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研究与培训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研究与培训 > 行业研究 > 银行家博客

从宏观趋势着手寻找臺湾金融机构在大陆业务发展的空间

编辑: 发布时间:2010-10-26 作者:巴曙松 来源: 浏览:2177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根据录音整理

2010年9月17日,在宁台金融高层洽谈会上的演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发表主旨演讲

各位台湾和南京金融界的同仁、各位先进:

非常荣幸参与这样一个盛会,刚才已经有不少专家就南京与台湾金融机构的合作,谈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我想进一步具体来点评一下在具体操作方面有哪些有可能合作的空间。十分凑巧的是,今天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了台湾的土地银行、第一商业银行、合作金库银行,彰化银行在大陆开设分行。

当然,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实际上大陆的金融机构到台湾设立分支机构的进展相对缓慢。不过,补充一点我们的研究观察,大陆的金融机构到台湾去设点,从大部分金融机构的动机看,其实主要不是为了赚钱,那么薄的利差,那么小的市场,那么激烈的竞争,大陆的金融机构的同业者去设点,其实还是为了服务在大陆的台湾业,因为许多到大陆开拓业务的台湾公司,在台湾有充足的信用,但是到大陆来则存在如何将在台湾的信用延伸过来的难题,大陆金融机构在台湾设点,可以更好地帮助台湾公司开拓带路市场,同时共同提升两岸的合作,提升两岸在全球的竞争力,你说指望它在台湾的业务里面赚多少钱,据我跟各家金融机构的调研,根本没指望,如果为了挣钱,大陆的利差大家都算得出来,要比台湾市场高出很多。

台湾的金融机构要到祖国大陆拓展业务机会,首先需要对大陆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有一个大体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於金融业来说尤其如此。过去30年大陆经济发展了激动人心的巨大的成长,现在仅仅看加工制造业这一个部门,它的增加值已超过日本,与美国可以说在加工制造行业可以说同时成为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而且从经济总量来看,今年也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纯粹作为一个学者来展望未来30年,未来大陆的经济,像加工制造业这样激动人心的领域还会在哪?当然,加工制造业还会发展,但是再想像过去30年如此快速地成长,坦率地说可能性不大,空间也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巨大,但是在未来30年,中国大陆的金融业必然会出现快速的发展,出现巨大的成长空间和机遇,是毫无疑问的。比如说我们的骋顿笔占到世界总量的第二位,但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比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比如说整个社会的融资,过分严重依赖银行。怎么提供多样化的融资?在全球骋顿笔排名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中,大概只有中国的货币还是不可自由兑换的,这些都是未来有充足发展潜力的领域。

台湾以及香港乃至日本等地区的加工制造业者,以敏感的市场意识抓住了过去30年加工制造业发展的机会。那麽未来30年金融业激动人心的变化,中国大陆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将带来非常多的业务空间,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金融业务机会,不少机构都知道,但是往往不容易抓住这些机会,一个通行的比喻就是:人人都知道鱼在哪,但是能找到鱼的人不多。过去十多年大陆的金融业出现了戏剧性的大规模的变革,这个变革效果透过两次金融危机,可以说是很好的两次考验,在1997 年的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时,大陆的金融体系面临“技术性破产”的质疑;但是在此次金融海啸之後,经过十多年大规模的改革,大陆的金融业在这次的金融危机表现良好。大陆的金融机构在2002年加入WTO时,整个金融业界和社会都充满了担心,说开放了,大陆的金融业竞争力那麽差,外资银行一来,大陆的本土金融机构可能就会被冲得一塌糊涂,就像中欧的部分国家,例如匈牙利曾经出现的情况一样,中欧有些小国家,外资占它整个市场的90%多。但是,在大陆加入 WTO之後,过去几年真实的情况是,在外部的压力和改革的动力下,中国大陆的金融业出现了剧烈的变革进展,非常有趣的是,这麽多年来外资金融结构在中国大陆金融业的资产的总额占比一直徘徊在3%左右,没有什麽大的上升。作为金融政策的研究者,在当前的环境下,我倒是希望海外金融机构的占比能高一点,给本土金融机构压力大一点,让他们服务改进的速度快一点,但是这些外资的金融机构,我自己的观察,因为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文化的隔膜,市场的把握,各方面存在很大的隔膜和差距,所以很多都呈现出水土不服的情况,从去年到今年的变化就能看出来,去年应对危机,大陆政府果断地决策,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城市化建设来带动经济增长,到了下半年,平稳地退出并加速调整结构,应对危机的政策脉络实际上是非常地清楚,很多外资金融机构并不理解,不理解怎麽办呢?观望,观望使得这些外资金融机构错过了这样一个发展的机会,所以从总体上看,外资金融机构在大陆的市场份额从去年到今年反而下降了,这麽好的一个机会,因为对政策脉搏的把握的欠缺,并没有很好地抓住。目前ECFA协定的签订,为台湾的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制度基础,同时台湾的金融机构在文化沟通、市场把握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大陆不少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得到了台湾金融机构的支持帮助,例如招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大陆独树一帜,在发展过程中就得到了台湾金融业专家的大力支持。

大陆的银行业的开放,金融业的开放肯定是一个大趋势,要把握其中的巨大业务机会,还需要把大陆金融业的发展放到全球的竞争格局下把握,放到大陆的经济结构下来考察,大陆在国际金融市场、国际多边组织等的影响力的上升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台湾在这个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人才、经验,大到在国际组织话语权的提升,到金融机构国际化,产物国际化,货币的国际化,可以说当前面临着是共同把大中华金融市场做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机遇。仅仅以资本市场为例,如果把两岸叁地的基本市场交易量加起来算,在全世界近几年已处於数一数二的位置,但是一个分散的市场、分散的交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是很难有定价权和资金吸引力的。一个市场之所以变得重要,是因为全球的投资者都去看他的价格,有充足的流动性和吸引多样化的金融机构的能力等。那么我们两岸叁地的市场通过什么样的策略联盟,来共同做得繁荣,交易量办好,有吸引力,未来的空间也是很大的。仅仅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大陆的优势在於快速成长的实体经济,巨大的市场,还处於起步阶段的金融市场,香港的优势在於充分的国际化,而台湾的优势在於有完整的金融业支持产业进步的经验,这叁种优势如果可以很好结合,将是具有巨大竞争力的金融合作。

第二要把它放到大的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刚才朱书记讲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大陆正在积极推进经济调整,其中也包括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今年以来,大陆的经济结构增长,区域结构出现了非常有意义的变化,中部、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首次超过沿海发达地区,所以不同地区里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差异会非常大,你可能在上海的客户需要提供一些高端的理财服务,在中西部你可能需要基础设施融资,加工制造业融资,而南京就成为这样一个转换的门户,所以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可能未来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陆推进的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在经济增长上,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要转向消费,消费投资出口,现在更强调消费了,降低对於出口的依赖,更强调内需,在这个转换过程,台湾的业者怎么扩大消费金融,怎么来应对出口下滑过程中出现的挑战。在消费信贷和信用卡服务等方面,就我个人而言在大陆首推招商银行,但是也提醒各位台湾金融业界的朋友,象招行这样当年可以说是台湾一些优秀金融机构的学生的大陆金融机构,近年来已经经历了快速的成长,现在你们再进入这个市场时,很可能成为一个很强大的金融对手,甚至还是短期内很难超越的竞争对手,这也再次向台湾的金融机构提示了进入大陆市场的就是时间视窗和时间机遇的重要性。

在这个巨大的经济起飞、金融市场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台湾的金融机构应当基於自身的优势,从大陆经济起飞中寻找自身的立足点,具体来说,在中小公司的融资啊,信用卡的服务啊,风险的管控等方面,台湾的金融机构具有相对丰富的市场经验,再比如说台商集中的地区。再比如主动介入大陆的政策重点扶持的公司,大陆金融业出现这么多的变化,跟过去十年里面,召开了叁次非常重要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大幅推进金融改革有直接的关系,现在正在筹备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同时,台湾的金融机构要到主要的金融中心,到一线地区去进驻,可能获得全面的竞争优势是有难度的,这说的是现实的,我觉得南京这样的台商相对集中、经济成长空间大的一些二线城市,可能是台湾的一些金融机构进入大陆市场的比较好的选择。当然大陆的很多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还有不少应当向台湾经验教训学习的地方,大陆与台湾在许多方面更具有可比性,往往面临类似的经济结构,类似的问题,和共同发展的远景,这当然会给台湾和大陆的金融业共同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和舞台。

谢谢大家!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