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绿色环保之间经常存在两难选择。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构筑清洁、环保、安全的生活环境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同而迫切的期望。《2013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面对绿色发展的时代主题,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要求,通过差异化的信贷偏好和严格的授信准入、风险控制和办公运营等多个环节发掘“绿色”突破点,在创新绿色金融产物、促进绿色发展模式、打造绿色融资平台方面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为低碳经济、节能环保提供充分的金融支持。
第一,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签署《绿色信贷共同承诺》。2013年,银监会发布《对于绿色信贷工作的意见》,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各会员单位召开全国银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暨践行绿色信贷会议。会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29家参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签署了《绿色信贷共同承诺》,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环保一票否决制”作为信贷的基本准则。
第二,持续压缩“两高一剩”行业,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2013年,中国银行业将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作为结构调整重点领域,设置更为严格的准入条件和项目审查机制;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共享过剩行业信贷风险管控信息,推行风险排查和名单制管理;支持兼并重组和节能技术改造,助推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实现绿色转型。截至2013年底,“两高一剩”行业贷款余额14,041亿元,同比降低24.8%,发放的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16,045亿元,支持14,403个节能环保项目。其中,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5.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7%,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18,671万吨、水43,807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当量47,902万吨。
第三,加速绿色金融创新。2013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多样化绿色金融产物、绿色融资渠道,推进电子化、信息化、低碳化的业务平台。在“碳金融”领域,通过介入碳交易平台,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资金结算和业务咨询;创造性开发碳债券、碳基金、国际碳保理、低碳信用卡等“碳金融”产物。推出开发能效贷、排污权抵押贷等绿色信贷产物;推出合同能源管理的未来收益权质押、排污权抵押等灵活的信用模式。
第四,坚持绿色低碳运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日常运营中积极倡导绿色办公理念,全面实行网络化、电子化办公,大力推广视频会议,减少纸质材料等资源使用;办公过程中尽量使用可回收、可降解材料和环保产物,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推进“绿色建筑”改造,推行雨水采集系统、地源热泵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等多项绿色环保解决方案;倡导全行员工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垃圾的产生,努力打造“绿色银行”。此外,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将绿色理念融入采购环节,在采购过程中优先选用具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供应商,优先采购具有能效标识、环境认证的节能环保产物和有利于员工安全健康的产物,审慎对待并适时取消与有重大环境负面信息的供应商的合作,带动供应链公司改善环境绩效。
保护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中国银行业协会作为中国银行业的自律组织,有责任、有义务携手各家会员单位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创建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这既是银行业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也是防范信贷风险、加快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创建一个碧水蓝天的美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