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季度外汇储备大幅增加1289亿美元,增量与去年同期相仿,属历史同期较高水平。鉴于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总体贬值,美国财政部和很多国外研究外机构据此认为中国在操纵汇率,是央行的主动干预导致人民币贬值。我们认为,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首季度外汇储备多增并不能证明中国操纵汇率,人民币汇率走势基本符合市场供求变化。
第一,一季度多增的外汇储备主要集中在前半段,之后新增外汇储备显着下降,而人民币贬值也发生在后半段。目前尚无月度外汇储备数据,但可以根据月度外汇占款数据大致估算。1、2两月外汇占款分别增加了4374、1282亿人民币,折合美元约为716、210亿美元。因此,仅1月新增的外汇储备就占到一季度新增总量的56%,再考虑到2月前半月很可能也增加较多,这样一季度前半段的新增量可能要占整个一季度新增总量的近叁分之二。与此相对应,人民币汇率在前半段总体平稳,1月14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还创历史新高,2月18日之后则一路贬值。因此,一季度外汇储备增量先多后少的格局表明了,资本流入在前半段较多,之后资本流入趋于下降甚至有局部流出的可能,从而导致了后半段出现人民币贬值态势。
第二,2月央行口径的外汇占款增量与全部金融机构口径的外汇占款增量基本一致,进一步证明了没有进行大规模汇率干预。如果央行在外汇市场上向商业银行大规模购买美元,大幅投放人民币,即央行通过“逆势而动”来人为导致人民币出现贬值,那么就会出现2月央行口径的外汇占款大幅增加、而商业银行外汇占款大幅下降的局面。但事实上2月央行口径的外汇占款增加了1193亿人民币,较1月的4945元人民币大幅下降,这与全部金融机构的新增外汇占款从1月的4374亿人民币下降到2月的1282亿人民币是一致的。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认为,仅凭一季度总体外汇储备多增就判定操纵汇率是不准确的。2月中旬以后出现的人民币贬值是受美联储退出蚕贰、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迹象、贸易顺差收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背景下,我国适时推出了扩大汇率弹性的举措。新增外汇储备前多后少、人民币汇率先稳后贬、汇率弹性扩大都说明,汇率干预正在减少,人民币汇率正更多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第一,一季度多增的外汇储备主要集中在前半段,之后新增外汇储备显着下降,而人民币贬值也发生在后半段。目前尚无月度外汇储备数据,但可以根据月度外汇占款数据大致估算。1、2两月外汇占款分别增加了4374、1282亿人民币,折合美元约为716、210亿美元。因此,仅1月新增的外汇储备就占到一季度新增总量的56%,再考虑到2月前半月很可能也增加较多,这样一季度前半段的新增量可能要占整个一季度新增总量的近叁分之二。与此相对应,人民币汇率在前半段总体平稳,1月14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还创历史新高,2月18日之后则一路贬值。因此,一季度外汇储备增量先多后少的格局表明了,资本流入在前半段较多,之后资本流入趋于下降甚至有局部流出的可能,从而导致了后半段出现人民币贬值态势。
第二,2月央行口径的外汇占款增量与全部金融机构口径的外汇占款增量基本一致,进一步证明了没有进行大规模汇率干预。如果央行在外汇市场上向商业银行大规模购买美元,大幅投放人民币,即央行通过“逆势而动”来人为导致人民币出现贬值,那么就会出现2月央行口径的外汇占款大幅增加、而商业银行外汇占款大幅下降的局面。但事实上2月央行口径的外汇占款增加了1193亿人民币,较1月的4945元人民币大幅下降,这与全部金融机构的新增外汇占款从1月的4374亿人民币下降到2月的1282亿人民币是一致的。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认为,仅凭一季度总体外汇储备多增就判定操纵汇率是不准确的。2月中旬以后出现的人民币贬值是受美联储退出蚕贰、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迹象、贸易顺差收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背景下,我国适时推出了扩大汇率弹性的举措。新增外汇储备前多后少、人民币汇率先稳后贬、汇率弹性扩大都说明,汇率干预正在减少,人民币汇率正更多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