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研究与培训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研究与培训 > 行业研究 > 银行家博客

多重错位致银行信贷偏离本位

编辑: 发布时间:2013-09-05 作者:连平 来源: 浏览:2356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多重错位致银行信贷偏离本位??金融博览记者专访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银行信贷的本位就是服务实体经济。”

“适度控制长期贷款增量规模,提高中短期贷款占比,应作为‘银行信贷回归本位’的重要抓手。”

“从贷款投放的方式来看,要实现‘银行信贷回归本位’,就是要增加实质性贷款的投放,同时对贷款期限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

“行业间和行业内部调整应成为‘银行信贷回归本位’的主基调。”

……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离不开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然而近些年来,银行信贷却开始逐渐偏离了其原来的轨迹。6月的“钱荒”事件警示我们:经济要实现持续发展,银行信贷必须回归本位。

那么,银行信贷为什么会偏离本位?如何才能回归?为此,本刊记者对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进行了专访。

本位在于服务实体经济

记者:近期,中央对金融业的政策指导聚焦于“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您对这一项政策解读时曾谈到,“未来应该把(金融)市场关系理顺,相对中长期的融资交给债券等直接融资市场,短期的由银行贷款提供,各司其职,这样才能让银行信贷回归本位”。那么请您就这个话题再深入谈谈,银行信贷的本位应该是什么?

连平:我认为,银行信贷的本位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应当主动对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支持对实体经济贡献度高的行业和部门。

可以说,服务和推动实体经济增长,既是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平稳运行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是商业银行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实体经济部门遇到现实困难不仅会增加经济下行的风险、动摇商业银行发展的根基,同时也会给银行的资产安全和风险防范带来严峻挑战。

如果实体经济不能健康发展,银行稳健经营也就难以为继,银行利润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事实上,从我国融资格局看,无论是融资规模还是总资产及其他相关总量指标,迄今为止,商业银行依然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担当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角色。

当然,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吸取欧美银行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于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这一经营的本位,确保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运行中来,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

五项表现,说明银行信贷存在偏离本位的现象

记者:银行信贷偏离本位的表现是什么?

连平:近年来,银行业较好地发挥了信贷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一枝独秀的重要原因。

不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银行信贷也存在着一些偏离本位的现象。

一是热衷于“傍大款、垒大户”,对小微公司和民营经济的关注度不够。

近年来,小微公司融资问题受到多方关注并有所改善,但小微公司融资环境并未出现根本性好转。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仍较多地投入大公司和大项目,小微公司和民营经济获得的支持相对较少。

二是找准时机大放票据,造成资金阶段性空转。

我们知道,票据过度扩张会造成资金空转,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发展,信贷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会被削弱。而且票据业务过度扩张带来的存贷款额增加,推动了货币总量快速增长但却部分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一旦公司信用破裂,对银行和整个金融系统都会造成严重后果。

叁是自导自演,回避监管,投入限制行业和领域。

房地产行业是近年来监管的重点,银行业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占比也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然而,在这种大环境下,也有个别的银行出于业务增长、项目收益等方面的考虑,自导自演,通过信托、委贷等融资形式,将贷款资金以第叁方渠道间接投入房地产领域。同时,近年来“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虽然总量基本得到了控制,但对一些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公司,部分银行也存在违规放贷的现象。在总体信贷资源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必然会降低信贷对国家政策导向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四是放弃商业原则,过度青睐政府项目,部分贷款投入相对低效的平台公司。

2011年年初至今,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在外需和消费对经济的提振作用短期内难以显现的情况下,稳增长的重任就落到了投资上,而商业银行当仁不让地成为提供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的主力。但部分项目主体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低层级平台公司,其在获取信贷资源后,投入了低效的项目,从而降低了信贷资金的运作效率。

五是不顾期限错配风险,喜好贷长,导致一部分银行信贷存量缺乏活力。

2007年,公司类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仅46%,而到2012年年末这一比例已经达到53%。由于中长期贷款一般投入到固定资产项目,这些项目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与用于公司日常经营的短期贷款相比,对提高实体经济活力的作用明显偏弱。与此同时,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银行贷款向大中型国有公司和政府融资平台集中的进程。

多重错位,导致信贷偏离本位

记者:就目前来说,导致银行信贷偏离本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连平:我认为,导致银行信贷偏离本位有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其中最关键的还是银行业自身的问题。

迄今为止,商业银行的规模和速度情结依然十分浓重,始终把做大、做强作为经营战略的首要目标。大银行如此,中型银行也基本如此,还有一些小银行近年来也出现了这样的动向。

例如,现在有些地区,一些小的银行整合起来,组成一个区域型的银行,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其始作俑者往往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希望银行多放贷、放长贷,也乐于为这些银行在当地的业务发展中提供便利。因此,做政府客户、大客户、投大项目就成为这些银行的必然选择,这使银行与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位”渐行渐远。

另外,商业银行内部考核上过度追求利润和管理较为粗放的现象较为普遍。

目前,商业银行考核体系中规模和利润的权重设置过高,一些银行不顾市场实际情况,盲目进行同业攀比,经营指标不断加码。从分支机构完成任务的角度看,相对于小公司庞大的工作量和管理要求而言,做大客户、大项目更容易完成业绩指标。同时,粗放的管理模式难以对业务发展监控到位,导致一些分支机构更倾向于通过“打擦边球”的模式来发展业务。在这样的管理和考核下,银行的信贷行为必然会偏离其本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目前银行业的制度性安排,是银行业融资需求与供给存在一定程度不匹配的重要原因。

我们知道,从经济成分和股权结构上看,中国的银行业仍然是国有为主,而相当多的小公司则是私营公司。这种经济成分上的不匹配,往往会造成较多的银行下意识地将其服务重心放在国有大公司和有政府背景的公司身上。

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小微公司,在信息透明度、财务和信用风险状况等方面仍较为薄弱,不利于商业银行清楚地把握小微公司的运行状态和未来发展的态势。这种错位状态的存在,使得银行体系在小微公司融资这个问题上,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会存在缺失和障碍。

多措并举,促进信贷更好地回归本位

记者:当下,“银行业转型与创新”是银行发展的主旋律,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如何在“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中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银行信贷如何才能实现“银行信贷回归本位”?

连平:从短期来看,以国有资产为主导的银行体系很难改变抓大客户、做大项目,做大资产规模的经营模式。

不过,从根本上来说,要改变小微公司融资难问题还要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让民间资本进入到金融业,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具体来说,一是“掺沙子”,二是“另起炉灶”。

在部分小微公司发展较快的区域,可以积极吸引民营资本投入地方性或中小型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引进资本的同时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尤其是应引导民营资本创办一批客户定位为小微公司的小型商业银行,以调整存款市场结构,并优化信贷市场的增量结构,“门当户对”地对小微公司开展服务。在这一点上,国务院最近已明确了政策,应当加快步伐推进并不能走样。

同时,通过战略决策层面的转变,引导这些机构加大对小微公司等急需资金的实体经济部门的资源投入。在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的同时,引入一定的市场竞争,推动传统银行体系业务转型的步伐。

盘活运行效率低的中长期贷款资源也是提高银行贷款投放能力、推动信贷回归本位的重要一环,而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2012年5月资产证券化重启后,相关项目推进整体较慢。其中,既有试点额度相对偏小(500亿元),也有金融机构标的资产储备和相关准备工作不充分的原因。

未来,为了更好地发挥资产证券化在“盘活存量”方面的作用,应从叁个方面入手:一是在资本市场接受的范围内,较大幅度地增加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规模;二是扩大参与机构的范围,鼓励管理规范、风险管控能力较强的银行和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叁是在现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涉农贷款、中小公司贷款的基础上,增加可成为资产证券化的入池资产的种类,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和交易的选择性。

另外,从贷款投放的方式来看,要实现“银行信贷回归本位”,就是要增加实质性贷款的投放,同时对贷款期限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

一方面,未来商业银行应增加一般性贷款投放,严格执行票据业务各项规章制度,减少票据的过度扩张,防止信贷资金“空转”;另一方面,适度控制长期贷款增量规模,提高中短期贷款占比,这也应作为“银行信贷回归本位”的重要抓手。

信贷回归本位,酝酿投资机会

记者:作为投资者来说,只有紧跟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才能寻找到好的投资机会。那么,在“银行信贷回归本位”的过程中,哪些行业会获得资金支持而具有较好的投资机会?

连平:可以说,“信贷回归本位”就是商业银行不断调整信贷投向、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银行不但要用好信贷资产增量资源,更要对存量贷款进行优化,推动银行信贷向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运行效率较高的产业和部门倾斜。

现阶段,商业银行仍然会将支持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重大投资项目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环节,为“稳增长”政策提供资金和金融服务支持。同时,银行应当充分发挥资金中介的作用,继续加大贷款投放的力度,合理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对接合理的投资需求。

当然,行业间和行业内部的调整会成为银行贷款回归本位的主基调。

在增量资源的安排上,银行将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对接国家战略导向,更多地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叁农产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

在存量资源的配置上,调结构是重点。一方面,银行会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公司兼并重组与并购贷款等方面的支持,促进这些行业落后产能的淘汰和兼并重组进程,扶植新的龙头公司,使有实力的骨干公司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提高行业运行效率和集中度。

另一方面,在减退部分行业贷款的同时,对受政策扶持力度大、发展前景好的细分行业和公司(如:对光伏行业中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等),银行也会进行适度的支持,避免造成行业性信用风险。

另外,零售贷款的重点是对小微公司和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量配置。银行会根据监管机构的要求,针对小微公司的需求和特点,提供差异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合理、适当地提高对小微公司信贷不良率的容忍度等,提高小微公司贷款可获得性。

而个人贷款的投放仍以按揭和消费信贷为主。银行会在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和中等收入家庭的自住需求,做大按揭业务的同时,进一步创新消费金融产物,增加消费信贷投入,助推消费升级。其中,城镇化进程中新增城市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大宗耐用消费品、教育、旅游等消费类需求的信贷投放会成为新的信贷业务增长点。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