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研究与培训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研究与培训 > 行业研究 > 银行家博客

利率市场化不可能单兵突进

编辑: 发布时间:2012-08-02 作者:连平 来源: 浏览:1579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中国金融杂志 2012-08-01

编者按

  2012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宣布调整利率浮动区间,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5日,人民银行再次宣布非对称下调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两次放宽利率浮动区间,是2004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拉开了利率市场化最后攻坚战的序幕。那么,改革的继续深化面临哪些制约因素?我国银行业是否真的做好了准备?为此,本刊约请业内专家从不同视角共同探讨“利率市场化与银行经营转型”这一话题。

  ■ 首席经济学家 连 平

  2012年6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间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连续两次宣布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央行利率调整以非对称下降加双向波动方式进行,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一是贷款利率下调有助于减少社会融资成本,满足宏观经济稳增长的需要。二是存款利率虽然同步下调,但打开了上浮空间,在当前市场存款总体偏紧的情况下,大型商业银行为稳定既有存款、中小商业银行为吸引更多新增存款,都将可能利用利率上浮政策确保市场存款份额,从而有助于银行业存款的稳定。叁是利用实际的不对称降息,逐步减小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缓解备受社会诟病的银行业高利润现象。

  当前进一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条件基本成熟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其有序推进需要具备一定的内外条件。在过往若干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基础上,当前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基本成熟。

  一是宏观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骋顿笔保持高位增长水平,宏观经济发展已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积累了足够的经济基础和改革能量。

  二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初具成效。启动于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之后的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初见成效,商业银行在不断提升内部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时,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截至2011年末,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达到111.5万亿元,是2003年改革前的4倍多;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8%,较2002年末的23.6%大幅下降了21.8个百分点。

  叁是外部条件也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提供了一定基础。一方面是汇率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自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累计升值超过30%、且汇率波动幅度扩大到1%,人民币汇率已由前些年的“严重低估”或“显着低估”过渡到“温和低估”;另一方面,经常账户顺差占骋顿笔的比重也由10%的高位下降到当前3%左右,制约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外部条件得到部分化解。

  实体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和基础

  生产要素是人类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金、土地以及资源类要素四大类。如果将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关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类要素价格称为实体要素价格,将与金融发展相关的资金价格称为利率,则前者的市场化改革是后者市场化成功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实体要素价格市场化有助于为利率市场化奠定微观公司基础。利率市场化改革一定要有扎实的微观公司基础,要求公司能在市场化的条件下高效运行,能够适应利率变动的冲击。这方面的国际经验值得借鉴。阿根廷和韩国都因为国内公司缺乏预算约束、国际竞争力不强而导致金融自由化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而得益于其较为成功的国有公司私有化改革,波兰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就较为顺利和平稳。在我国,长期以来很多公司的盈利过于依赖偏低的劳动力、石油、水、电等实体要素价格,导致公司的创新动力不足,劳动生产率较低。不难想象,这样的公司适应利率市场化存在一定困难,并有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推进实体要素价格市场化,提高公司对市场价格的应变力和承受力,利率市场化才能够平稳推进。

  有鉴于此,当前有必要加快推进我国实体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然而,实体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是一项长期、渐进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可以在实体要素价格推进、公司成本意识增强的时候,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就具体的实体要素价格改革而言,可以按照先易后难、试点推进的原则,在现有水电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基础上,放宽民营公司准入门槛以扩大市场竞争,并同时逐步试点推进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与此同时,也要为实体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创造一些基本条件和配套措施,如合理的财政货币政策,缓解相关公司的成本上涨压力以及低收入群体面临的生活困难等。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由于我国金融业以商业银行为主,利率市场化必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一系列风险和挑战。

  一是存贷款利差收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面临考验。利率市场化后,在现有的监管体系下,银行间“争存揽储”加剧将导致存款利率存在上升压力;而贷款利率的自由浮动将降低银行在贷款市场上的议价能力,较高的贷款利率也难以维持。因此,存贷款利差很可能会逐步收窄。我国台湾地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是一个典型案例。1989年前的五年中,台湾地区本地银行平均利差大约在3.11%左右;伴随脱媒发展和银行业准入的大幅放松,2003年放开利率自由浮动以后,台湾地区本地银行利差出现了直线收窄的趋势,2011年的名义利差仅为1.41%左右。如果这种状况在大陆出现,对于利息收入占比在80%以上的大陆银行业来说,其盈利能力必然面临严峻考验。

  二是利率上下限完全放开,对商业银行定价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十分重视定价能力培养,定价能力稳步提高。但在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完全放开的条件下,银行特别是小型银行的定价能力仍显不足,亟待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定价管理技术相对落后,很多银行的定价模型开发、支持系统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定价管理的量化基础不够完善,对营销成本、管理成本等的核算精准度不高,客户综合收益计算也缺乏有效方法;部分产物的定价主要来自市场参考价,利率定价标准体系有待完善;定价管理的组织建设、人才队伍也有待加强。

  叁是信用风险管理压力加大。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后,为应对利差收窄的压力,避免盈利的大幅下滑,银行可能会扩大信贷投放规模,甚至可能放松信贷标准;在盈利压力之下,银行可能倾向于发放长期限、高风险、高收益领域的贷款,从而加大了信用风险管理压力。另一方面,如果贷款利率升高,公司的道德风险也会随之加大,“赚了钱是公司的,亏了钱是银行的”,一些资质不佳的公司也会以高利率借贷。国际上不少国家的银行业危机都发生在利率自由化之后,20世纪80年代欧洲国家的银行业就是一个例证。

  四是利率风险管理压力明显上升。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频繁,利率水平将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首先是重定价风险。当市场利率变化时,资产、负债重新定价的时间差异会带来资产、负债业务价格调整时间的不一致,从而加大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风险。其次是收益率曲线风险。在资产、负债不匹配时,当市场利率波动引起收益率曲线变化、长短期利差收窄甚至可能出现倒挂,银行净利息收入会大幅下降甚至为负。最后是内含选择权风险。在利率升降频繁的情况下,银行客户会随时调整自己的资产和负债,这种调整将对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

  五是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加。利率市场化后,金融市场将逐步发展壮大,投资渠道增多,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资金会在银行之间、银行和资本市场间频繁流动。存款稳定性的降低,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对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利率市场化尚需解决的若干问题

  正是因为利率市场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因此,当前进一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需同时处理好若干相关问题。

  一是及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政府对银行的隐性担保将变为以法律形式为主的显性担保,将有利于防范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尤其有助于控制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推进过程中中小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确保改革平稳推进;同时也有利于创造银行业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各类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和定价机制。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的架构和机制,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分工制约的体系。银行要尽快全面提高风险定价能力。综合考虑资金成本、风险程度、综合贡献、客户关系等因素,从理念、架构、流程、考核、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多管齐下,建立和完善风险定价体系,做到成本可知、风险可控、收益可计。要全面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深化应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完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更加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

  叁是合理保持宏观经济金融平衡。应逐步优化货币信贷调控模式,从之前以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和信贷总量管理为主要工具的数量型直接调控为主、价格型调控工具为辅的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基准利率为主要工具的价格型间接调控为主、辅之以数量型工具的模式。协同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跨境流动使利率和汇率相互直接影响。本国利率上升导致境外资本流入,从而给本币带来升值压力;而本币升值预期又易引发资本流入,国内流动性增加会导致本国利率下降。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离不开汇率市场化改革以及资本项目开放的及时跟进,协同配合。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坚持渐进原则

  1996年以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渐进推进中取得一定成效。当前,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仍需遵循渐进原则。

  从银行业竞争格局来看,我国各类银行业机构实力差别较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偏弱。在当前存款保险制度、市场退出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的推进可能会给中小金融机构带来较大冲击,从而影响其生存和发展。

  从我国金融市场情况看,虽然近年来部分市场发展很快,但其规范程度还有待提高、市场深度还有待拓展,如存在发行制度问题、市场分割问题、金融产物创新问题等。这些都会影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有效构建和金融机构利率风险对冲能力的提高。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兼顾各方、协调推进。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步骤的实施应找准合适的时机。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时期,在制度因素作用下,信贷资金的长期需求依然较为旺盛;货币政策以稳健为基调,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同样略显偏紧;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增长较为缓慢,存贷比处在偏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款利率上限迅速放开,一方面可能导致存款市场利率迅速跳升、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加剧,甚至造成金融市场较大的动荡;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信贷需求旺盛的条件下,资金成本大幅上升必然导致银行同步提高贷款利率,将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新增成本转嫁到借款客户身上,从而对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冲击。

  为此,未来利率市场化应坚持渐进原则稳步推进。

  首先可以扩大存贷款基准利率浮动区间上下限。在继续深化水电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的同时,着手准备推进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改革逐步钉住一篮子货币,引导市场关注人民币有效汇率,但考虑到存款利率上限没有完全放开,汇率波动幅度不宜大幅度扩大。与此同时,放开风险较低的资本项目管制,放宽外商直接投资准入,依次放开公司、个人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次是先放开贷款利率限制,同时逐步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在第一阶段实施基础上,完全放开贷款利率下限控制;同时按照“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在条件成熟时进一步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幅度。这一阶段水电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正在深入推进。人民币汇率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波动幅度。而在资本项目方面,可以逐步放松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商业信贷管制,进一步扩大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蚕顿滨滨)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蚕贵滨滨)的规模和投资范围,但信贷和证券投资管制等不宜完全放开。

  接下来的阶段是彻底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与此同时,实体要素中的土地、劳动力等关键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汇率波动幅度限制基本放开,实现真正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资本项目实现基本可自由兑换,信贷和证券投资管制基本放开,但对风险较大的短期资本流动仍需保留一定管制。■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