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研究与培训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研究与培训 > 行业研究 > 银行家博客

我国银行业参与低碳经济具有广阔前景

编辑: 发布时间:2012-05-15 作者:宗良 来源: 浏览:1656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大连日报访谈


全球碳交易市场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迅猛发展,碳排放权交易的金融属性凸显,这意味着与碳有关的金融业务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低碳经济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已是大势所趋,亟需金融机构在其中全力参与,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银行业参与低碳经济的现状及前景

我国银行业参与低碳经济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受制于缺乏既懂金融又懂环保的人才、推进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后台技术、积极、主动参与低碳经济的动力、有利的政策支持和大的低碳产业政策环境,总体仍处于初级水平。

在“十二五”规划的第六篇“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开篇就指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不仅是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现实和长远需要,而且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举措,将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参与到低碳经济建设之中。

第一,发挥融资功能,激励公司参与交易市场。金融机构可以对参加交易的公司提供差别金融服务,如可以探索对参与“碳交易”的公司实施低利率政策,在税收、贴息、核销等方面给予支持,激励更多公司参与其中。

第二,发挥创新功能,创新“碳金融”产物。鼓励金融机构深度介入“碳金融”业务,建立以“碳基金”、“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物体系,丰富“碳交易”产物,强化价格发现功能。

第叁,发挥中介功能,帮助公司发现交易对手。金融机构可以直接参与交易市场,提供金融中介服务,帮助市场参与主体寻找交易对手。

低碳经济具有广阔的前景,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同时找到自身发展的新空间和新领域。

银行业参与低碳经济的叁个层次

金融机构参与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两个领域:一是在交易领域撮合形成市场交易,包括各种衍生产物交易,二是在资源配置领域促使资金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投放到低碳产业,使整个经济向良性发展,向低碳经济发展。

从国际银行业参与低碳经济的实践看,大致分为叁个递进的层次,体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传统到创新,从单一到多元的特点。

一是将环境因素纳入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绝大多数国际领先银行都在经营决策中开展社会和环境风险评估,并制定社会和环境风险指导意见。通过建立社会和环境风险评估体系,使操作制度化,识别业务经营所导致的社会和环境风险,降低声誉风险和创造价值获取竞争力。

银行业将环境因素纳入到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银行最初只是简单地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是参与、赞助一些环境类公益活动,这些只是简单的低层次的方法。随后,一些银行开始在放贷时引入一些外部环境准则,例如国际金融公司(滨贵颁)的社会和环境绩效标准、赤道原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鲍狈贰笔)的金融行动、联合国(鲍狈)的全球契约,经合组织(翱贰颁顿)的跨国公司准则等。现在,不少银行已开始开发自身的绿色环保信贷标准,如荷兰合作银行的外部指引就包括了对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公报、翱贰颁顿跨国公司准则、全球契约、赤道原则、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约、可持续发展商业部的商务宪章、对于多国公司的社会政策原则宣言等,并且还在这些外部指引的基础上,自己制定了包括水产养殖、生物燃料、可可、咖啡、棉花、林业、采矿、石油与天然气、棕榈油、黄豆、甘蔗和野生捕捉等行业的具体指导原则和评估标准。

二是在传统金融产物中引入低碳概念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银行从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活动中发现商机,采取一些积极手段开展相关业务,开始在传统金融产物中引入低碳概念。

在绿色发展的相关领域中,有大量商机,如环境风险评估、提供环境贷款、小额信贷、环境保护基金、环境融资租赁、环境保险业务、环境顾问服务、与气候有关的产物以及环境产业创业资本投资等业务。以德意志银行为例,其提供的“绿色金融”产物众多,包括管理可持续发展基金、参与排放贸易、管理慈善基金、为新能源提供融资或项目贷款、可持续封闭投资基金和开放基金、学生贷款等。

叁是参与碳金融市场建设,创新低碳金融产物

随着全球碳交易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银行业开始逐步参与到碳金融市场的建设中,创新推出了相关的碳金融产物和服务。例如在碳融资与排放交易领域,银行开始提供股权、贷款、预付款或货到付款、从颁顿惭和闯滨项目购买碳信用、碳排放信用担保、为即期和远期交易做市、以交叉商品为基础的价格对冲等。



上一篇:天下“第一柏”

下一篇:关中怀古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