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的数据观察可以判断,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对我国一季度经济运行造成冲击。由于目前疫情尚未结束,因此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仍需要根据疫情的变化及公司复工的进展进行动态评估,并超前性地准备好不同情景下的政策工具组合。 从经济运行指标看,总量上可以观测公司复工的维度包括全国发送旅客人次及人口迁徙数据,支持复工的防控物资供应能力的填补,用电量、耗煤量、工业品价格等高频数据。上述数据目前看来并不十分乐观,需要提前做好政策准备。我们2月8—10日深度访谈了15个行业的50余家上市公司,试图从微观上去厘清公司复工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趋势: 首先,物流中断、工人到位不足、供应链不稳定、防疫物资短缺是公司反馈复产中面临的突出困难,目前大部分生产公司的实际复工率大致在30%~40%,估计要再延后几周才能较大面积地恢复正常。目前复工公司以大公司为主,数量较少,且要执行严格的复工条件。一些物流公司还未复工,加上一些地方在疫情防控中交通受阻,物流中断,导致部分公司原材料运不进、产物发不出。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公司普遍面临工人到位不足的问题,农民工有的返程受阻,有的回来后需隔离5至14天不等,进一步延迟了复工时间。此外,公司普遍反映口罩等防疫物资短缺、储备不足,一些公司自主选择延迟复工。 产业链环环相扣,上下游中小公司复工不同步等或将导致部分产业链面临重构风险。产业链开工不一致,加上物流等摩擦因素,公司普遍担心供应链能否畅通。有上市公司反馈一些中小公司现金流不足,如果停工继续延期,可能会亏损甚至倒闭,进而导致供应链断档。 其次,分行业来看,疫情对餐饮旅游行业和线下零售行业打击最为沉重。餐饮旅游行业公司普遍判断上半年的冲击不可避免。有的上市餐饮公司现金流只能支撑3—6个月,公司合同工基本上只能拿到7成左右的基本工资或者当地最低工资。非上市餐饮公司、食品经销商等则面临更大压力。嵌入全球产业链的大型电子公司由于工人数量众多,预计2月底才能全面复工。电子公司普遍杠杆率较高,停工无疑对其财务状况带来较大影响。 此外,生产公司面临来自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双重打击。公司普遍面临供给和需求的同时“急刹车”。房地产、钢铁等周期性行业的需求下滑严重、消费阻滞,不少小型钢铁公司已停工。供给端由于产业链启动和重构需要时间,不少制造业公司原材料已出现短缺,也被动处于停工状态,当期库存和产能告急。 如何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给各级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也需要对各种不利影响做好评估,及时出台相关应对之策,未雨绸缪,防范风险。 非重点区域在控制好疫情的基础上应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降低疫情管控的经济成本。目前随着不少地方疫情状况的明显好转,防控难度也在逐步降低。要在有效防控的基础上把对疫情从“静态管理”思路向“动态分级管理”转变。 尽快恢复正常的物流运输,降低产业链断裂风险。加快推动电商快递行业的复产复工,给予大型快递公司和电商平台复工的资源支持和绿色通道。 同时,应出台强有力的经济托底政策,扭转目前各方面短期内形成的对经济前景相对偏悲观的预期。当期财政政策的重点应是收入端的减免,包括减免受疫情影响较大公司和中小公司税费等。疫情之后财政政策的重点是支出端的发力,可通过发行长期国债等办法重点推动城镇化建设启动内需,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和外来人口市民化的进程,加大包括医院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长期处于紧平衡的公共服务。 中小公司受疫情冲击较大,要在全国层面出台纾困中小公司的一揽子方案,特别是针对一些受冲击较大的中小公司尽快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包括阶段性减免部分公司社保费、推行租金补贴与减免等。 相信随着疫情的日趋缓解和最终消除,市场需求和供应都会出现反弹,并逐步回归到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