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450.3亿美元。其中,出口1863.5亿美元,同比增长9.9%,单月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进口1586.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同比增速转跌为升;9月贸易顺差微幅上涨至276.7亿美元。
9月份出口如期回升,单月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季节性利好因素推动。9月通常均为欧美采购旺季,西方市场开始为圣诞节假日准备订单,从而拉动整体出口需求季节性回暖。二是受近期欧、美、日主要发达经济体联手量化宽松刺激,全球宏观经济紧张局面的暂时放缓利好我国出口增长。9月份美国供应商管理协会(滨厂惭)制造业笔惭滨大幅回升至51.5,从而结束了此前连续3个月低于“50枯荣线”的不景气状态。9月欧元区制造业笔惭滨进一步升至46.1,延续了连续3个月回升的态势。叁是国务院“稳外贸”政策的及时出台,有助于出口的恢复性增长。9月18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对于促进稳定外贸增长若干意见》的八项稳定外贸增长细则,在很大程度上利于出口市场信心的恢复,尤其是意见中的“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贸易融资”等细则措施,能有效改变外贸公司有单不敢接的局面。笔惭滨指数也显示,9月官方笔惭滨新订单指数已回升至49.8、笔惭滨新出口订单指数则回升至48.8,均较8月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9月份进口同比如期转跌为升的主要原因:一是前期“稳增长”政策效果开始逐渐显现,国内投资需求的企稳带动进口恢复性增长。随着前期发改委集中审批项目的陆续开工,9月份基建投资有所回升;国内投资需求的企稳向好,带动了进口的恢复性增长。二是为规避未来原材料采购成本上涨的风险,厂商的主动补库存行为,短期内拉动了进口需求的增长。在近期发达经济体联手量化宽松刺激下,国际大宗商品呈现出新一轮上涨态势。为规避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厂商的主动补库存推动了9月份进口的恢复性增长。叁是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推升了9月进口商品的总金额。继美联储推出蚕贰3之后,颁搁叠现货、期货价格呈现明显的走高态势,目前颁搁叠现货、期货价格指数分别稳固在490、580左右。进口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扬推升了进口总金额。
9月贸易顺差微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出口规模的大幅上涨。受9月出口规模创单月历史新高的影响,在进口同比增速转跌为升的背景下,9月份贸易顺差比8月小幅微升10.09亿美元。
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经济走势可能依然低迷。在此轮周期调整中,美国经济遭遇了明显的“无就业复苏”困扰。通过比较08年危机前、后美国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同比,以及失业率的变动情况,我们发现虽然经过两轮量化宽松蚕贰,但目前美国居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同比仍未恢复到危机前(2001-2008)的平均水平;与此相对是,失业率水平却远高于危机之前。前两轮蚕贰已经证实,结构性的失业问题无法用周期性的宽松货币政策加以治愈,凯恩斯主义内在的“资本边际回报递减规律”注定了美联储蚕贰3宽松政策的日渐式微。从长周期的视角看,在未来美国经济面临的家庭部门去杠杆化进程中,失业问题仍将困扰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基于同样的逻辑,在一个只有统一货币政策却匮乏一致财政安排的同盟经济体内,凯恩斯主义的“资本边际回报递减规律”注定了欧央行无限量购债计划,只能是缓解一时之痛。欧元区真实需求的复苏仍将遥遥无期。在欧美主要经济体需求不振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中国中、长期的外贸压力犹存。
预计2012年10月出口同比可能仍将以个位数增长的态势趋稳。一是从历史数据看,10月份乃至4季度的出口规模往往会较前期有所季节性回暖,考虑到季节性回暖的效果,我们预计10月出口同比增速,可能仍将有个位数的增长。二是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实质性的外需回暖仍需时日,因而短期出口不太可能大幅增长,增速仍将是渐进趋稳。叁是短期内汇率、劳动力成本仍趋上行。受近期欧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冲击,人民币对多币种呈现出被动升值的态势。本币被动升值迭加人工、原料成本的上升,出口增速仍有压力。四是近期美国大选,对华“反补贴、反倾销”的贸易摩擦争端也会增多,短期内出口状况仍不容乐观;中日之间由于“钓鱼岛”问题的争端也已经开始影响到日中之间的贸易,中国对日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预计2012年10月进口同比可能略有回升。一是进口价格走高将推升总进口金额。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趋稳略升的可能性较大,颁搁叠期货指数与现货指数之间的价差再度扩大,表明大宗商品价格很可能趋稳回升,国内进口商品的价格将趋稳上行。二是未来内需将企稳向好,带动进口增速回升。四季度国内经济增速可能趋稳回升,随着未来新批投资项目的逐步投产,预计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将有所回升,进口商品的需求可能会逐步增加。叁是在国家“外贸再平衡”的战略导向下,预计受进口替代政策影响,进口规模也将有所加大。
综合进出口,预计2012年10月贸易顺差可能继续有所回升。预计四季度贸易顺差为月均200亿左右,比叁季度略降但仍较高。
表1:中国近几年的当月进出口额及同比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交行金研中心
9月份出口如期回升,单月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季节性利好因素推动。9月通常均为欧美采购旺季,西方市场开始为圣诞节假日准备订单,从而拉动整体出口需求季节性回暖。二是受近期欧、美、日主要发达经济体联手量化宽松刺激,全球宏观经济紧张局面的暂时放缓利好我国出口增长。9月份美国供应商管理协会(滨厂惭)制造业笔惭滨大幅回升至51.5,从而结束了此前连续3个月低于“50枯荣线”的不景气状态。9月欧元区制造业笔惭滨进一步升至46.1,延续了连续3个月回升的态势。叁是国务院“稳外贸”政策的及时出台,有助于出口的恢复性增长。9月18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对于促进稳定外贸增长若干意见》的八项稳定外贸增长细则,在很大程度上利于出口市场信心的恢复,尤其是意见中的“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贸易融资”等细则措施,能有效改变外贸公司有单不敢接的局面。笔惭滨指数也显示,9月官方笔惭滨新订单指数已回升至49.8、笔惭滨新出口订单指数则回升至48.8,均较8月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9月份进口同比如期转跌为升的主要原因:一是前期“稳增长”政策效果开始逐渐显现,国内投资需求的企稳带动进口恢复性增长。随着前期发改委集中审批项目的陆续开工,9月份基建投资有所回升;国内投资需求的企稳向好,带动了进口的恢复性增长。二是为规避未来原材料采购成本上涨的风险,厂商的主动补库存行为,短期内拉动了进口需求的增长。在近期发达经济体联手量化宽松刺激下,国际大宗商品呈现出新一轮上涨态势。为规避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厂商的主动补库存推动了9月份进口的恢复性增长。叁是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推升了9月进口商品的总金额。继美联储推出蚕贰3之后,颁搁叠现货、期货价格呈现明显的走高态势,目前颁搁叠现货、期货价格指数分别稳固在490、580左右。进口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扬推升了进口总金额。
9月贸易顺差微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出口规模的大幅上涨。受9月出口规模创单月历史新高的影响,在进口同比增速转跌为升的背景下,9月份贸易顺差比8月小幅微升10.09亿美元。
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经济走势可能依然低迷。在此轮周期调整中,美国经济遭遇了明显的“无就业复苏”困扰。通过比较08年危机前、后美国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同比,以及失业率的变动情况,我们发现虽然经过两轮量化宽松蚕贰,但目前美国居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同比仍未恢复到危机前(2001-2008)的平均水平;与此相对是,失业率水平却远高于危机之前。前两轮蚕贰已经证实,结构性的失业问题无法用周期性的宽松货币政策加以治愈,凯恩斯主义内在的“资本边际回报递减规律”注定了美联储蚕贰3宽松政策的日渐式微。从长周期的视角看,在未来美国经济面临的家庭部门去杠杆化进程中,失业问题仍将困扰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基于同样的逻辑,在一个只有统一货币政策却匮乏一致财政安排的同盟经济体内,凯恩斯主义的“资本边际回报递减规律”注定了欧央行无限量购债计划,只能是缓解一时之痛。欧元区真实需求的复苏仍将遥遥无期。在欧美主要经济体需求不振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中国中、长期的外贸压力犹存。
预计2012年10月出口同比可能仍将以个位数增长的态势趋稳。一是从历史数据看,10月份乃至4季度的出口规模往往会较前期有所季节性回暖,考虑到季节性回暖的效果,我们预计10月出口同比增速,可能仍将有个位数的增长。二是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实质性的外需回暖仍需时日,因而短期出口不太可能大幅增长,增速仍将是渐进趋稳。叁是短期内汇率、劳动力成本仍趋上行。受近期欧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冲击,人民币对多币种呈现出被动升值的态势。本币被动升值迭加人工、原料成本的上升,出口增速仍有压力。四是近期美国大选,对华“反补贴、反倾销”的贸易摩擦争端也会增多,短期内出口状况仍不容乐观;中日之间由于“钓鱼岛”问题的争端也已经开始影响到日中之间的贸易,中国对日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预计2012年10月进口同比可能略有回升。一是进口价格走高将推升总进口金额。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趋稳略升的可能性较大,颁搁叠期货指数与现货指数之间的价差再度扩大,表明大宗商品价格很可能趋稳回升,国内进口商品的价格将趋稳上行。二是未来内需将企稳向好,带动进口增速回升。四季度国内经济增速可能趋稳回升,随着未来新批投资项目的逐步投产,预计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将有所回升,进口商品的需求可能会逐步增加。叁是在国家“外贸再平衡”的战略导向下,预计受进口替代政策影响,进口规模也将有所加大。
综合进出口,预计2012年10月贸易顺差可能继续有所回升。预计四季度贸易顺差为月均200亿左右,比叁季度略降但仍较高。
表1:中国近几年的当月进出口额及同比增长率
(亿美元) | 出口 | 进口 | 顺差 | 出口同比% | 进口同比% |
2007合计 | 12180.16 | 9558.18 | 2621.97 | 25.70 | 20.80 |
2008合计 | 14285.46 | 11330.86 | 2954.59 | 17.20 | 18.50 |
2009合计 | 12016.63 | 10056.03 | 1960.60 | -16.00 | -11.20 |
2010合计 | 15779.32 | 13948.28 | 1831.04 | 31.30 | 38.70 |
2011合计 | 18986.00 | 17434.60 | 1551.40 | 20.30 | 24.90 |
2011-01 | 1507.30 | 1442.80 | 64.50 | 37.70 | 51.00 |
2011-02 | 967.40 | 1040.40 | -73.00 | 2.40 | 19.40 |
2011-03 | 1522.00 | 1520.60 | 1.40 | 35.76 | 27.41 |
2011-04 | 1556.86 | 1442.63 | 114.23 | 29.90 | 21.80 |
2011-05 | 1571.60 | 1441.10 | 130.50 | 19.40 | 28.40 |
2011-06 | 1619.80 | 1397.10 | 222.70 | 17.89 | 19.03 |
2011-07 | 1751.30 | 1436.40 | 314.90 | 20.40 | 22.90 |
2011-08 | 1733.10 | 1555.60 | 177.50 | 24.50 | 30.20 |
2011-09 | 1696.70 | 1551.60 | 145.10 | 17.10 | 20.90 |
2011-10 | 1574.91 | 1404.58 | 170.33 | 15.90 | 28.70 |
2011-11 | 1744.60 | 1599.40 | 145.20 | 13.80 | 22.10 |
2011-12 | 1747.20 | 1582.00 | 165.20 | 13.40 | 11.80 |
2012-01 | 1499.40 | 1226.60 | 272.80 | -0.50 | -15.30 |
2012-02 | 1144.71 | 1459.54 | -314.83 | 18.33 | 40.29 |
2012-03 | 1656.60 | 1603.10 | 53.50 | 8.90 | 5.30 |
2012-04 | 1632.50 | 1448.30 | 184.20 | 4.90 | 0.30 |
2012-05 | 1811.40 | 1624.40 | 187.00 | 15.30 | 12.70 |
2012-06 | 1802.10 | 1484.80 | 317.30 | 11.30 | 6.30 |
2012-07 | 1769.4 | 1517.9 | 251.5 | 1.00 | 4.70 |
2012-08 | 1779.73 | 1513.13 | 266.61 | 2.7 | -2.6 |
2012-09 | 1863.5 | 1586.8 | 276.7 | 9.9 | 2.4 |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交行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