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呈现出典型的“短期化、高频化”特征。2011年中国经济的波动依然可能延续这种特征,一季度乃至二季度的部分阶段在基数效应和政策调控下会呈现回落触底态势,随后在总体上升周期推动下,进入温和上升阶段。2011年宏观政策的重点日益转向保持一个趋势性的、正常的、接近潜在增长水平的、可持续的增长。
一、实体经济在四季度偏强,为宏观政策出台较为严厉的抑制通胀举措提供了基础
目前物价上升的压力主要来自食品价格,核心物价指数到目前为止还较为稳定,而粮食、猪肉与蔬菜叁种供给弹性小、对劳动力依赖程度高的食品通常贡献了最大的波动份额。短期内由供求冲击所引发的局部通胀是否会演变成全面通胀主要取决于货币扩张最终能否转化为需求扩张,目前采取的紧缩措施,以及市场预期即将推出的政策调整,使得2011年出现全面过热的可能性显着降低。
二、当前阶段性冲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在2011年中冲高后会企稳回落
(一)引发当前颁笔滨冲高的蔬菜价格在政府调控下已明显回落,但其他食品类价格环比维持上行趋势,食品价格仍将是决定当前及未来颁笔滨上涨的关键因素。
(二)预计2011年颁笔滨的中位数将保持在4%词5%左右,相应的波动区间大致为上下一个百分点,尽管通货膨胀的压力仍较大,且持续存在,但仍难以突破2007词2008年的高水平,并处于相对可控的水平。
总体上对比,2011年中国的宏观环境与2004年相似,表现在相关指标上就是骋顿笔名义增长率可以以10%为上限;但是2011年中国的货币环境货币与2008年相似,表现在相关指标上就是惭1增速都处于高点。综合而言,2011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应大于2004年,但小于2008年。
叁、2011年:宏观政策基调在货币政策方面强调回归稳健和常态化。在财政政策方面强调积极性以推动结构调整,而2010年良好的财政收入状况为这一政策调整奠定了基础
(一) 初步核算,2011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翘尾因素分别在3%和1.9%左右,其中1月和6月份的翘尾因素将高达3.5%左右,进一步考虑CPI的环比上升趋势,新涨价因素也将在上半年延续,全年考察,2011年二季度可能迎来年内CPI峰值。因此,货币政策收缩流动性与管理通胀预期的压力在这一时间窗口较大。
(二)货币政策管理流动性的另一个挑战是2010年底和2011年初将会是政府存款集中使用和释放的时间段,这为流动性的管理增添了相应的不确定性和季度性因素。
(三) 管理通胀预期的对策
一是货币政策基调总体回归稳健、财政政策着眼于积极推动结构转型。
2011年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原因在于管理通胀预期,防止全面通胀。尽管短期内货币政策能否抑制通货膨胀尚存疑虑,但对于控制通货膨胀预期而言,却是必要的选择,所以趋势收缩货币将是必然方向。货币收缩的节奏会相对谨慎,保持一个渐近的步伐,而且由于2011年上半年的通胀压力较大,经济上行的动力相对较足,因此,预计2011年上半年的货币收缩力度相对较紧。目前的调整节奏仍处于相对温和的“存量对冲”阶段,即主要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和央行票据的发行、以及信贷的窗口指导等进行存量的收缩。
二是对银行信贷和外汇占款进行“增量控制”。
叁是谨慎加息,以及转向以人民币有效汇率为衡量标准的适度升值。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历史经验表明,通常加息的选择会参照叁个目标:抑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抑制通货膨胀、扭转负利率,但在实际操作中,加息通常是非常谨慎的步骤。
从抑制通胀预期的角度看,加息的目标不会过多侧重于纠正短期负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为负的情况也不应成为判断是否应该加息的主要依据。
2010年底,中国财政部通过拍卖方式对香港机构投资者发行50亿人民币债券,得到5.5-15倍踊跃认购,20亿3年价格为1%,20亿5年为1.80%,10亿10年为2.48%。这从一个侧面显示,香港金融市场充裕的流动性显着推低利率水平,一方面对香港资本市场下一步走势有利,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海外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强烈,即使2010年热钱流入有限,但是可以预计,如果美元走势美元出现明显逆转,2011年压力会大于2010年,宏观政策对冲热钱流入的难度加大。除此之外,海外持续低利率的环境也继续对中国的利率政策调整形成压制,实际上,当前人民币与美元的银行间利率差已经处于历史高位。
更加强调转向以人民币有效汇率为衡量标准的适度升值,而不是仅仅强调对美元一种货币,是2011年汇率政策上可能出现的转变。从相关分析看,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升值与中国的出口走势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美元走势的影响依然举足轻重。
总体上,加息的选择可参考叁个重要指标:骋顿笔增速、通胀预期及加权存款利率。从时点的选择上,经济的加速及通胀的高企往往更容易成为触发加息的因素,从加息的幅度上看,加权之后的存款负利率水平可成为一个可能的判断标准。
一、实体经济在四季度偏强,为宏观政策出台较为严厉的抑制通胀举措提供了基础
目前物价上升的压力主要来自食品价格,核心物价指数到目前为止还较为稳定,而粮食、猪肉与蔬菜叁种供给弹性小、对劳动力依赖程度高的食品通常贡献了最大的波动份额。短期内由供求冲击所引发的局部通胀是否会演变成全面通胀主要取决于货币扩张最终能否转化为需求扩张,目前采取的紧缩措施,以及市场预期即将推出的政策调整,使得2011年出现全面过热的可能性显着降低。
二、当前阶段性冲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在2011年中冲高后会企稳回落
(一)引发当前颁笔滨冲高的蔬菜价格在政府调控下已明显回落,但其他食品类价格环比维持上行趋势,食品价格仍将是决定当前及未来颁笔滨上涨的关键因素。
(二)预计2011年颁笔滨的中位数将保持在4%词5%左右,相应的波动区间大致为上下一个百分点,尽管通货膨胀的压力仍较大,且持续存在,但仍难以突破2007词2008年的高水平,并处于相对可控的水平。
总体上对比,2011年中国的宏观环境与2004年相似,表现在相关指标上就是骋顿笔名义增长率可以以10%为上限;但是2011年中国的货币环境货币与2008年相似,表现在相关指标上就是惭1增速都处于高点。综合而言,2011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应大于2004年,但小于2008年。
叁、2011年:宏观政策基调在货币政策方面强调回归稳健和常态化。在财政政策方面强调积极性以推动结构调整,而2010年良好的财政收入状况为这一政策调整奠定了基础
(一) 初步核算,2011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翘尾因素分别在3%和1.9%左右,其中1月和6月份的翘尾因素将高达3.5%左右,进一步考虑CPI的环比上升趋势,新涨价因素也将在上半年延续,全年考察,2011年二季度可能迎来年内CPI峰值。因此,货币政策收缩流动性与管理通胀预期的压力在这一时间窗口较大。
(二)货币政策管理流动性的另一个挑战是2010年底和2011年初将会是政府存款集中使用和释放的时间段,这为流动性的管理增添了相应的不确定性和季度性因素。
(三) 管理通胀预期的对策
一是货币政策基调总体回归稳健、财政政策着眼于积极推动结构转型。
2011年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原因在于管理通胀预期,防止全面通胀。尽管短期内货币政策能否抑制通货膨胀尚存疑虑,但对于控制通货膨胀预期而言,却是必要的选择,所以趋势收缩货币将是必然方向。货币收缩的节奏会相对谨慎,保持一个渐近的步伐,而且由于2011年上半年的通胀压力较大,经济上行的动力相对较足,因此,预计2011年上半年的货币收缩力度相对较紧。目前的调整节奏仍处于相对温和的“存量对冲”阶段,即主要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和央行票据的发行、以及信贷的窗口指导等进行存量的收缩。
二是对银行信贷和外汇占款进行“增量控制”。
叁是谨慎加息,以及转向以人民币有效汇率为衡量标准的适度升值。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历史经验表明,通常加息的选择会参照叁个目标:抑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抑制通货膨胀、扭转负利率,但在实际操作中,加息通常是非常谨慎的步骤。
从抑制通胀预期的角度看,加息的目标不会过多侧重于纠正短期负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为负的情况也不应成为判断是否应该加息的主要依据。
2010年底,中国财政部通过拍卖方式对香港机构投资者发行50亿人民币债券,得到5.5-15倍踊跃认购,20亿3年价格为1%,20亿5年为1.80%,10亿10年为2.48%。这从一个侧面显示,香港金融市场充裕的流动性显着推低利率水平,一方面对香港资本市场下一步走势有利,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海外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强烈,即使2010年热钱流入有限,但是可以预计,如果美元走势美元出现明显逆转,2011年压力会大于2010年,宏观政策对冲热钱流入的难度加大。除此之外,海外持续低利率的环境也继续对中国的利率政策调整形成压制,实际上,当前人民币与美元的银行间利率差已经处于历史高位。
更加强调转向以人民币有效汇率为衡量标准的适度升值,而不是仅仅强调对美元一种货币,是2011年汇率政策上可能出现的转变。从相关分析看,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升值与中国的出口走势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美元走势的影响依然举足轻重。
总体上,加息的选择可参考叁个重要指标:骋顿笔增速、通胀预期及加权存款利率。从时点的选择上,经济的加速及通胀的高企往往更容易成为触发加息的因素,从加息的幅度上看,加权之后的存款负利率水平可成为一个可能的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