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吉林省银行业协会对于2018年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8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月”活动小结

编辑: 发布时间:2018-09-19 作者: 来源: 浏览:32606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苍产蝉辫;吉林省银行业开展“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第二阶段总结报告

中国银行业协会:
按照中国银行业协会《对于印发2018年度中国银行业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方案的通知》(银协发摆2018闭69号)要求,吉林省银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围绕“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以下简称活动)总体安排,8月份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月”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第二阶段活动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精心安排,认真筹备
最近几年来,不法分子利用伪基站假冒银行电话发送虚假短信引诱客户登录钓鱼网站,盗取客户账户信息,利用电话假冒国家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办案等形式进行电信网络诈骗,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严重威胁了我国金融稳定。电信网络诈骗具有很强的流动性、隐蔽性、迷惑性,事发后公安机关破案难度大。因此,为确保宣传月活动有序开展,切实取得成效,我省结合实际进行了详细安排,周密部署,要求各会员单位结合本行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计划。组织我省会员单位加大事前宣传力度,防患于未然。
二、多种方式,深入宣传
为全面普及金融知识,增强群众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防范意识,有效打击、减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组织会员单位认真落实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月活动的相关安排,深入剖析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见类型、惯用手法、作案方式等内容,注重与公安机关协调联动,结合辖内典型案例,全方位、多角度向消费者宣传“四不原则”“八个凡是”等内容,并通过厅堂、临街、深入社区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积极引导和教育广大客户和社会公众增强防范意识,有效预防电信诈骗。
各会员单位在营业网点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一是在营业场所悬挂了带有“2018年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月”字样的宣传条幅;使用尝贰顿显示屏和液晶电视持续播放电信网络诈骗相关宣传视频,主要对网上银行及奥础笔手机银行的常见功能诸如:账户管理、缴费、理财、基金、转账汇款及网上贵金属等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针对目前流行的电信、网银诈骗手段进行了普及。针对目前人民银行最新政策,常见以“退税、中奖、亲友在外地生病、银行卡存在大额可疑交易核实”等常见诈骗手段进行宣传,提升电信诈骗防范意识;且有针对性地开展宣教工作,切实提升宣教效果。二是要求营业网点的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操作流程认真履行防诈骗职责任务,对前来办理汇款业务的客户,落实“叁问”(一问汇款用途、二问与收款人是否相识、叁问家人是否知晓所进行的大额汇款业务)、“四提示”(大额转账汇款业务不熟悉;中老年人群提取款、转汇款业务;办理业务时神情紧张客户;边打电话边问账号客户的风险提示)。营业网点利用晨会、周例会等时间,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采取集中学习、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传达落实相关制度、文件等内容,确保相关人员增强意识,对各项规定做到熟知熟会,全面掌握防范和处置的措施和流程;叁是对来网点办理银行卡的客户,网点工作人员严格审核办理银行卡,受理代发代扣等批量开户业务,加强对业务真实性及身份证件的识别;加强对客户本人与身份证件照片的核实,对于确认存在代理关系的,对明显的可疑行为及时向反洗钱牵头部门或其他指定部门报告;对一个身份证开多卡、明显有人指使的开户或身份证件为偏远地区职业信息为无业的客户等现象,即时核实客户身份证件,核实登记相关信息,记载有效联系电话;对于存在大量汇款业务的客户,推荐网银客户使用网络数字证书,防止客户登陆虚假钓鱼网站。四是进企入户宣传,会员单位指派专人走进家电商厦及网点周边社区等人口密集的社区及大型商业区,向社会公众大力宣传电信诈骗对消费者的危害,列出新型电信诈骗案例,并注重向中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居民等群体倾斜,增强公众的防诈骗能力。
叁、定期督导,保障效果
宣传活动开展期间,协会层层抓好组织落实,定期对会员单位宣传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了宣传任务顺利完成。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也达到了预期效果。一是通过普及防范电信诈骗常识,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公众对电信诈骗的认知,增强了识假辨假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切实提高了风险防范意识,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可,树立了我省金融机构良好的形象。二是通过对从业人员开展专题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员工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认识,提高了防范和打击电信诈骗的专业技能,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一步,我省将不断加强对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的宣传普及,切实提升客户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营造良好和谐的金融环境。


                                  吉林省银行业协会
                                 二〇一八年九月六日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