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意愿、能力与效果进一步提升
6月26日,《2013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显示,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化责任意识、完善责任治理体系、健全责任推进机制,力求打造“责任银行”,促进“和谐发展”,履责意愿、能力与效果进一步提升。
由中国银行业协会编制的《报告》邀请业内外社会责任管理专家、主要会员银行社会责任负责人组建专家团队,参照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社会责任指南(ISO26000)》和《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4.0》框架,制定《2013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指标体系》(包含23张数据表,涉及340多个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并根据会员银行报送的2000余份数据及文字材料历时数月编制完成,确保了《报告》的国际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准。
《报告》从加强社会责任管理、支持国家改革和经济发展、助推普惠金融、公平善待消费者、践行绿色低碳金融、热心支持社会公益、致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七个方面,向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全面展示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果。此外,《报告》较往年进行了创新,突出了经济结构调整、绿色低碳金融、银行互联网金融、人民币国际化(含上海自贸区)、小微公司金融需求、草根金融需求等政府和民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难点,使得《报告》更富有时代气息。
一、深化责任意识,完善责任治理体系,健全责任推进机制,加强多方责任沟通,强化风险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责意愿与能力进一步提升。截至2013年底,15家银行出台了社会责任战略规划,12家银行形成了社会责任指标体系,15家银行制定了社会责任专项制度,保障和推动了社会责任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同时,银行业积极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加强责任沟通,通过发布相关报告、开展对话交流、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等方式,大大提升了银行业社会形象与公信力。目前,已有49家银行发布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报告或同类报告,其中, 13家银行报告经过了第三方审验,10家银行发布了多语言报告,增进了利益相关方及社会各界对银行业社会责任推进工作的理解和认可。在风险管理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风险识别、监测及控制,有效提升了风险管理能力。截至2013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不良贷款率1%,拨备覆盖率282.7%,同比下降12.8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充足。
二、秉承科学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改革转型,贯彻宏观调控政策,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完善全球服务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成为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截至201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6.6万亿元,同比增长13.9%,信贷规模稳步增长,充分发挥了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在支持国家改革转型方面,大力开发城镇配套金融服务建设,合理推进金融服务向欠发达地区延伸,积极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截至2013年底,累计有2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驻自贸区,共设立25家营业性网点,有力推动了自贸区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完善全球服务体系方面,18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在海外51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127家海外分支机构,总资产超过1.2万亿美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4.6万亿元,同比增长57%,有效增强了与世界各地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截至2013年底,以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大力支持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贷款余额5,067.7亿元,同比增长18.5%,为文化产业公司提供了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支持我国海洋经济项目7,678个,同比增加5,210个,同比增长211.1%,对海洋经济发展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其中,中西部地区贷款增速较东部地区高4.6个百分点,全面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崛起;服务老少边穷网点达1.49万个,信贷投入增速高于其他地区平均水平,也高于当地城市地区的平均水平。
三、以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小微三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践行普惠金融,坚持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有效促进社会均衡发展。截至2013年底,涉农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7.3%,同比增长18.5%,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有力的信贷支持,实现了强农惠农富农的目标;小微公司贷款余额17.7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2%,同比增长19.3%,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5.38个百分点,为小微公司发展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安居工程贷款余额8,134亿元,同比增长22.2%,个人创业贷款余额6527.5亿元,惠及个人创业客户454.4万人,个人消费信贷余额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3%,医疗卫生贷款余额1,724.3亿元,同比增长105.3%,有力支持了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在偏远山区的金融投入,截至2013年底,农村营业网点达到46,198家,流动银行1,598个,逐步减少金融服务的“空白”乡镇。
四、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渠道建设,持续加强金融产物创新,着力提升消费者保护意识,给广大金融消费者带来全新的金融服务体验。截至201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功能分区的营业网点11.87万家,较2012年增长11.14%,建成社区金融服务点3,894个,同时,运用网络和科技技术,实现了物理网点的人性化和智能化;自助设备布放达626,909台,交易总量371.52亿笔,同比增长15.54%,交易总额50.98万亿元,同比增加6.59万亿元,增长14.84%,部分网点增设具有远程视频服务、打印冠字号码等功能的自助机具,给客户带来了全新的金融服务体验;银行业金融机构始终以科技为引领,建成全方位电子银行服务体系,2013年,平均离柜率达63.23%,同比增加8.86个百分点,为客户提供了高效、便捷、安全的信息化金融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努力搭建移动金融服务平台,移动支付业务达16.74亿笔,同比增长212.86%,移动支付金额9.64万亿元,同比增长317.56%,满足了消费者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需求;理财产物余额102,111亿元,个人理财余额6.36万亿元,为客户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更多产物选择;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强消费者保护意识,2013年,参与“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消费者教育活动的网点达12.04万个,派出宣教人员80万名,宣传活动场次30万,发放资料1.3亿份,受众1.2亿人次;投诉处理完结率100%,平均处理时效2个工作日,比2012年减少0.3个工作日,有效构建了和谐的金融消费环境。 2013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关注特殊群体服务,通过设置无障碍通道,摆放盲文版业务指南,张贴导盲犬可入标识等一系列措施,有效保护了残障人士平等享有金融服务的权利,银行业无障碍金融服务得到多方赞誉,并于2014年5月荣获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颁发的“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奖。
五、积极携手公司和个人,共同应对挑战,通过实施绿色信贷,创新金融产物,推广绿色环保文化,开展绿色低碳运营,为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截至201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两高一剩”行业信贷规模14,041亿元,同比减少4,634亿元,同比降低24.8%,节能环保贷款余额16,045亿元,共计支持14,403个节能环保项目,其中, 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5.2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余额的8.7%,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18,671万吨、水43,807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当量47,902万吨,有效支持了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2013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进电子化、信息化、低碳化的业务平台,创造性开发碳债券、碳基金、国际碳保理、低碳信用卡等“碳金融”产物,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力量;银行业金融机构始终将打造“绿色银行”作为节能减排的重点工作,从运营管理的每个细节入手,推行绿色办公、实施绿色采购,极大降低了自身运营对环境的影响。银行业通过实施绿色信贷、推广绿色环保文化等一系列工作,对我国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六、积极致力公益事业,持续为抗灾救灾、文化事业发展、扶贫建设和特殊群体帮扶等公益领域提供资金和智力支持,为幸福中国的建设传递爱的正能量。据不完全统计,银行业全年社会责任工作投入6,630万元,同比增长78.8%,公益慈善项目数量实现快速提升,达3,555个,同比增长48.0%,全行业社会责任意识不断提升,社会责任各项投入持续加大。截至201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公益慈善捐赠总额达103,080万元,其中,面对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抗击自然灾害共捐款17,802万元。同时,在广大员工中积极倡导志愿者的服务奉献精神,建立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目前,已形成社会志愿者活动品牌20余个,员工志愿者活动时长230.4万小时,有效促进了银行与社会的和谐相融。
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注重员工职业成长与道德建设,实现员工与机构的共同发展。截至2013年底,银行从业人员近355万人,在员工培训方面总投入32.2亿元,培训项目37.3万期,同比增加近4万期,惠及1,657万人次,同比增加近4万人次,全面提高了银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困难员工可持续救助机制,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2013年,共提供各项帮扶资金1.2亿元,通过物质帮扶和精神支持,有效改善了困难员工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