸易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银行贸易金融部代表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2009年,在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的情况下,我国推出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依托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庞大的国际贸易规模、币值的相对稳定,正在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和贸易活动的新选择。截至2017年末,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已经实行八年有余,人民币正在向国际化货币迈进:人民币在经常项目、直接投资、跨境融资、证券投资等方面的政策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央行间货币合作不断增强;年度人民币跨境收付合计量已经超过9万亿,人民币跨境收付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额度比例为22.3%,人民币连续七年成为我国第二大国际收支货币;香港、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等国际金融中心结合各自特点形成离岸人民币中心;根据SWIFT等权威机构公布的国际货币排名数据,截至2017年12月末,人民币在国际收支货币中的份额为1.66%,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第五大外汇交易货币。此外,人民币国际化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境内外客户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预期、人民币计价结算主动权等方面反映积极,约有60个境外央行和货币当局在中国境内持有人民币金融资产并把人民币纳入官方外汇储备。
为更好地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健康发展,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第二年向社会公众发布人民币国际化主题的报告。该报告对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的发展现状、政策框架、离岸市场发展、商业银行实践做出了总结,并从“一带一路”建设、自贸区与特殊政策区域建设、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以及宏观经济与外汇储备管理协调等方面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进行了预期。同时,从进一步鼓励境内银行人民币境外放款业务发展、大力发展跨国公司集团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明确人民币跨境保函业务的政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业务开展的策略及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