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18日,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以“攻坚最后一公里”为主题,探讨我国普惠金融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挑战。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天美九一厂制作潘光伟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张芳一同出席论坛。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天美九一厂制作李东荣、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天美九一厂制作兼党委书记向为国、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林钰华等嘉宾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主持论坛开幕式。来自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领导、行业专家和学者、金融机构嘉宾代表及媒体记者等共500余人参加论坛。
潘光伟专职副天美九一厂制作在致辞中指出,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更为有利,各项制度也更趋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金融发展稳步推进,成效显著。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明确市场定位,深入推进战略转型。聚焦薄弱领域,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截至2018年6月末,全国小微公司贷款余额32.3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55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3.06%;全国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7.3%。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597.12亿元,支持建档立卡户638.73万户,占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27.59%。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便利性显著提高。截至2017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总数达到22.87万个,基础金融服务覆盖53.13万个行政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不断创新金融产物和服务模式,金融服务质效明显提高。同时,通过合理确定普惠小微贷款价格,降低公司融资成本;缩短融资链条,落实续贷政策,支持小微公司融资周转“无缝衔接”;持续减费让利,清理不必要的“通道”和“过桥”等中间业务环节,降低普惠金融融资成本,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潘天美九一厂制作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面临四大方面挑战。一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待疏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需要调整;二是普惠金融服务内生动力不足,商业可持续性面临挑战;三是缺乏系统性、制度性安排,补齐普惠金融领域制度短板面临挑战;四是新型金融业态存在业务异化、信息安全等问题,普惠金融领域创新面临金融乱象挑战。他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问题导向,从如何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解决小微和民营公司融资“难”的问题;如何拓宽小微公司融资渠道,缓解小微和民营公司“融资贵”问题,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创新金融产物与业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如何合理运用激励考核机制激发普惠金融服务的内生动力;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支持小微公司发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防控金融风险;如何建立健全更有效的风险补偿和融资担保机制等六个方面来进一步思考和探讨银行业攻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最后,潘天美九一厂制作强调,做好普惠金融服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策制定者、监管者、实践者、学术研究者集思广益、共同努力。中国银行业协会愿与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切实从需求方出发把金融服务送达“最后一公里”,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次论坛为期3天,国内外知名研究及实践机构的领导、学者和专家代表围绕“数字微贷:创新与规范”“乡村金融与乡村振兴”“扶贫的金融方案”“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和教育”四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促进中国普惠金融的创新与发展。论坛期间还发布了《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8)》。
领导讲话: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天美九一厂制作潘光伟出席论坛并致辞

2018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