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研究与培训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研究与培训 > 行业研究 > 银行家博客

顺势而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

编辑: 发布时间:2013-12-16 作者:连平 来源: 浏览:1899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攻坚战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决定,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推进利率市场化有了新的表述,背后暗含怎样的深意?未来利率市场化将如何推进?商业银行应当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以上问题,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

记者:对于利率市场化,之前的提法为“逐步推进”、“渐进式推进”和“深化”利率市场化,而十八届叁中全会使用了“加快”两字,应该怎样解读对于利率市场化提法的改变?

连平: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通常难以一蹴而就。例如,日本(1977-1994年)、韩国(1981-1997年),以及同为新兴大国的印度(1992-2011年)等周边国家普遍用了15年至20年时间才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韩国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推行激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直接诱发了经济危机,韩国政府为此不得不再次实行利率管制,直到1991年才重启利率市场化进程。

从国内经验来看,渐进式也一直是我国经济领域改革的主流范式。自1993年十四届叁中全会首次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设想以来,在保持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定的前提下,已先后完成了同业拆借、债券、外币存贷款和票据贴现等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综合国内外经验,不难理解“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背后的现实考虑。

另外,利率市场化又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演进的过程,决策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不断修正改革目标,当缓则缓,当快则快。2012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先后出现了两个重要节点,一是2012年6月,央行首次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上浮,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实质性攻坚阶段;二是2013年7月,我国全面取消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可以说,利率市场化大约百分之六七十的路程都已走完。无论是金融机构、公司还是社会公众都有了较为充分的心理预期,此时再提“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当然,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即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进入了关键期,实体经济要实现质的飞跃,亟须利率市场化助推。

记者:在新的指导思路下,未来利率市场化将如何推进?

连平:对于下一步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方向,预计将从叁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放开存款利率波动限制。预计未来我国将继续按照“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分阶段推进。一是在完全取消贷款利率下浮限制、基本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未来还将选择合适的时机进一步提高期限较长(2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和大额协议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直至完全取消。二是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放开对期限较短(2年以下)的定期存款利率和小额协议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直至完全取消。叁是逐步取消对活期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直至彻底放开。

其次是逐步由市场化的基准利率取代仍有一定指令色彩的官方基准利率。具体可能分两步走。第一步,逐步简化直至取消官方的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加快推广刚刚推出的市场化的最优贷款基础利率机制(尝笔搁);第二步,逐步简化直至取消官方的存款基准利率,考虑适时推出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厂丑颈产辞谤)或是回购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化的存款利率定价和报价机制,并加以推广运用。

再次是存款保险制度、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等相关配套措施也将同步跟进。现阶段我国银行的收入仍高度依赖于存贷利差,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将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和风险波动。为此,有必要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这既能有效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又能约束和缓解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同时,还应尽快出台《金融机构破产处置条例》,形成以市场原则为基础、安全、高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和破产法律制度,规范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

记者: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如何贯彻上述理论指导?

连平: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又强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我认为,第一,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定位从以往“基础性作用”提升为“决定性作用”,表明我国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也表明我国对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认识有了深化。第二,利率市场化是构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

从经济学原理来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理应由市场来决定资金价格的形成,进而自发实现资金供求的平衡。我理解的利率市场化,是指央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直接控制,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和市场利率体系。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各类金融市场从无到有,但总体规模有限,市场主体和融资工具较为单一,市场机制不健全,运行效率不高,市场存在垄断和分割,造成资金无法在各金融市场之间有效流动。特别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与脱节,阻碍了资金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效循环,导致金融资源的刚性配置、结构性失衡和寻租行为。其后果是,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出现错配,各种“影子银行”大行其道。而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引导资金自我循环,打破金融市场之间的壁垒,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均衡发展,提升公司和居民的福利水平。

不过,要真正实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单靠利率市场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相辅相成的环节。

记者: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连平:总体来看,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加之经济下行、金融脱媒、资产质量变化等带来的冲击,我国银行业将告别利润高增长时代,盈利增速将降至与骋顿笔增速持平,在7%-8%上下波动,从而成为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行业。其中,净息差和资产质量的变动状况将取代资产规模增长,成为未来决定银行业利润走势的关键性因素,规模增长带来的“以量补价”和“不良资产摊薄”效应将难以持续。

从现实的挑战来看,一是短期内存贷利差收窄;二是贷款投放冲动加大,但增速可能下降;叁是风险明显增大,风险管理能力亟待提高,定价能力亟待提高;四是业务转型压力陡增,转型发展困难重重。

当然,利率市场化及外部环境变化也将给银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利率市场化为银行产物创新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客户服务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二是利率市场化将活跃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促进货币和债券市场发展,有利于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增加资金业务收入;叁是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蓬勃发展将鼓励银行发展债券发行承销、咨询顾问、结算清算等中间业务;四是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出现的各种金融衍生品,在给银行提供新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同时,也将带来一定投资的收益。

记者:商业银行应当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连平:面对挑战和机遇,商业银行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

第一,各类银行应找准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大型银行应以“优化结构,全面发展,综合经营”为发展方向,推进综合化、国际化发展,走全能银行之路;中型银行应以“服务中小,专业拓展,打造特色”为发展趋势,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突出在局部领域的特色;小型银行应以“聚焦小微,立足社区,本地发展”为发展目标,提供灵活便捷的金融服务。

第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升主动负债占比。一是调整信贷结构,降低批发信贷占比,开展零贷业务,显着提升消费信贷、小微公司信贷的比重,以缓解贷款利率下行压力;二是调整资产结构,把握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发展壮大的机遇,通过大力发展资金交易业务显着提升债券投资和同业资产在生息资产中的比重,降低信贷资产占比,以应对利息收入下降的压力;叁是调整负债结构,在强化产物和服务创新、保证稳定存款来源的同时,把握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强主动负债拓展,降低一般性存款占比,积极促进负债结构多元化,以应对存款增长放缓、存款利率上行的压力。

此外,还应积极调整客户结构,大力拓展中小型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调整收入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着力提升定价管理、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