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农信人学党史为了啥?湖南省联社副主任王文芳这样说

编辑: 发布时间:2021-05-08 作者: 来源: 浏览:8985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回望“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过去,瞭望“乘风破浪会有时”的未来,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

 

农信人学党史为了啥?湖南省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王文芳在“学史增信”主题学习中心发言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学深悟 透党史 增强发展信心
——“学史增信”主题学习中心发言

 

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党中央在这个特殊年份部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回顾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我有一个深刻体会: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名党员都必须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信心。这种自信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复兴谋作为的正确方向;来自于我们党领导人民走过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火热实践;来自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紧密团结;来自于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辉煌成就。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学习党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为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面临新困难新挑战,我们务必要学深悟透党史,增强发展信心。

 

一要增强走普惠金融道路的信心。百年党史告诉我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从湖南农信70年的发展历史来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合作制变股份制,不变的“真理”就是普惠金融的发展道路。从宏观上看,发展普惠金融是国家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从微观上看,远的浙江桐庐、安吉、桐乡、乐清农商银行,近的浏阳农商银行,坚持十年如一日地做普惠金融,始终不忘姓“农”姓“小”姓“土”,才有了今天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实力,才成为了今天成功的样板。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普惠金融是农商银行与客户的“连心桥”,是农商银行行稳致远的“必经路”,是农商银行发展未来的“康庄道”。当前,我们要坚持将普惠金融作为长远战略转型方向,制定好湖南农信“十四五”规划和普惠金融专项规划,落实好普惠金融“一平台五机制”的工作思路,加快平台建设和机制创新。农商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中有基础、有情怀、有优势,只要我们坚定普惠金融信念,沿着湖南农信特色普惠金融这条康庄大道走下去,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就一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二要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信心。百年党史告诉我们,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决好“叁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叁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从湖南农信70年的发展历史来看,农村永远是农信社安身立命的“根据地”。广大农村是一片希望的田野,滋养了我们。历史和现实都证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我们农商银行责无旁贷。当前,我们要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们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发挥农商银行点多面广线长和人熟地熟的优势,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主动竞争,争做乡村振兴的“主办行”。要专注主业,立足本地,回归本源,坚持服务当地、服务小微、服务城乡居民的定位。要全面巩固金融脱贫攻坚成果,开展定点帮扶和驻村帮扶,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要加大对优势特色产业,特别是“一县一特”“一乡一品”支持力度,更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公司、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深化“党建共创、金融普惠”行动,推进农商银行与乡镇村组党组织在结对共建中整合资源、深化共建,推动党建工作向基层延伸、金融服务向村组下沉。要发挥“金融叁员”“金融村官”在拓展基础客户、促进业务发展、清收不良贷款、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为乡村振兴赋能。

 

叁要增强主动服务群众的信心。百年党史告诉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群众作为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从湖南农信70年的发展历史来看,农信社靠着广大社员一毛一分入股成立起来,成立之初经济条件落后,可就是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老一辈农信人背上挎包、走村串户,广大人民群众将卖猪卖粮、省吃俭用的“家当”存到信用社,支持了我们的业务发展,孕育了宝贵的“鱼水之情”,农信社和农民兄弟结下了深厚感情,真正成为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和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现在全系统有股东8.2万多户、存款账户数5600多万、有余额信贷客户数220多万,他们是我们发展的后盾和靠山。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与农户、客户永远保持鱼水之情是农商银行发展的力量之源。当前,我们要树牢“客户至尊、员工至尚”的服务理念,多为群众办实事,用心推进落实“十件实事”。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及偏远地区网点“五小”建设,改善营业环境和员工工作生活条件。要落实应云书记提出的“网点下沉、业务下沉、感情下沉”要求,学农业、下农村、爱农民,真正扑下身子、扎起裤腿、撸起袖子,“脱鞋下田”。要加快产物和服务创新,加强科技赋能,增加客户体验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

 

四要增强风险防范化解的信心。百年党史告诉我们,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当前,改革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诸多矛盾迭加、风险挑战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金融系统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效,全省农信系统风险状况得到显着改善,特别是去年围绕“减8争12防4”目标,综合施策,如期实现脱困化险工作目标。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风险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风险化解仍然异常艰巨,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有风险不可怕,缺乏风险意识才是最大的风险。今年是全系统风险化解的关键时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必然面临更多艰难险阻,必须拿出敢打硬仗、敢涉险滩的勇气和魄力,凝聚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合力。当前,我们要牢固树立并强化风险管控是金融工作生命线的观点,增强底线思维,努力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要强化制度约束,以重塑信贷管理制度和流程为重点,推进流程银行建设,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把风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强化责任约束,对高风险机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风险防控要责任到人、到岗、到时点,增强危机感,兑现责任状。要持续开展不良贷款清收,严控新放贷款质量,严格审计检查监督,严肃处理追责,切实增强风险管控能力。要贯彻落实4月8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的第五十次会议精神,完善农商银行公司治理,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审慎经营,不过度追求规模扩张和发展速度;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明确行为底线,约束“一把手”行为;要加强党的建设,坚决惩治腐败,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五要增强文化兴社的信心。百年党史告诉我们,没有文化的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民族的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而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铸就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则是推动伟大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要坚持不懈用革命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从湖南农信70年的发展历史来看,虽几经波折,但文化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社,背包下乡、贴近农民,兴农兴商、至诚至信等优良农信文化,形成了“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的“叁铁”精神、“心往农民想、劲往农村使、钱往农业投”的“叁往”精神和“早上一头雾水、中午一身汗水、晚上一脚泥水”的“叁水”精神,涌现出了刘玉民、王继霭等一大批长期扎根基层的可敬农信人以及省联社信贷管理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为湖南农信不断克服困难、发展壮大作出积极贡献的集体。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农信人的优良文化基因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传家宝”。现代公司最本质、最核心的灵魂是文化。资源会枯竭,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当前,我们要把“建设有温度的百姓银行”这一发展愿景融入到实践中,推进湖南农信公司文化建设,加快文化兴社兴行的步伐。要深入挖掘湖南农信身边人身边事,挖掘湖南农信的“红色基因”,讲好农信人的故事。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支作风优良、能打胜仗的干部员工队伍。要构筑农信人的精神家园,进一步凝聚精诚团结、齐心协力的共识,在比学赶超、干事创业中鼓起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要引导全体员工争当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在实现湖南农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