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委员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银行业资产规模占我国金融资产总量的80% 以上,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主战场。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监管的持续加强等因素,对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连续第十年出版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将继续为您全方位解读银行家对当前阶段银行业发展的看法与思考。
宏观环境
中美贸易摩擦将对宏观经济产生一定影响。虽然2018 年中国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充满不确定性,但银行家对整体经济增长较有信心,多数银行家认为经济增速稳定在6.5%左右。“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银行业面临创新能力不足的挑战。对于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近六成银行家最关注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银行家对宏观经济政策评价整体较高,期待未来更积极的财政政策。2018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定调“坚决抑制房价上涨”,银行家认为长期而言将平稳发展房地产市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被放在了三大攻坚战的首要位置,近八成银行家认为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加强对金融乱象的整治。防风险、去杠杆仍是主旋律,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增长将趋于平稳。
发展战略
近七成银行家认为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是银行战略转型的首要选择。小微公司客户仍受青睐,县域和小城镇首成最受银行家关注的重点区域。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客户金融需求的变迁以及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趋严,84.2% 的银行家认为应稳步推进综合化经营发展战略。多数银行家选择依托金融科技深化银行轻型化发展(65.3%)。在我国建设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背景下,做强基础类投行业务、践行大投行战略、发展交易银行成为大部分银行的关注点。超过七成银行家认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银行业进行海外发展的首要关注点,大多数银行家认为海南自贸区及自贸港的设立给商业银行国际贸易金融、离岸金融等业务带来发展机遇。
业务发展
随着银行业各项业务创新发展,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型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发展较为均衡,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被认为是未来叁年的核心业务;股份制商业银行因其经营机制相对灵活,金融创新能力较强,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被认为是其未来竞争力提升最快的两类业务。各项业务重点稳中有变,城市基础设施业连续四年成为信贷支持的首选行业;房地产业成为银行重点限制行业榜首。在公司金融业务中,小微公司贷款、供应链融资和集团客户贷款受到银行家广泛重视;个人消费贷款仍然是个人金融业务的重点,个人经营性贷款发展态势良好,跃居至个人业务重点发展的第二位;同业业务回归本源,基础业务成其首要发展方向;住房租赁金融发展得到银行的普遍关注。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受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经济结构调整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在持续推进,同时《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等监管政策纷纷出台,商业银行在配合国家政策以及优化自身结构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需要引起银行业的整体关注。
超过六成银行家认为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仍然是信用风险,具体表现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小微公司的信贷风险等。同时在强监管、重合规、严问责的背景下,银行家对合规风险关注度显着上升。另外,不良贷款率反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受到银行家的广泛关注。
人力资源
中国银行业员工数量增长预期持续弱化,认为未来叁年员工数量基本不变或会有减少的银行家占比从2014年的12.4%逐年增加到2018年的45.2%。各家银行都十分重视专业技术序列的建设,将其作为拓宽员工职业发展渠道的重要手段,仅有14.9%的银行家表示尚未启动专业技术序列建设。而且,专业技术序列建设已经较为广泛地应用于银行各业务条线之中。不过,目前专业技术序列建设仍存在较多问题,其中,“人才培养力度不够”(51.8%)较为突出。
财务管理
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面临多重压力,主要包括:资管新规(32.4%)、惭笔础考核(20.4%)、流动性监管政策(19.7%)、资本充足率(15.4%)、市场乱象整治(11.4%)等。在此背景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回归本源,贷款和存款在资产负债来源中的占比提升。银行面临的资本补充压力主要源于自身规模扩张(68.3%),而且主要集中于核心一级资本(77.0%)。留存收益(68.3%)是资本补充的最主要渠道,但受利润增速放缓影响,自我积累、自我补充能力差(52.8%)也成为资本补充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大部分银行家主张通过提高资产质量控制能力(69.7%)、把握好资产规模增长与资本消耗之间的平衡(61.4%)、促使业务结构向轻资产转变(53.4%)等措施来减轻资本补充压力。
金融科技与信息化
2018年,金融科技(贵颈苍罢别肠丑)概念进一步普及。金融与科技的进一步融合,不仅催生了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众多金融科技公司,更是推动了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对科技的开发与应用。伴随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银行业积极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域探索金融业务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但在创新过程中也面临市场、技术、法律环境等方面的挑战与困难。一方面,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用户体验,迅猛发展的金融科技为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也使得金融风险及其传播更加复杂、竞争更加激烈,为银行经营管理带来了挑战。总体而言,银行家对发展金融科技与信息化建设的态度比较积极、普遍认为金融科技浪潮中的机会多于挑战,且对金融科技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逐渐提高、投入持续增加。未来,中国银行业与信息科技公司将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加强合作,共同协作推动金融科技发展。
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
在公司治理方面,数据治理和党建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是股权管理、激励约束机制与独立董事制度方面仍是短板,风险内控也存在不足。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小微金融服务和扶贫工作依然是重点领域。产物创新仍是社会责任履行中最亟待改进的问题。
银行家群体
2018年,中国银行家需要面对响应服务实体经济号召、处理复杂的金融局面和应对强监管格局等等诸多任务和挑战。银行家对工作方面的满意程度降低,对生活方面各指标的满意程度则各有升降但趋于接近。其中,中部地区的银行家满意度近一年来出现了明显的下滑。银行家认为,绩效指标对管理能力的反映有一定程度弱化,银行家群体本身的职业化程度也有所下降;除激励约束机制和经营自主权以外,学习交流和培训、考核评价不足对银行家成长的阻碍逐渐显现。银行家预期银行高管离职趋势将保持平稳(59.5%),但个人如有到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机会时,超过叁分之一的银行家愿意前往其它机构发展。
监管评价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备受瞩目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终于落下帷幕。银行家普遍认可本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举措,认为银保监会成立能够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强监管、重处罚的监管新常态背景下,虽然银行家认为“合规”压力进一步加大,资本充足率持续承压,但超半数对此评价积极,认可强监管措施对治理金融乱象和去杠杆等取得的初步成效。同时,银行家感受到不良贷款率压力显现,认为“资产质量恶化”或成为银行业经营与发展中潜在的风险并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问题,呼吁加强对高风险机构的早期识别和干预。银行家对放宽外资准入限制评价积极,近六成银行家认为适当引入竞争可激发银行业活力。另外,金融控股公司亟待加强监管,超六成银行家认为首要是把好准入关口。
发展前瞻
2018年以来,银行家对未来叁年银行业经营状况更加乐观,预期营业收入和税后利润高于10%的群体比例不断扩大,七成以上银行家预期未来叁年银行不良贷款率将低于2.0%,且将逐年下降。超五成银行家认为2018年末银行预期拨备覆盖率为150%以上,同时超六成的银行家认为2018年末银行资本充足率高于10.5%。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同时,还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这也要求银行业增强自身监管,做好风险防控,从而推动银行业健康发展。银行家对未来叁年的预期有所回升,拨备覆盖率预期有所好转,然而,银行业资产质量依旧是改善银行资产状况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