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随着各国利益汇合点的逐渐增多,促进金砖国家最大限度的金融合作,以寻求互利共赢,符合当今“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的时代潮流。
■目前金砖国家的多边金融合作仅处于起步阶段,而金砖集团内部成员的双边金融合作水平则参差不齐,距离建立能够为经济合作提供有利支撑的深层次、高效率的金融合作格局,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真正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模式,要求各国在选择合作路径时要脚踏实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足功夫。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具体路径应包括短期、中期和远期的规划。短期内,金砖国家合作应当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开展金融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在中期,金砖各国应当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协同监管建设,加快资本市场合作的步伐;长远来说,金砖国家应当实现资本市场的全面、深入合作,进一步完善监管协调机制,使金砖国家成为国际金融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本质上属于国际金融合作的范畴,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跨区域国际金融合作。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包括宏观监管合作、政府职能延伸、协同处理金融危机和协同控制金融风险等内容。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随着各国利益汇合点的逐渐增多,促进金砖国家最大限度的金融合作,以寻求互利共赢,符合当今“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的时代潮流。
金砖金融合作的基础和前景
1、金砖金融合作机制的六块基石
随着金融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位置日益高升,金融全球化在全球化“重中之重”地位的确立,国际金融合作顺理成章地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金融全球化促进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对优化配置世界资源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弥补本国资本和技术的不足,推进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加快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发达国家剩余资金开拓投资渠道,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市场,获得更大的收益。深化金融合作,构建适合地区国家经济发展特点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体系,是促进区域国家间经济合作,维护国家间经济与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要求把国际金融合作从传统的贸易合作、投资合作,提高到政府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合作。
通过金融合作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我们认为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机制应建立在以下六块基石上。一是确立合作的思想。“共同”思想是合作进程得以推进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即以各国的共同利益为决策衡量标准。二是确立合作的轴心。两个以上大国的结构能够充分发挥机制相互制衡发展的效果,在推动金融合作进程发面可以起到公平、透明、推动力强的效果。叁是适当选择利益切合点。经济基础结合的紧密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参与各国能否按照和兼顾各方利益合作共赢的方式推进金融合作。经济基础相似,共同利益明确,对金融合作会有促进作用。四是以区域或双边合作解决多边合作中的问题。更多元化的双边合作能够更快地解决经济结构和基础差异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将差距较大、更大范围内的合作国家联系起来。五是照顾发展水平较低国家的利益。六是建立有效的制度约束。约束程度较高的制度能有效地保障金融合作具体操作和战略发展的执行和实施。
2、金砖国家开展金融合作既有机遇也面临风险
从区域层面看,金砖国家均为经济增长较快的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蕴含着巨大潜力。五国经济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较强的互补性,经济合作如果能发挥各自的要素享赋优势,必然会为彼此带来较大的利益。从多边层面看,金砖国家成员国并没有一个明确规定的准入机制或标准,只是一种身份的相互认同,使得金砖国家产生了相同的诉求,表现为对世界经济与全球治理结构“话语权”的追求。通过合作,金砖国家将逐渐承担起与“发达国家集团”相对应的“发展中国家集团”职责,代表发展中国家的诉求。这有利于摆脱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主导国际经济体系的状况,赢得更多的公平发展机遇。
同时应该看到,金砖国家金融合作不但受到了政治、经济、贸易规则和国际舆论等方面的外部挑战,而且在金砖国家内部也需要进一步协调。一方面,金砖国家成员国对金砖机制的主导权问题存在不同看法,各国都希望在金砖机制中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因此,金砖国家的进一步合作必须照顾到各国在机制中的“舒适度”,采用一直以来的“金砖方式”,通过平等互利基础上的谈判和妥协达成共识,采取共同行动。今后能否坚持这种既有的平等兼顾各方利益的“金砖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金砖国家合作程度能有多深、合作之路能走多远。另一方面,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金砖国家,处于较为相近的发展阶段,彼此的利益需求也十分类似,经济结构较为趋同,相互依赖度还不高;在追逐自然资源、市场份额、国际政治经济权力以及诸多发展议题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这种不平衡的长期存在和经济互补性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金砖国家的合作动力。
3、金砖金融合作路径应分阶段规划
相较于欧盟、北美等区域金融合作较为领先的地区,金砖国家的金融合作进展比较缓慢。目前金砖国家的多边金融合作仅处于起步阶段,而金砖集团内部成员的双边金融合作水平则参差不齐,距离建立能够为经济合作提供有利支撑的深层次、高效率的金融合作格局,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真正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模式,要求各国在选择合作路径时要脚踏实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足功夫。
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具体路径应包括短期、中期和远期的规划。短期内,金砖国家合作应当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开展金融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在中期,金砖各国应当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协同监管建设,加快资本市场合作的步伐;长远来说,金砖国家应当实现资本市场的全面、深入合作,进一步完善监管协调机制,使金砖国家成为国际金融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其中短期路径是可预见性和可控性较强的,应重点加强基本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基本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开展上层建筑的构造,而更进一步的功能性市场合作则在未来将成为顺理成章之事。
金砖各国都能找到自己相应的角色定位
中国参与金砖金融合作具有一系列优势。在与金砖国家的金融合作中,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产业比较优势或金融发展程度都各有特点。其中,中国优势主要体现在国际政治影响力显着、工业基础雄厚、高新技术领先,同时外汇储备充裕、人民币国际化前景看好等方面。而其他国家更多的表现在资源丰富、农业或个别技术领域相对发达等方面。因此,中国更适合在金砖集团内部金融合作中扮演领头羊和工业制成品、资金、技术输出者的角色。
在经济方面,相比其他金砖成员国,中国在经济领域拥有明显优势。就经济总量来看,中国在金砖五国中遥遥领先。2014年,中国骋顿笔折合成美元相当于10.36万亿元,远高于其他四国骋顿笔6.63万亿美元的总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就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来看,投资、出口和消费“叁驾马车”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为均衡。相对而言,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的消费贡献比较高,但投资或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或多或少都存在短板。就经济发展的潜力来看,中国的优势也较为突出。中国经济增长的热点较多,人力资源特别是熟练产业工人数量较为充裕,同时叁个产业发展较为均衡,无论是农业、工业(包括轻工业、重工业)都没有明显的短板,而服务业近年来也在快速发展。从经济梯度开发来看,中西部仍有较好的成长的空间。
在金融方面,相比其他成员国,中国的优势较为明显。在一国对外金融交往中,金融优势往往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该国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开放,成为全球性的金融交易中心;二是该国货币为全球最主要的计价、结算、交易和储备货币,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和接受;叁是该国在全球金融体系,如滨惭贵、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中拥有较大的份额和投票权;四是该国拥有较高的外汇储备,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独自应对外部冲击,还有余力对外提供货币救济,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另起炉灶”,牵头建立新的全球性或地区性金融开发机制。就金砖五国来看,前叁个方面中国都拥有相对优势。尤其是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外汇储备。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不仅使中国大大降低了对国际金融机构的外部依赖,而且让中国有足够底气建立或牵头建立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等更符合自身利益的替代性开发金融机制。也正是因为中国在外汇储备和资金供给方面的绝对实力,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在这些机构中的领导者地位。近期人民币加入厂顿搁货币篮子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中国的金融优势将进一步增强。
综合来看,金砖五国在金融合作过程中有一定的互补性,各方在产业结构、金融体系、本币国际化、区域影响力等方面的影响力互有短长。在金砖国家金融合作中,各国都能找到自己相应的角色定位。中国应当是领头羊,在战略方向上起引领作用。同时,中国重要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实力和外汇储备规模,加上人民币国际化的强劲步伐,可以为其他四国提供较强的金融安全支持。印度、巴西、俄罗斯可作为金融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其中,印度和巴西在金融市场深化、金融开放等领域可以为中国提供有益借鉴;俄罗斯近年来也在努力推动卢布国际化,其经验和教训都可与中国进行交流。南非在金砖国家金融合作中更可能扮演接受者的角色,成为中国、印度等资金输出国参与非洲金融合作的重要桥梁。
中国如何参与金砖金融合作
1、参与金砖金融合作具有积极意义,也应相对谨慎
参与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对中国经济具有积极影响:一是有助于巩固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如降低中国对欧美日叁大传统出口市场的严重依赖,有可能避免中国未来被经济孤立,提高中国抵御外部货币危机的能力。二是助推过剩产能输出,提高中国产能利用率。可借助金砖国家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中资公司“走出去”,为我国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全球化布局创造机会。叁是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通过加强与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合作,不断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补充。四是丰富中国外汇储备的运用途径。既可将外汇储备在金砖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加以运用,提高外汇资产的收益率,也可以通过应急储备安排,使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发挥化解成员国流动性风险的“稳定器”作用。五是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在能源、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其他领域的合作。
但与美欧日等传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部分金砖国家在体制机制方面又存在种种不完善、不成熟之处,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合作也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中国参与金砖金融合作应注意以下七个方面:参与金砖金融合作应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参与金砖金融合作应坚持循序渐进和讲求实效;参与金砖金融合作应尽可能地淡化政治集团的形象;参与金砖金融合作的成员还可适当扩容;参与合作的主体还应扩大,可以考虑让支持金砖成员的微观经济主体参与交流;参与金砖金融合作不但要鼓励有形的机构合作,还应鼓励无形的发展战略、改革经验和技术交流;不但要重视间接金融和开发金融方面的合作,也要重视资本市场建设的交流;在与金砖国家开展具体的金融合作时,中国既要积极推进,又要保持必要的谨慎。
2、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应更接发展中国家的“地气”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是金砖国家经济发展、共同应对外部挑战的产物。作为国际金融机构中的新成员,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要成长壮大,无疑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只有正视并克服这些挑战,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才能真正促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多极化的世界体系中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新开发银行要务实开展开发性金融业务,不定位于挑战现行秩序;二是平衡和团结各成员国,积极探索内部治理结构,做到既要“公平”,也即平衡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又要有“效率”,也即能克服平均主义的缺点;叁是要实施差异化定位,与现有国际金融机构展开包容性竞争。具体而言,新开发银行提供的服务要更接发展中国家的“地气”,因地制宜地开展业务;新开发银行提供开发性金融的条件更为公平和优厚,不附带其他经济或政治的条件;发挥成员国的相对优势,保持业务特色。四是联合金砖国家交易所联盟和能源联盟,打造立体经济金融力量。发挥金砖国家在人口、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形成更具有实体依托和广泛影响的多边合作组织。五是金砖各国要联手建立应急机制,积极应对可能的风险或负面影响。
3、新开发银行对上海的影响和政策建议
新开发银行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的积极影响。新开发银行总部设在上海,将是上海乃至中国第一个国际性金融组织总部,为实现到2020年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新的动力。新开发银行落户上海将有助于上海聚集机构、人才、资金等全球金融资源,大大提升上海对国际经济金融事务的影响力。该机构在上海运作有助于提升上海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完善程度,包括深化金砖国家之间的金融开放和合作、进一步深化上海人民币债券市场,乃至有助于全面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深化改革。
中国作为新开发银行的主要发起国之一,上海又是新开发银行的总部所在地,建议我国政府和上海市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借助新开发银行在沪运作的机遇,进一步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一方面,要主动结合自贸区建设,持续提升和改善上海金融服务环境。新开发银行可以伴随自贸区建设进度,在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等方面相结合,形成协同作用和共振效应,把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发展有效相结合,让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新开发银行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运行相互促进。为更好地为新开发银行服务,上海仍应继续全面提升硬件和软件的金融服务环境,而如何吸引大量的高端金融人才来沪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上海不但要以良好的金融发展前景形成事业留人的良好环境,也要从人才落户的便利性、用人机制的灵活性以及各类保障措施的完备性等各方面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要发挥上海总部优势,当好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桥头堡。要通过新开发银行的投资业务发挥资金枢纽的作用。通过新开发银行的融资业务提升上海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并发挥新开发银行总部的聚集作用和辐射作用。要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吸引境内外各类机构落户上海,进一步促进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和其他咨询中介服务等机构云集上海,持续提升上海汇集和整合金融资源的能力。
■目前金砖国家的多边金融合作仅处于起步阶段,而金砖集团内部成员的双边金融合作水平则参差不齐,距离建立能够为经济合作提供有利支撑的深层次、高效率的金融合作格局,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真正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模式,要求各国在选择合作路径时要脚踏实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足功夫。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具体路径应包括短期、中期和远期的规划。短期内,金砖国家合作应当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开展金融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在中期,金砖各国应当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协同监管建设,加快资本市场合作的步伐;长远来说,金砖国家应当实现资本市场的全面、深入合作,进一步完善监管协调机制,使金砖国家成为国际金融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本质上属于国际金融合作的范畴,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跨区域国际金融合作。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包括宏观监管合作、政府职能延伸、协同处理金融危机和协同控制金融风险等内容。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随着各国利益汇合点的逐渐增多,促进金砖国家最大限度的金融合作,以寻求互利共赢,符合当今“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的时代潮流。
金砖金融合作的基础和前景
1、金砖金融合作机制的六块基石
随着金融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位置日益高升,金融全球化在全球化“重中之重”地位的确立,国际金融合作顺理成章地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金融全球化促进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对优化配置世界资源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弥补本国资本和技术的不足,推进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加快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发达国家剩余资金开拓投资渠道,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市场,获得更大的收益。深化金融合作,构建适合地区国家经济发展特点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体系,是促进区域国家间经济合作,维护国家间经济与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要求把国际金融合作从传统的贸易合作、投资合作,提高到政府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合作。
通过金融合作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我们认为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机制应建立在以下六块基石上。一是确立合作的思想。“共同”思想是合作进程得以推进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即以各国的共同利益为决策衡量标准。二是确立合作的轴心。两个以上大国的结构能够充分发挥机制相互制衡发展的效果,在推动金融合作进程发面可以起到公平、透明、推动力强的效果。叁是适当选择利益切合点。经济基础结合的紧密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参与各国能否按照和兼顾各方利益合作共赢的方式推进金融合作。经济基础相似,共同利益明确,对金融合作会有促进作用。四是以区域或双边合作解决多边合作中的问题。更多元化的双边合作能够更快地解决经济结构和基础差异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将差距较大、更大范围内的合作国家联系起来。五是照顾发展水平较低国家的利益。六是建立有效的制度约束。约束程度较高的制度能有效地保障金融合作具体操作和战略发展的执行和实施。
2、金砖国家开展金融合作既有机遇也面临风险
从区域层面看,金砖国家均为经济增长较快的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蕴含着巨大潜力。五国经济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较强的互补性,经济合作如果能发挥各自的要素享赋优势,必然会为彼此带来较大的利益。从多边层面看,金砖国家成员国并没有一个明确规定的准入机制或标准,只是一种身份的相互认同,使得金砖国家产生了相同的诉求,表现为对世界经济与全球治理结构“话语权”的追求。通过合作,金砖国家将逐渐承担起与“发达国家集团”相对应的“发展中国家集团”职责,代表发展中国家的诉求。这有利于摆脱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主导国际经济体系的状况,赢得更多的公平发展机遇。
同时应该看到,金砖国家金融合作不但受到了政治、经济、贸易规则和国际舆论等方面的外部挑战,而且在金砖国家内部也需要进一步协调。一方面,金砖国家成员国对金砖机制的主导权问题存在不同看法,各国都希望在金砖机制中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因此,金砖国家的进一步合作必须照顾到各国在机制中的“舒适度”,采用一直以来的“金砖方式”,通过平等互利基础上的谈判和妥协达成共识,采取共同行动。今后能否坚持这种既有的平等兼顾各方利益的“金砖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金砖国家合作程度能有多深、合作之路能走多远。另一方面,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金砖国家,处于较为相近的发展阶段,彼此的利益需求也十分类似,经济结构较为趋同,相互依赖度还不高;在追逐自然资源、市场份额、国际政治经济权力以及诸多发展议题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这种不平衡的长期存在和经济互补性在某种程度上的缺失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金砖国家的合作动力。
3、金砖金融合作路径应分阶段规划
相较于欧盟、北美等区域金融合作较为领先的地区,金砖国家的金融合作进展比较缓慢。目前金砖国家的多边金融合作仅处于起步阶段,而金砖集团内部成员的双边金融合作水平则参差不齐,距离建立能够为经济合作提供有利支撑的深层次、高效率的金融合作格局,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真正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模式,要求各国在选择合作路径时要脚踏实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足功夫。
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具体路径应包括短期、中期和远期的规划。短期内,金砖国家合作应当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开展金融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在中期,金砖各国应当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协同监管建设,加快资本市场合作的步伐;长远来说,金砖国家应当实现资本市场的全面、深入合作,进一步完善监管协调机制,使金砖国家成为国际金融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其中短期路径是可预见性和可控性较强的,应重点加强基本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基本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开展上层建筑的构造,而更进一步的功能性市场合作则在未来将成为顺理成章之事。
金砖各国都能找到自己相应的角色定位
中国参与金砖金融合作具有一系列优势。在与金砖国家的金融合作中,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产业比较优势或金融发展程度都各有特点。其中,中国优势主要体现在国际政治影响力显着、工业基础雄厚、高新技术领先,同时外汇储备充裕、人民币国际化前景看好等方面。而其他国家更多的表现在资源丰富、农业或个别技术领域相对发达等方面。因此,中国更适合在金砖集团内部金融合作中扮演领头羊和工业制成品、资金、技术输出者的角色。
在经济方面,相比其他金砖成员国,中国在经济领域拥有明显优势。就经济总量来看,中国在金砖五国中遥遥领先。2014年,中国骋顿笔折合成美元相当于10.36万亿元,远高于其他四国骋顿笔6.63万亿美元的总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就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来看,投资、出口和消费“叁驾马车”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为均衡。相对而言,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的消费贡献比较高,但投资或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或多或少都存在短板。就经济发展的潜力来看,中国的优势也较为突出。中国经济增长的热点较多,人力资源特别是熟练产业工人数量较为充裕,同时叁个产业发展较为均衡,无论是农业、工业(包括轻工业、重工业)都没有明显的短板,而服务业近年来也在快速发展。从经济梯度开发来看,中西部仍有较好的成长的空间。
在金融方面,相比其他成员国,中国的优势较为明显。在一国对外金融交往中,金融优势往往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该国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开放,成为全球性的金融交易中心;二是该国货币为全球最主要的计价、结算、交易和储备货币,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和接受;叁是该国在全球金融体系,如滨惭贵、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中拥有较大的份额和投票权;四是该国拥有较高的外汇储备,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独自应对外部冲击,还有余力对外提供货币救济,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另起炉灶”,牵头建立新的全球性或地区性金融开发机制。就金砖五国来看,前叁个方面中国都拥有相对优势。尤其是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外汇储备。较高的外汇储备规模不仅使中国大大降低了对国际金融机构的外部依赖,而且让中国有足够底气建立或牵头建立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等更符合自身利益的替代性开发金融机制。也正是因为中国在外汇储备和资金供给方面的绝对实力,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在这些机构中的领导者地位。近期人民币加入厂顿搁货币篮子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中国的金融优势将进一步增强。
综合来看,金砖五国在金融合作过程中有一定的互补性,各方在产业结构、金融体系、本币国际化、区域影响力等方面的影响力互有短长。在金砖国家金融合作中,各国都能找到自己相应的角色定位。中国应当是领头羊,在战略方向上起引领作用。同时,中国重要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实力和外汇储备规模,加上人民币国际化的强劲步伐,可以为其他四国提供较强的金融安全支持。印度、巴西、俄罗斯可作为金融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其中,印度和巴西在金融市场深化、金融开放等领域可以为中国提供有益借鉴;俄罗斯近年来也在努力推动卢布国际化,其经验和教训都可与中国进行交流。南非在金砖国家金融合作中更可能扮演接受者的角色,成为中国、印度等资金输出国参与非洲金融合作的重要桥梁。
中国如何参与金砖金融合作
1、参与金砖金融合作具有积极意义,也应相对谨慎
参与金砖国家金融合作对中国经济具有积极影响:一是有助于巩固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如降低中国对欧美日叁大传统出口市场的严重依赖,有可能避免中国未来被经济孤立,提高中国抵御外部货币危机的能力。二是助推过剩产能输出,提高中国产能利用率。可借助金砖国家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中资公司“走出去”,为我国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全球化布局创造机会。叁是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通过加强与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合作,不断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补充。四是丰富中国外汇储备的运用途径。既可将外汇储备在金砖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加以运用,提高外汇资产的收益率,也可以通过应急储备安排,使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发挥化解成员国流动性风险的“稳定器”作用。五是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在能源、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其他领域的合作。
但与美欧日等传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部分金砖国家在体制机制方面又存在种种不完善、不成熟之处,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合作也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中国参与金砖金融合作应注意以下七个方面:参与金砖金融合作应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参与金砖金融合作应坚持循序渐进和讲求实效;参与金砖金融合作应尽可能地淡化政治集团的形象;参与金砖金融合作的成员还可适当扩容;参与合作的主体还应扩大,可以考虑让支持金砖成员的微观经济主体参与交流;参与金砖金融合作不但要鼓励有形的机构合作,还应鼓励无形的发展战略、改革经验和技术交流;不但要重视间接金融和开发金融方面的合作,也要重视资本市场建设的交流;在与金砖国家开展具体的金融合作时,中国既要积极推进,又要保持必要的谨慎。
2、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应更接发展中国家的“地气”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是金砖国家经济发展、共同应对外部挑战的产物。作为国际金融机构中的新成员,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要成长壮大,无疑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只有正视并克服这些挑战,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才能真正促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多极化的世界体系中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新开发银行要务实开展开发性金融业务,不定位于挑战现行秩序;二是平衡和团结各成员国,积极探索内部治理结构,做到既要“公平”,也即平衡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又要有“效率”,也即能克服平均主义的缺点;叁是要实施差异化定位,与现有国际金融机构展开包容性竞争。具体而言,新开发银行提供的服务要更接发展中国家的“地气”,因地制宜地开展业务;新开发银行提供开发性金融的条件更为公平和优厚,不附带其他经济或政治的条件;发挥成员国的相对优势,保持业务特色。四是联合金砖国家交易所联盟和能源联盟,打造立体经济金融力量。发挥金砖国家在人口、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形成更具有实体依托和广泛影响的多边合作组织。五是金砖各国要联手建立应急机制,积极应对可能的风险或负面影响。
3、新开发银行对上海的影响和政策建议
新开发银行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的积极影响。新开发银行总部设在上海,将是上海乃至中国第一个国际性金融组织总部,为实现到2020年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新的动力。新开发银行落户上海将有助于上海聚集机构、人才、资金等全球金融资源,大大提升上海对国际经济金融事务的影响力。该机构在上海运作有助于提升上海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完善程度,包括深化金砖国家之间的金融开放和合作、进一步深化上海人民币债券市场,乃至有助于全面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深化改革。
中国作为新开发银行的主要发起国之一,上海又是新开发银行的总部所在地,建议我国政府和上海市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借助新开发银行在沪运作的机遇,进一步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一方面,要主动结合自贸区建设,持续提升和改善上海金融服务环境。新开发银行可以伴随自贸区建设进度,在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等方面相结合,形成协同作用和共振效应,把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发展有效相结合,让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新开发银行国际性金融机构的运行相互促进。为更好地为新开发银行服务,上海仍应继续全面提升硬件和软件的金融服务环境,而如何吸引大量的高端金融人才来沪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上海不但要以良好的金融发展前景形成事业留人的良好环境,也要从人才落户的便利性、用人机制的灵活性以及各类保障措施的完备性等各方面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要发挥上海总部优势,当好金砖国家金融合作的桥头堡。要通过新开发银行的投资业务发挥资金枢纽的作用。通过新开发银行的融资业务提升上海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并发挥新开发银行总部的聚集作用和辐射作用。要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吸引境内外各类机构落户上海,进一步促进金融、保险、会计、法律和其他咨询中介服务等机构云集上海,持续提升上海汇集和整合金融资源的能力。
上一篇:汇率基本稳定是经济健康运行的关键
下一篇:双管齐下促进“叁去、一降一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