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又一省政府出台金融“十四五”规划!2427字着墨农村金融!

编辑: 发布时间:2021-11-10 作者: 来源: 浏览:2123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鼓励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坚持服务县域乡镇、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保持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妥推进13家县联社改制……”《吉林省“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的出台为吉林省农信机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规划》共包含九大重点任务,其中第五点“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打造乡村振兴吉林样板”共计2427字,专门聚焦吉林省农村金融领域发展方向!


日前,吉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吉林省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是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五年。吉林省将聚焦建设生态强省目标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金融高质量发展道路,助力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同时,《规划》指出,展望2025年,吉林省金融业整体实力将持续增强,基本形成牌照齐全、竞争有序、错位发展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和安全高效的金融生态环境。


《规划》从提升融资质效、加速业态发展、发展农村金融、加强金融监管及数字化转型等多维度阐述了“十四五”期间,吉林省金融工作的九大重点任务。


在优化金融体系,推进数字化转型方面,要持续优化银行体系,保持信贷规模平稳增长。完善多层次的现代银行体系,深入推进银行业发展战略、治理结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转型;鼓励大型银行强化支撑功能,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投放;增强中小银行金融服务能力,强化法人治理,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运作;规范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商业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促进信贷规模持续稳健增长,发挥银行信贷融资主渠道功能。


要稳妥开展金融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推进数字金融创新发展,推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及物联网等数字科技在金融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再造金融内控和服务流程;推进开放金融协调发展。加强金融共建合作,推动吉林省金融资源对接浙江金融要素,密切东北四省区农村金融、绿色金融等联动;推进消费金融健康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金融业务模式,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推进普惠金融蓬勃发展;推进绿色金融共享发展。


在提升融资领域服务质效,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方面,要着力扩大直接融资,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支持证券业机构加快发展,构建种类齐全、服务高效的证券业机构体系;深入实施“上市驱动工程”,依托沪深交易所吉林基地、全国股转公司驻吉服务基地,完善和用好公司上市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工作机制;推动上市公司做优做强;积极推动债券市场融资,加快培育发债主体;培育壮大区域性股权市场;稳妥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市场。


要聚力畅通融资渠道,增强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优化全省金融产业布局,强化长春市在全省金融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汇集金融总部资源,加快建设“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增强重大项目融资服务,推动金融机构支持同向发力;提升重点产业金融支持,进一步巩固金融机构“多家抬”工作格局;实施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建设行动,打造服务于产业链上下游公司融资的供应链金融体系。


在强化风险保障,激发金融活力方面。要强化风险保障功能,提升保险资金运用水平,完善保险业机构体系。支持国内外保险机构在吉林省设立分支机构、地区总部、后援中心以及保险资产管理等专营机构,加快保险要素集聚;推进保险市场健康发展,支持保险行业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挖掘客户需求,增强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保险经济补偿功能;大力发展商业保险。


要加速各类业态提效,激发地方金融潜能活力。实施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跨越工程,支持吉林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加快上市发展步伐。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妥推进13家县联社改制;实施地方金融组织提质工程,推动存量地方金融组织优化股东结构、引入优质公司股东;培育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支持本地优质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兼并重组和连锁经营等方式发展壮大,规范执业行为,强化行业自律。


在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打造乡村振兴吉林样板方面。要完善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体系,聚焦提升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推动城乡资金融通等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完善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金融组织和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服务“叁农”倾斜力度,以吉林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物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物优势区为重点,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拓宽乡村振兴融资来源,支持涉农公司到主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和“新叁板”挂牌融资;持续创新涉农金融产物和服务,着力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扩大保单质押贷款、订单质押贷款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农机具、畜禽活体贷款等业务;争创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惠农利民金融产物与服务,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农村金融承载能力和农民金融服务可得性。


在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要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引导地方金融规范发展。建立地方金融监管制度体系;增强地方金融监管配备;组织科学有效监管;完善金融监管协同机制。


要加大规范引导力度,构建更优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更加良好舆论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从2021年6月开始,各地相继出台金融业相关规划方案,擘画金融业发展蓝图。《中国农村金融》记者梳理发现,目前,除吉林外,已有浙江、山东、广东、湖南、安徽、山西、天津、江苏等地发布有关行动方案。虽然各地方案内容不尽相同,但对农村金融、农信系统、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法人银行等方面的关注只增不减。


浙江·做强做优机构


6月8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共分总体要求、融资畅通工程等八大部分,其中明确涉及农信机构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六部分“做优做强现代金融机构体系”之中。


此部分的第二项内容“做强做优法人金融机构”中提出:支持省农信系统走在全国同业前列,深化省农信联社改革,完善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增强服务农信系统能力;支持农村商业银行保持县域法人地位总体稳定,强化支农支小功能,提升服务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能力。


截至今年6月末,浙江农信83家机构各项存款29949.02亿元,比年初增长9.66%;各项贷款余额22790.55亿元,比年初增长13.08%;不良贷款率0.86%,拨备覆盖率493.79%。


山东:做优做强机构


7月4日,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印发《山东省“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对农商银行等地方法人机构提出了“做优做强”的整体目标,其中的重点内容包括叁个方面。


一是强调“保持县域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突出服务功能,完善公司治理,提高机构经营的独立性和规范化水平。


二是以“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为目标,引导农商银行在农村地区增设服务网点布设金融服务终端,建设“一门式”金融服务站,提高服务半径和服务功能。


叁是以“有效提升‘叁农’服务水平和风险抵御能力”为目标,统筹推进农商行管理体制改革、法人机构改革和高风险机构处置。


今年6月末,山东农商银行系统110家机构总资产合计2.96万亿元,比年初增长7.34%;各项存款余额2.38万亿元,比年初增长8.24%;各项贷款余额1.6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9.98%;叁项规模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农商银行的平均水平,总量排位继续保持在“第一方阵”之中。


广东:打造头部机构


7月16日,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有两大方面:


一是打造头部金融机构方面。包括加快推进东莞、顺德、南海、佛山、中山、江门等优质农商行上市,以及广州农商行回归础股,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金融公司集团按照规定设立金融控股公司。


与浙江把“积极支持全国性金融机构在浙发展”放在“做强做优法人金融机构”的顺序有所不同,广东直接把“打造头部金融机构”放在“壮大银证保金融机构”的前面。同时,在相关专栏中这一规划提出,建设国内领先的农商银行系统,扎根县域、服务“叁农”。


二是在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方面。这一规划非常详细地提出,在全面完成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农商行扩大经营自主权,不断激发农商行服务“叁农”、服务小微的活力。推动省农信联社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农信系统多项综合能力建设。落实省政府对农信系统的管理责任。在稳定县域金融服务的前提下,加强宏观管理,促进农商行回归本源,巩固支农支小主力军的优势地位。


2020年末,广东农信共有83家法人机构,总资产合计41348亿元;规模总量高于同期浙江农商银行系统的34714亿元和江苏农商银行系统的32565亿元。


湖南:做大做强机构


8月16日,湖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印发《湖南省“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深化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功能定位;完善农商行法人治理结构,更好发挥支农支小主力军作用。


对于农商银行更为具体的内容,体现在第六个专栏《地方金融改革行动》之中。主要包括,一是鼓励农商银行系统等地方金融机构,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并购、重组的方式做大做强;二是支持其中的长沙农商行等一批有资格的金融机构上市融资,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立金融租赁、理财、直投等专业化子公司。叁是推动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深化改革,完善农商行法人治理结构;四是发行省级政府专项债券,补充农商行系统资本金,继续引入国有及社会资本,支持农商银行优化股权结构、增强资本实力;探索成立专业化资产管理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专项处置农商银行不良资产。


安徽 :优化金融服务体系


8月1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叁地一区”建设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安徽省优化金融服务体系的具体方向。


《方案》指出,要优化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徽商银行、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药都农村商业银行础股首发上市。支持合肥科技农商行补充科创专项资本,适时推动向合肥科创银行转型。支持新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富有互联网基因和生态圈的金融科技特色银行。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线上服务与业务覆盖能力。


要建立人才智库:加大金融人才和团队培育,每年遴选10人左右的金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个左右的省“115”金融产业创新团队,给予每人、每个团队50万元资助和生活补贴。


7月31日,安徽农信各项贷款突破万亿关口,余额达10020.79亿元,较年初增加1032.66亿元。同时,各项存款余额已达13697.5 亿元,较年初增加1414.33亿元。


山西:推进农信社改革


9月8日,山西省金融办联合中央驻晋金融管理部门出台《山西省金融提振赶超行动方案》,对山西省金融发展提出了明确方向。


《方案》提出5项工作目标和11项具体措施。其中提到,深入推进地方金融改革。推进农信社改革,支持城商行做优做强。推进省属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山西金融租赁、山西信托等公司战略重组,继续推进增资扩股,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规范发展,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毛细血管”。强化穿透式金融监管体系,实现金融本质安全。


天津:加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控


9月9日,天津市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从服务与发展、监管与稳定、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入手,力争“十四五”时期,基本建成服务实体有特色、监管稳定有成效、改革创新有活力的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


其中提到,加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坚决落实中小金融机构及其股东、发起行的主体责任、地方属地责任和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责任,通过实施深化改革、补充资本、完善公司治理、引进战投、加大清收等有针对性的措施,持续增强中小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和抵御风险能力。


江苏·发挥“主力军”作用


8月31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江苏金融工作要努力实现“强好足优”的目标,即金融服务支撑强、金融协调发展好、金融改革势能足、金融生态环境优。同时,《规划》指出,展望2035年,江苏省将基本形成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基本实现地方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与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相适应的金融强省。


《规划》分别从创新驱动、产融结合、健全普惠金融体系、守住金融稳定底线等多维度阐述了“十四五”期间,江苏金融工作的重点工作。


《规划》中多次提到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其中在提升普惠领域融资服务质效方面,《规划》指出,要完善多元普惠的金融供给体系。发挥农村商业银行支农“主力军”作用,保持农村商业银行县域法人地位总体稳定,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通过上市挂牌、合并重组以及发行“叁农”、小微公司专项金融债等方式提升支农能力。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