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研究与培训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研究与培训 > 行业研究 > 银行家博客

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要动真格

编辑: 发布时间:2012-03-07 作者:连平 来源: 浏览:1694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百业兴则金融旺,百业衰则金融亡。在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对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提出了“五项坚持”,其中“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居于首位,这预示着能否服务好实体经济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评判金融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那么,银行业应该从哪些方面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一、信贷投向应瞄准战略重点和薄弱环节

近几年,相对于实体经济旺盛的融资需求,信贷资源一直比较紧张。在信贷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银行业的信贷投向应该突出两个主题:一是围绕国家战略规划,积极配合产业政策,对社会经济的重点领域给予重点支持;二是紧紧抓住实体经济融资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对小微公司和“叁农”公司给予大力支持。

在支持国家战略重点方面,银行业机构应该自觉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完善优化信贷结构的体制机制,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信贷资源的产业投向上,应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切实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引导出口结构升级,严控“两高一剩”等国家限制性行业的信贷投放,促进淘汰落后产能,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在信贷资源的区域布局上,应积极支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继续保持银行业援疆、援藏工作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此外,针对当前的经济工作重点,银行业应确保国家已批准开工的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的有效信贷需求得到合理满足。

小微公司和“叁农”公司历来是融资市场中的弱势群体。解决这两类公司的“融资难”问题,首先需要构建好一个商业性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互补,综合型银行与特色化机构并存,大中小型银行各得其所,各显其能,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多层次银行体系。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各层次银行机构的发展定位,让不同层次的银行服务于不同的客户群体,既能避免商业银行的同质化竞争,又能解决好目前银行体系服务实体经济时所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围绕小微公司融资难问题,中央和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应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调整信贷结构,创新担保方式,优化业务流程,为小微公司提高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在“叁农”金融服务方面,应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村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金融创新应从实体经济需求出发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创新过度,金融衍生产物脱离了实体经济,最终演变成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危机爆发后,骋20会议、金融稳定理事会(贵厂叠)、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叠颁叠厂)等国际组织和各国金融当局已在金融衍生产物的发展、衍生产物的集中清算,以及对衍生产物交易的资本要求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总体而言,一方面是加强控制衍生产物的风险,另一方面则强调衍生产物应该主要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

因此,我国银行业应吸取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从实体经济需求出发进行产物和业务创新,而不能单纯出于金融交易或虚拟经济的需要进行产物衍生。当前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应紧跟实体经济的以下需求:一是紧跟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融资需求,在公司贷款、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等方面提供合适的金融产物;二是紧跟业务往来中的交易和结算需求,为客户提供满意的金融服务;叁是紧跟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需求,通过金融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四是紧跟规模扩张中的兼并重组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综合金融服务;五是紧跟国际化进程中的配套服务需求,为客户的境外贸易结算、投融资等活动提供及时有力的金融支持。

在推进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如何规避与发达国家类似的由于过度创新所诱发的金融风险,关键还是要让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及风险管控能力相适应,避免创新过快、过度、过于复杂,这不仅需要依靠金融机构加强自律,按照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合理开展创新活动,更需要有效、适度的金融监管。既不能使金融创新过于盲目,脱离了监管的能力限度;也不能监管太严,压制了金融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叁、风险防控应避免过度增加公司运行成本

风险防控是监管部门日常工作的重点,也是银行业机构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因此,银行经营管理者普遍存在“风险厌恶”倾向。那些经营风险大而又缺少传统抵押物的小微公司想从银行获取贷款确非易事,即使最终获得贷款也常常会付出较高的融资成本,这也是小微公司融资难和融资贵的一个重要原因。更何况还有为数更多的小微公司不得不依靠成本更加高昂的民间借贷资金维持生产经营,客观上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成本。而且,由于民间借贷盛行现象通常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要预防和化解这些风险也将付出巨大的成本。

若想提升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整体贡献度就应尽量减少银行业风险防控的负外部性。首先是需要监管部门给小微公司信贷业务设定一个合适的风险容忍度,财税部门在呆账准备金税前扣除、不良贷款税前核销等方面提供匹配的优惠措施,提高商业银行开展此类业务的积极性。其次,商业银行要在风险防控上加大创新力度,推广存货、应收账款、专利权等动产或权益质押,降低小微公司贷款门槛,减少小微公司融资成本。第叁,吸引优质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大力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减少民间资本体外循环,同时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业务流程应体现便捷性和合规性的统一

市场经济瞬息万变,金融部门服务实体经济就必须跟上公司的经营步伐和融资节奏。然而,银行业机构相对繁琐的业务流程却常常受到客户诟病。由于管理环节多、处理时间长,一些客户因此错过了宝贵的市场机遇,还有的客户甚至为了争取时间而选择了民间借贷。银行业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就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创新,继续深化流程银行改革,优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体系,实现便捷性和合规性的统一。

一是从实体经济的需求出发,推行垂直化管理,建立不同类型的业务单元和专业化的经营团队,实行从服务内部客户到服务外部客户的服务流程体系和以独立核算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二是实施扁平化管理,精简管理层级,增强管理执行力,达到贴近市场、快速应变的目的。叁是实行集中化管理,实现前中后台分离,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操作风险,节约运营成本。四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为产物创新和及时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