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1 08:34:00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本报记者 柳立
近期,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包括央行在内的全部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为294513.41亿元,较5月末减少了882.8亿元,出现今年以来外汇占款首次出现负增长。近几个月以来,中国外汇占款下滑已有明显迹象,5月新增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仅3.61亿元人民币,环比骤降99%。金融机构当月的新增外汇占款386.65亿元,创9个月内新低,较此前4月份的1169.21亿元出现大幅下降,降幅高达67%。针对外汇占款近期变动以及未来前景等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博士。
记者:6月份外汇占款出现今年首次负增长引起了社会热议,您能否简要谈谈近年来外汇占款增减的演变历程?
宗良:近年来,我国外汇占款的演变历程呈现出以下基本特点:多年总体持续较快增长,个别年份的部分月份也曾出现负增长。2005年新一轮汇率改革以来,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贸易顺差和外商投资大规模流入,在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背景下,央行被迫收回美元、释放外汇占款,月度新增外汇占款呈现持续上涨态势。截至2014年6月,央行外汇占款已由2005年底的6.2万亿元人民币上升至近30万亿元人民币,约是2005年底的5倍。
但近几年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出现一些负增长情况,2011年四季度、2012年的个别月份以及2013年6月这叁个阶段也曾出现过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阶段外汇占款下降的原因各不相同。2011年四季度外汇占款之所以下降较快,是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加大了美元资产的避险作用,部分外汇资金回流发达经济体。2012年的4月、5月和11月,外汇占款再次出现负增长,主要与贸易顺差收窄、外汇存款增长较快等有关。2013年6月,外汇占款负增长则主要与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金融机构加大售汇操作力度回补人民币流动性有关。
记者:本次外汇占款负增长与以往有何不同,有哪些比较特殊的地方,有什么影响?
宗良:这次外汇占款负增长影响因素与前叁次有所不同:
一是与央行逐步退出常态化干预有关。5月份全部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386.65亿美元,跟4月份相比,减少了66.9%。6月末较5月末减少了882.8亿元。央行口径和金融机构口径数据走势基本一致,这表明了央行正在退出常态化干预。另外,我们也要考虑到,现在人民币汇率已经接近均衡汇率,汇率双向波动的形成机制也已经基本成型,因此央行常态化干预的必要性也在下降。
二是2014年以来,人民币结束了之前连续升值趋势,汇率呈现明显的双向波动趋势。2013年底至今年6月末人民币有所贬值,贬值幅度为2.2%左右。随着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的降低,居民持汇意愿跟着增强。受居民持汇意愿增强等因素影响,5月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366亿美元,创造了2007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
叁是今年以来,外部需求下降,而国内一些行业又产能过剩,再加上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资金流入减缓。尽管5月贸易项目的资金流入受益于出口的恢复性增长,实现了贸易顺差359.2亿美元,为2009年1月以来的最高纪录。但是,也要清楚地看到,净投资项目下的资金流入却在减小,5月净投资为35.2亿美元,只是与上月基本持平,但小于历史同期。
总体看,此轮外汇占款调整是顺应居民持汇意愿上升、经济周期下行的合理调整。从资金利率价格、整体流动性状况等指标来看,当前还看不到明显的热钱流出迹象,但是,考虑到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较快、美国蚕贰政策退出等因素影响,全球资金流向正在发生改变,不排除热钱流出的可能性,但只要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大规模流出的风险较小。
记者:未来外汇占款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宗良:随着出口的持续改善、人民币汇率的止跌回升,新增外汇占款环比大幅下跌的速度将有所放缓。未来外汇占款将出现低速增长,也就是2014年、2015这两年,年度新增外汇占款规模将由年均增长2.4万亿元下降至1.5万亿元左右,低速增长或将成为新常态。
考虑到影响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条件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我认为外汇占款将在以下叁个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第一,出口将呈低速增长态势,资金净流入稳中有降。过去十年,出口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并带动了外汇占款的大幅增长。但是近年来,随着外部需求的减弱,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出口也由此前的“超高速增长”回调到正常增长,这也决定了贸易顺差或将进一步收窄,导致外汇占款的趋势性下降。
第二,人民币汇率将保持双向波动态势,居民的持汇意愿也将上升。自2014年以来,在经历了4个多月的持续贬值后,6月份人民币汇率又开始略有升值。而汇率双向波动的加快形成,有利于减少热钱的持续流入,增加居民的持汇意愿。基于中国日趋稳定的经常账户顺差,以及政策当局推进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的决心,预计未来两年内,居民持汇意愿还将进一步上升,并推动外币存款增加。2014年,新增外币存款可能达到2000美元左右,相比2013年增长超过5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因为2013年新增外币存款基数较低。
第叁,对外投资将会加快,并且资本输出规模也会增加。目前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不是简单的资金不足问题,而是产能相对过剩,这就要求我们从全球视角化解,加快加大对外投资。目前,这一进程正在提速。2013年非金融类对外投资为901.7亿美元,年度投资规模约为2006年的5倍。预计,2014年,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有望超过1200亿美元,相比2013年增长超过30%。
记者:基于外汇占款目前的调整情况,您对调控政策有什么建议?
宗良:此轮外汇占款的调整显示外汇占款机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整体利大于弊,货币政策应顺应外汇占款增长的新变化。
第一,要抓住居民持汇意愿上升的有利时机,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目前看来,随着中国经济由此前的超高速增长回调至中高速增长,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特征更加明显,并带来热钱流入的减弱、居民持汇意愿的上升,这将为汇率改革带来有利的时间窗口。一是将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从日中间价管理转变为年度波幅上下限管理,可考虑人民币/美元每年上下波动幅度不超过5%。二是根据贸易格局的新变化,调整“篮子货币”的构成及权重,适当降低美元权重,加快人民币在海外的使用。
第二,顺应外汇占款趋势性下降的新变化,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动性。当前,外汇占款的减少,将一定程度上加大整体流动性压力,但却更有利于货币政策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要求,适时而变,主动调整。一方面加强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引导市场非理性预期的纠偏。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的资金虹吸效应,货币政策宜采用定向宽松策略,并通过创新流动性调控工具,比如抵押补充贷款笔厂尝、再贷款等,对冲外汇占款的减少,保持货币供应的合理增长。
第叁,推进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调控过渡。受市场分割等因素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功能发挥并不充分,短端利率向长端利率的传导机制并不畅通。这是当前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短端利率相对较低,但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旧突出的重要原因。笔厂尝的推出不仅可以提供货币供应,还为央行调控中期市场利率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工具,有利于促进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的传导,推进货币政策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过渡。
第四,加快藏汇于民,全方面满足公司和居民“走出去”的需求。藏汇于民,既能够解决外汇资产集中于货币当局,又能满足公司和居民“走出去”的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逐步取消居民结售汇规模和频率限制,全面满足居民海外留学、投资置业等方面的用汇需求。二是清理公司意愿结售汇下的隐形行政限制,打通公司对外投资各环节的政策障碍,鼓励公司购买并持有。叁是丰富外汇金融产物,满足居民的外汇投资需求。这不仅可以减小金融机构对同业拆借市场的依赖,还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压力。
第五,关注热钱流出的潜在风险。考虑到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等因素影响,资金对于中国经济前景和人民币升值预期或将发生逆转,一旦经济出现硬着陆迹象,热钱有可能以各种形式流出。建议加强热钱的监测,做好预案防止汇率的大幅波动,必要时出台资本管制措施。
近期,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包括央行在内的全部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为294513.41亿元,较5月末减少了882.8亿元,出现今年以来外汇占款首次出现负增长。近几个月以来,中国外汇占款下滑已有明显迹象,5月新增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仅3.61亿元人民币,环比骤降99%。金融机构当月的新增外汇占款386.65亿元,创9个月内新低,较此前4月份的1169.21亿元出现大幅下降,降幅高达67%。针对外汇占款近期变动以及未来前景等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博士。
记者:6月份外汇占款出现今年首次负增长引起了社会热议,您能否简要谈谈近年来外汇占款增减的演变历程?
宗良:近年来,我国外汇占款的演变历程呈现出以下基本特点:多年总体持续较快增长,个别年份的部分月份也曾出现负增长。2005年新一轮汇率改革以来,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贸易顺差和外商投资大规模流入,在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背景下,央行被迫收回美元、释放外汇占款,月度新增外汇占款呈现持续上涨态势。截至2014年6月,央行外汇占款已由2005年底的6.2万亿元人民币上升至近30万亿元人民币,约是2005年底的5倍。
但近几年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出现一些负增长情况,2011年四季度、2012年的个别月份以及2013年6月这叁个阶段也曾出现过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阶段外汇占款下降的原因各不相同。2011年四季度外汇占款之所以下降较快,是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加大了美元资产的避险作用,部分外汇资金回流发达经济体。2012年的4月、5月和11月,外汇占款再次出现负增长,主要与贸易顺差收窄、外汇存款增长较快等有关。2013年6月,外汇占款负增长则主要与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金融机构加大售汇操作力度回补人民币流动性有关。
记者:本次外汇占款负增长与以往有何不同,有哪些比较特殊的地方,有什么影响?
宗良:这次外汇占款负增长影响因素与前叁次有所不同:
一是与央行逐步退出常态化干预有关。5月份全部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386.65亿美元,跟4月份相比,减少了66.9%。6月末较5月末减少了882.8亿元。央行口径和金融机构口径数据走势基本一致,这表明了央行正在退出常态化干预。另外,我们也要考虑到,现在人民币汇率已经接近均衡汇率,汇率双向波动的形成机制也已经基本成型,因此央行常态化干预的必要性也在下降。
二是2014年以来,人民币结束了之前连续升值趋势,汇率呈现明显的双向波动趋势。2013年底至今年6月末人民币有所贬值,贬值幅度为2.2%左右。随着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的降低,居民持汇意愿跟着增强。受居民持汇意愿增强等因素影响,5月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366亿美元,创造了2007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
叁是今年以来,外部需求下降,而国内一些行业又产能过剩,再加上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资金流入减缓。尽管5月贸易项目的资金流入受益于出口的恢复性增长,实现了贸易顺差359.2亿美元,为2009年1月以来的最高纪录。但是,也要清楚地看到,净投资项目下的资金流入却在减小,5月净投资为35.2亿美元,只是与上月基本持平,但小于历史同期。
总体看,此轮外汇占款调整是顺应居民持汇意愿上升、经济周期下行的合理调整。从资金利率价格、整体流动性状况等指标来看,当前还看不到明显的热钱流出迹象,但是,考虑到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较快、美国蚕贰政策退出等因素影响,全球资金流向正在发生改变,不排除热钱流出的可能性,但只要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大规模流出的风险较小。
记者:未来外汇占款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宗良:随着出口的持续改善、人民币汇率的止跌回升,新增外汇占款环比大幅下跌的速度将有所放缓。未来外汇占款将出现低速增长,也就是2014年、2015这两年,年度新增外汇占款规模将由年均增长2.4万亿元下降至1.5万亿元左右,低速增长或将成为新常态。
考虑到影响外汇占款形成的基础、条件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我认为外汇占款将在以下叁个方面发生重大变化:
第一,出口将呈低速增长态势,资金净流入稳中有降。过去十年,出口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方式之一,并带动了外汇占款的大幅增长。但是近年来,随着外部需求的减弱,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出口也由此前的“超高速增长”回调到正常增长,这也决定了贸易顺差或将进一步收窄,导致外汇占款的趋势性下降。
第二,人民币汇率将保持双向波动态势,居民的持汇意愿也将上升。自2014年以来,在经历了4个多月的持续贬值后,6月份人民币汇率又开始略有升值。而汇率双向波动的加快形成,有利于减少热钱的持续流入,增加居民的持汇意愿。基于中国日趋稳定的经常账户顺差,以及政策当局推进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的决心,预计未来两年内,居民持汇意愿还将进一步上升,并推动外币存款增加。2014年,新增外币存款可能达到2000美元左右,相比2013年增长超过5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因为2013年新增外币存款基数较低。
第叁,对外投资将会加快,并且资本输出规模也会增加。目前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不是简单的资金不足问题,而是产能相对过剩,这就要求我们从全球视角化解,加快加大对外投资。目前,这一进程正在提速。2013年非金融类对外投资为901.7亿美元,年度投资规模约为2006年的5倍。预计,2014年,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有望超过1200亿美元,相比2013年增长超过30%。
记者:基于外汇占款目前的调整情况,您对调控政策有什么建议?
宗良:此轮外汇占款的调整显示外汇占款机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整体利大于弊,货币政策应顺应外汇占款增长的新变化。
第一,要抓住居民持汇意愿上升的有利时机,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目前看来,随着中国经济由此前的超高速增长回调至中高速增长,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特征更加明显,并带来热钱流入的减弱、居民持汇意愿的上升,这将为汇率改革带来有利的时间窗口。一是将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从日中间价管理转变为年度波幅上下限管理,可考虑人民币/美元每年上下波动幅度不超过5%。二是根据贸易格局的新变化,调整“篮子货币”的构成及权重,适当降低美元权重,加快人民币在海外的使用。
第二,顺应外汇占款趋势性下降的新变化,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动性。当前,外汇占款的减少,将一定程度上加大整体流动性压力,但却更有利于货币政策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要求,适时而变,主动调整。一方面加强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引导市场非理性预期的纠偏。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的资金虹吸效应,货币政策宜采用定向宽松策略,并通过创新流动性调控工具,比如抵押补充贷款笔厂尝、再贷款等,对冲外汇占款的减少,保持货币供应的合理增长。
第叁,推进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调控过渡。受市场分割等因素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功能发挥并不充分,短端利率向长端利率的传导机制并不畅通。这是当前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短端利率相对较低,但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旧突出的重要原因。笔厂尝的推出不仅可以提供货币供应,还为央行调控中期市场利率提供了有效的政策工具,有利于促进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的传导,推进货币政策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过渡。
第四,加快藏汇于民,全方面满足公司和居民“走出去”的需求。藏汇于民,既能够解决外汇资产集中于货币当局,又能满足公司和居民“走出去”的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逐步取消居民结售汇规模和频率限制,全面满足居民海外留学、投资置业等方面的用汇需求。二是清理公司意愿结售汇下的隐形行政限制,打通公司对外投资各环节的政策障碍,鼓励公司购买并持有。叁是丰富外汇金融产物,满足居民的外汇投资需求。这不仅可以减小金融机构对同业拆借市场的依赖,还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压力。
第五,关注热钱流出的潜在风险。考虑到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等因素影响,资金对于中国经济前景和人民币升值预期或将发生逆转,一旦经济出现硬着陆迹象,热钱有可能以各种形式流出。建议加强热钱的监测,做好预案防止汇率的大幅波动,必要时出台资本管制措施。
上一篇:走出一条差异化的民营银行发展之路
下一篇:烟雨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