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回顾2009年中国银行业发展历程和突出成就,全面展示银行业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影响,我会在去年评选基础上,组织开展了“2009年度中国银行业十件大事”评选活动,并于12月30日正式向媒体发布。
为增强此次评选活动的客观性与公正性,评选分为大事征集、初步筛选、投票评审及专家终审四个环节,并制定了评选标准,面向广大会员单位及新闻媒体征集意见。
此次评选共收到来自5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媒体单位推荐的大事307条。经初步筛选, 69件大事进入评审环节。为进一步提高评选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我会组织30家理事、监事单位进行投票,共评出38件大事进入终审环节。12月28日,我会组织来自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新闻媒体等专家召开终审会,评选出“2009年度中国银行业十件大事”。
2009年度中国银行业十件大事如下:
1.中国银行业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考验,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国际声誉显着提升。截至2009年11月底,我国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51%;资本充足率整体达到10%以上,达标资产占比上升到99%;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持续双降,分别比年初下降668亿元和0.8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降至1.6%。根据2009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数据,全球上市银行按市值排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仍稳居前叁位,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分别位于第十一位和第十六位。由于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良好,中国银行业国际声誉显着提升。穆迪等国际着名评级机构对中国银行业、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也随之提高。2009年10月,穆迪公司对中国的主权评级础1的展望由“稳定”调升为“正面”,保持对中国银行业稳定至正面的展望,同时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以及叁家政策性银行评级展望也获得了调升。标准普尔公司2009年也没有因外部经济金融环境的起伏而改变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评估,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本币和外币长期交易对手评级始终维持在“础-”较高等级。
2.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中国银行业加大信贷投放,逆周期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取得成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国十条”、“金九条”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金融政策,银监会也推出了十项措施,以加大各商业银行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积极贯彻国务院相关指示精神,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经济平稳增长。截至2009年11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9.2万亿元,增强了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助推了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3.大力发展中小公司信贷业务,积极支持、推动中小公司健康发展。中国银行业积极贯彻国务院对于支持中小公司发展的指示精神,并按照银监会的相关要求,设立了小公司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创新符合小公司特点的金融产物和服务,加大了对中小公司信贷支持力度。各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中小公司产物和服务模式,如工商银行的“财智融通”、交通银行的“展业通”、北京银行的“小巨人”等产物,中国银行的“信贷工厂”业务操作模式等满足了中小公司发展的需要。截至2009年叁季度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公司人民币贷款余额14.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8%,占人民币公司贷款余额的44.8%,有力地支持了中小公司健康发展。
4.出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叁年规划,力争叁年左右实现全国各乡镇基础性金融服务全覆盖,农村金融大发展。2009年7月,银监会出台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在全国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共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截至2009年11月末,全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达到138家,较年初增加31家。其中,村镇银行118家,较年初增加27家;贷款公司8家,较年初增加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2家,较年初增加2家。截至2009年9月末,涉农贷款余额8.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万亿元,贷款增长29.5%,高于整个银行业贷款平均增幅0.3个百分点,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金融服务向前发展。
5.加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并成为金融稳定理事会成员,深度参与国际监管制度改革及相关标准的制定。2009年3月13日,中国正式成为国际清算银行所属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成员。加入巴塞尔委员会是我国银行监管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将有利于维护我国银行业利益,并为国际银行体系稳定做出新贡献。此外,2009年4月2日召开的伦敦20国集团(骋20)金融峰会上,中国正式成为金融稳定理事会成员,中国银监会刘明康主席当选该理事会国际监管合作常务委员会副主席,进一步增强了国际话语权。
6.出台贷款管理“叁个办法一个指引”,在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严守风险底线。2009年,银监会制定出台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其中《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尚在征求意见中)。“叁个办法一个指引”基于受益人支付原则和受托支付原则,强调了真实交易,通过受托支付,对银行信贷资金支付制度进行重大变革,保证了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提高了风险管控能力。此外,还陆续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指引》、《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等一系列风险管理新规,督促商业银行严守风险底线。
7.中国农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2009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最后一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革。与此同时,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工商银行对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设置及构成进行调整优化,内控机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并于11月24日率先全面启动全球现金管理业务,全球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国建设银行加快一级分行所在地城市行的风险条线集中管理,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制。中国银行组织开展对集团授信、贸易融资、代客业务、财务管理等四个重点业务条线的稽核,加强对网点日常管理和重点业务活动的风险控制。
8.签署《海峡两岸银行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海峡两岸及与港澳地区的金融合作取得新进展。为了贯彻国家对于“积极推进两岸金融合作”、“全力支持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繁荣稳定”的精神,11月16日,海峡两岸银行业监管机构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银行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两岸银行业监管机构将在信息交换、机构设立、危机处置、人员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以确保对互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督,共同维护两岸银行业稳健发展。同时,也为大陆银行赴台开展业务做好基础铺垫。7月14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实现互认,以及随后开展的一系列两岸叁地金融论坛及业务往来,进一步加强了内地与港澳台的金融合作,为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支持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经济健康发展。
9.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消费信贷加速发展,推动消费增长创记录。7月22日,银监会正式公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并启动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审批程序。2009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汽车、家电等消费信贷业务并开展有利于促进消费的金融创新。截至2009年9月末,居民户贷款比年初增加1.8万亿元,同比多增8809亿元,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9.0个百分点。2009年前11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3%,增幅创198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以汽车贷款、信用卡消费、按揭贷款为主力的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有力推动了消费增长。2009年前叁季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达4个百分点,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10.积极发展绿色信贷,支持低碳经济。2009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指引下,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信贷投放,大力支持低碳经济。自2008年底至2009年9月末,主要商业银行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高耗能产业贷款增速分别为13%、19%、-45%,均大大低于同期31%的贷款平均增速。截至2009年6月末,工商银行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领域的项目贷款余额已近4000亿元;交通银行已进行环保标识分类的客户数占比达99.82%,其中,绿色类客户数占比97.68%、授信余额占比99.03%。此外,2009年1月,兴业银行成立了国内绿色金融业务专门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以更有效地开展金融创新。2009年10月,浦发银行联手10家单位成立了中国首家自愿减排联合组织——生态城绿色产业协会。银行业以实际行动促进节能减排,支持低碳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