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复一年,中小公司,特别是小微公司的资金饥渴症不时爆发,对于这样一种“顽疾”,政府的关注不曾间断,也采取了很多救扶措施,但始终未能根治。今年以来,温州等地出现的“老板跑路”现象又一次将小微公司融资难这一老话题置于舆论的镁光灯之下。
“货币政策一紧缩,小微公司就遭殃”,这似乎已成为一个无法走出的怪圈。造成小微公司融资难的“元凶”真的是货币紧缩吗?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治标又治本?本报记者对话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为小微公司融资难“把脉开方”。
在连平看来,小微公司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根治顽疾需在“病根”上动刀——制度松绑、创新才是关键。
⊙记者 唐真龙 ○编辑 艾家静
症状:怪圈频现
货币政策一紧缩 小微公司就遭殃
报:小微公司融资难的问题屡见不鲜,前一段时间,温州等地甚至频繁出现“老板跑路”的现象,有观点认为这是货币政策紧缩造成的,你怎么看?
连平:小公司融资难是结构性的问题,不仅在我国,全世界许多国家都需要面对这一难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紧缩政策。
就我国而言,这一轮货币政策的基调是稳健,但方向是从宽松走向稳健,可以说是逐步收紧的。虽然政策调整的力度比不上2007-2008年,但小微公司出现的困难却并不比上次来得轻。于是有一些激烈的言论认为,这是货币紧缩惹的祸。
如此结论有失偏颇。当经济增速偏高,资产价格泡沫隐现,毫无疑问货币政策是需要紧缩的。至于温州的状况,我们也进行了大量调研,结果是,全国中西部地区以及部分沿海省份都或多或少存在同样的问题。温州老板“跑路”大部分是由于过度借贷、过度担保、过度投资;中西部地区小型公司则基本以自有资金运作,所以病情看似没有温州那么严重。而近年来有关方面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不少救急于一时,治标不治本。
殊途同归。从根本上来说,造成小微公司融资难的根本因素是制度缺失。一方面,我国缺乏一种政策性的金融制度;另一方面,还缺乏比较有针对性的商业性金融制度。这个金融制度主要就是指银行体系。
无论在发达国家抑或新兴经济体,小微公司融资都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所以解决融资难题还需从银行制度入手。
药方:制度创新
呼唤政策性金融 外储注资政策性银行
上海证券报:如何从银行制度层面解决小微公司融资难?
连平:在中国,有、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等诸多政策性金融机构,但迄今没有专门扶持小微公司的政策性银行。放眼国际,德国、日本等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政策性银行,专门解决小公司融资问题。
从理论出发,确实有这个必要。因为市场经济是有缺陷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经济在某些领域失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介入的必要。如果说靠天吃饭的农业、国家中长期重大项目,以及风云变幻不定的外贸行业需要政策金融支持,那么小微公司当然也有需求、有资格获得政策金融支持。
从某种意义上说,相较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我国的小微公司需要更多的政策性金融扶持。一方面,这些公司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大量就业;另一方面,在以公有制为主体、政府主导作用很强的经济体制中,小微公司基本上属于民营经济,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很有必要给予支持。
上海证券报:资金来源如何解决?
连平:建立支持小微公司融资的政策性金融,首先需要政府出资。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势迅猛,未来完全有能力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小微公司融资。再者,储备“池子”庞大,也可以拿出一部分来支持小微公司政策性银行。
其实,2003年后,五大国有银行股改,首先就是以外汇储备进行注资。现在国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对小微公司政策性银行注资,投入部分外汇储备作为股本,并在今后每年视情况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差异比较大,可以成立几家政策性银行有针对性地救扶小微公司,根治他们的“贫血症”。
症状:僧多粥少
1万笔小微贷款难救100万家小微公司
上海证券报:针对小微公司融资难,监管部门已有一些政策引导,比如引导大银行关注小微公司,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化解难题?
连平:在监管部门的大力引导和推动下,大中银行对于小微公司的支持力度的确越来越大,尤其是今年。与此同时,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也纷纷着眼小微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总体发展较快,但他们都难以成为小微公司融资的“主力军”。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家大型银行,目前在这家银行获得融资的小微公司达7万多家,今年一年就增加了1万多家。而我国一年新产生的小微公司在100万家左右,一家大银行一年新增的1万家小公司融资实在是杯水车薪。大中型银行的业务资源一定会集中在大中客户身上,就算从事一部分小微公司融资,比重也不可能很大。
再说,大中型银行基本上都是上市银行,做小微公司融资在风险偏好上就很难匹配。目前,部分银行小微公司贷款不良率不足1%,这一方面当然说明其风险控制较严;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上市银行不敢放手大做小微公司信贷。众所周知,小微公司融资风险是较大的。对于一家银行来说,小微公司信贷不良率3%-5%是很正常的现象,这对上市银行来说无疑是不可承受之重。
和大中型银行一样,城市商业银行也难成主力,只能担当小微公司融资的“方面军”。
城商行近期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跨区域经营,二是由多家农村商业银行组成一个地区性商业银行。尽管规模逐步增大,但这些银行更多地还是为地方经济建设重大项目提供支持。而小额贷款公司所处的环境更加尴尬,资本小、规模小,又无法吸收存款,杠杆率很低,融资总额占全国总融资的比重非常小。
从国外经验来看,商业性金融体系需要有一批专心做小公司、个人融资的银行,即零售银行。美国8000多家商业银行中,大部分就是这种小型银行,或者称之为社区银行。日本有2000多家这种小型银行。这类银行客户定位明确,基本不上市,可以承受较高的不良率,是小微公司融资的“主力军”。
药方:制度松绑
撬动民间资本 小银行无缝对接小公司
上海证券报:目前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小型银行也将未来的发展定位在中小公司领域,你刚才提到建立针对小微公司的小型银行,这与目前的银行体系在服务小微公司上是否会有冲突?
连平:从商业性金融体系来看,有必要建立一大批客户定位为小微公司的小型商业银行。现在小微公司融资的需求非常大,而银行信贷规模有限,小微公司融资成本太高。
但是,由于我国储蓄率很高,民间资金供应是非常充裕的。由于市场资金需求旺盛,紧缩政策下信贷供应有限,民间借贷存贷款利率都高,就形成了一个体外循环的市场,甚至高利贷。虽然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但至少帮助部分公司渡过了难关。
培育一大批小型银行是比较对路的一个做法——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有效的机制,将小公司融资需求与民间资金很好地对接起来。
上海证券报:如何将上述想法付诸实践?
连平:从未来的发展来看,一个较为现实的措施就是让小额贷款公司升格。
现在小额贷款公司升格的门槛太高,比如最大股东必须是一家商业银行的条件,就影响了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再者,目前小额贷款公司是作为公司来管理,如果是银行,则必须要由银监部门来管理。
监管层面,必须做好叁点:一是必须要由职业来管理这些小银行,即必须有素质高、经验足的经营班子管理其日常经营活动。主要出资人可以当董事长,但经营管理必须规范。这可以由监管部门定出严格的制度。二是开展规范化、高标准的监管,监管标准比其他银行还可以更高一些,要求更严格一些。叁是由银监部门主导开发一套适用于小型银行有关业务运行和管理的软件系统,小型银行必须使用这套系统并与监管部门联网,银监部门可以据此进行实时监控。
有了定位明确的小型银行,小微公司融资需求可以基本得到满足,“货币一紧融资就难”的现象有望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更关键的是,民间融资过度发展的问题也将得到化解,民营公司可以成为小型银行的大股东,大部分民间资金会选择这种更有保障的投资,从而融入规范的金融体系中来。最重要的是,我国金融结构总体将更趋于完善,宏观调控的压力会有所缓解。
发展一个主力军,创造几家政策性银行,再加上由多个方面军组成的支持力量,我国小微公司融资难问题应能逐步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刊登于2011年11月22日《上海证券报》
“货币政策一紧缩,小微公司就遭殃”,这似乎已成为一个无法走出的怪圈。造成小微公司融资难的“元凶”真的是货币紧缩吗?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治标又治本?本报记者对话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为小微公司融资难“把脉开方”。
在连平看来,小微公司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根治顽疾需在“病根”上动刀——制度松绑、创新才是关键。
⊙记者 唐真龙 ○编辑 艾家静
症状:怪圈频现
货币政策一紧缩 小微公司就遭殃
报:小微公司融资难的问题屡见不鲜,前一段时间,温州等地甚至频繁出现“老板跑路”的现象,有观点认为这是货币政策紧缩造成的,你怎么看?
连平:小公司融资难是结构性的问题,不仅在我国,全世界许多国家都需要面对这一难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紧缩政策。
就我国而言,这一轮货币政策的基调是稳健,但方向是从宽松走向稳健,可以说是逐步收紧的。虽然政策调整的力度比不上2007-2008年,但小微公司出现的困难却并不比上次来得轻。于是有一些激烈的言论认为,这是货币紧缩惹的祸。
如此结论有失偏颇。当经济增速偏高,资产价格泡沫隐现,毫无疑问货币政策是需要紧缩的。至于温州的状况,我们也进行了大量调研,结果是,全国中西部地区以及部分沿海省份都或多或少存在同样的问题。温州老板“跑路”大部分是由于过度借贷、过度担保、过度投资;中西部地区小型公司则基本以自有资金运作,所以病情看似没有温州那么严重。而近年来有关方面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不少救急于一时,治标不治本。
殊途同归。从根本上来说,造成小微公司融资难的根本因素是制度缺失。一方面,我国缺乏一种政策性的金融制度;另一方面,还缺乏比较有针对性的商业性金融制度。这个金融制度主要就是指银行体系。
无论在发达国家抑或新兴经济体,小微公司融资都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所以解决融资难题还需从银行制度入手。
药方:制度创新
呼唤政策性金融 外储注资政策性银行
上海证券报:如何从银行制度层面解决小微公司融资难?
连平:在中国,有、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等诸多政策性金融机构,但迄今没有专门扶持小微公司的政策性银行。放眼国际,德国、日本等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政策性银行,专门解决小公司融资问题。
从理论出发,确实有这个必要。因为市场经济是有缺陷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经济在某些领域失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介入的必要。如果说靠天吃饭的农业、国家中长期重大项目,以及风云变幻不定的外贸行业需要政策金融支持,那么小微公司当然也有需求、有资格获得政策金融支持。
从某种意义上说,相较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我国的小微公司需要更多的政策性金融扶持。一方面,这些公司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大量就业;另一方面,在以公有制为主体、政府主导作用很强的经济体制中,小微公司基本上属于民营经济,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很有必要给予支持。
上海证券报:资金来源如何解决?
连平:建立支持小微公司融资的政策性金融,首先需要政府出资。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势迅猛,未来完全有能力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小微公司融资。再者,储备“池子”庞大,也可以拿出一部分来支持小微公司政策性银行。
其实,2003年后,五大国有银行股改,首先就是以外汇储备进行注资。现在国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对小微公司政策性银行注资,投入部分外汇储备作为股本,并在今后每年视情况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差异比较大,可以成立几家政策性银行有针对性地救扶小微公司,根治他们的“贫血症”。
症状:僧多粥少
1万笔小微贷款难救100万家小微公司
上海证券报:针对小微公司融资难,监管部门已有一些政策引导,比如引导大银行关注小微公司,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化解难题?
连平:在监管部门的大力引导和推动下,大中银行对于小微公司的支持力度的确越来越大,尤其是今年。与此同时,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也纷纷着眼小微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总体发展较快,但他们都难以成为小微公司融资的“主力军”。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家大型银行,目前在这家银行获得融资的小微公司达7万多家,今年一年就增加了1万多家。而我国一年新产生的小微公司在100万家左右,一家大银行一年新增的1万家小公司融资实在是杯水车薪。大中型银行的业务资源一定会集中在大中客户身上,就算从事一部分小微公司融资,比重也不可能很大。
再说,大中型银行基本上都是上市银行,做小微公司融资在风险偏好上就很难匹配。目前,部分银行小微公司贷款不良率不足1%,这一方面当然说明其风险控制较严;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上市银行不敢放手大做小微公司信贷。众所周知,小微公司融资风险是较大的。对于一家银行来说,小微公司信贷不良率3%-5%是很正常的现象,这对上市银行来说无疑是不可承受之重。
和大中型银行一样,城市商业银行也难成主力,只能担当小微公司融资的“方面军”。
城商行近期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跨区域经营,二是由多家农村商业银行组成一个地区性商业银行。尽管规模逐步增大,但这些银行更多地还是为地方经济建设重大项目提供支持。而小额贷款公司所处的环境更加尴尬,资本小、规模小,又无法吸收存款,杠杆率很低,融资总额占全国总融资的比重非常小。
从国外经验来看,商业性金融体系需要有一批专心做小公司、个人融资的银行,即零售银行。美国8000多家商业银行中,大部分就是这种小型银行,或者称之为社区银行。日本有2000多家这种小型银行。这类银行客户定位明确,基本不上市,可以承受较高的不良率,是小微公司融资的“主力军”。
药方:制度松绑
撬动民间资本 小银行无缝对接小公司
上海证券报:目前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小型银行也将未来的发展定位在中小公司领域,你刚才提到建立针对小微公司的小型银行,这与目前的银行体系在服务小微公司上是否会有冲突?
连平:从商业性金融体系来看,有必要建立一大批客户定位为小微公司的小型商业银行。现在小微公司融资的需求非常大,而银行信贷规模有限,小微公司融资成本太高。
但是,由于我国储蓄率很高,民间资金供应是非常充裕的。由于市场资金需求旺盛,紧缩政策下信贷供应有限,民间借贷存贷款利率都高,就形成了一个体外循环的市场,甚至高利贷。虽然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但至少帮助部分公司渡过了难关。
培育一大批小型银行是比较对路的一个做法——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有效的机制,将小公司融资需求与民间资金很好地对接起来。
上海证券报:如何将上述想法付诸实践?
连平:从未来的发展来看,一个较为现实的措施就是让小额贷款公司升格。
现在小额贷款公司升格的门槛太高,比如最大股东必须是一家商业银行的条件,就影响了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再者,目前小额贷款公司是作为公司来管理,如果是银行,则必须要由银监部门来管理。
监管层面,必须做好叁点:一是必须要由职业来管理这些小银行,即必须有素质高、经验足的经营班子管理其日常经营活动。主要出资人可以当董事长,但经营管理必须规范。这可以由监管部门定出严格的制度。二是开展规范化、高标准的监管,监管标准比其他银行还可以更高一些,要求更严格一些。叁是由银监部门主导开发一套适用于小型银行有关业务运行和管理的软件系统,小型银行必须使用这套系统并与监管部门联网,银监部门可以据此进行实时监控。
有了定位明确的小型银行,小微公司融资需求可以基本得到满足,“货币一紧融资就难”的现象有望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更关键的是,民间融资过度发展的问题也将得到化解,民营公司可以成为小型银行的大股东,大部分民间资金会选择这种更有保障的投资,从而融入规范的金融体系中来。最重要的是,我国金融结构总体将更趋于完善,宏观调控的压力会有所缓解。
发展一个主力军,创造几家政策性银行,再加上由多个方面军组成的支持力量,我国小微公司融资难问题应能逐步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刊登于2011年11月22日《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