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研究与培训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研究与培训 > 行业研究 > 银行家博客

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模式转换 实现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

编辑: 发布时间:2015-07-27 作者:宗良 来源: 浏览:3423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2015年07月27日07:05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介绍:宗良 博士、研究员,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美经济学培训班)、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2003年至2004年期间曾参加博士服务团,任江西省抚州市市长助理。现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近年来,主持或参与1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亚洲基金会等的重大课题。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著有《人民币国际化理论与前景》、《危机后的全球金融变革》、《跨国银行风险管理》等著作。参与编写《聚焦新秩序——国际金融热点精述》等10余本专业书籍。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较为明显的下行压力,但压力也是动力。在向新常态过渡的过程中,骋顿笔增长由2010年一季度的12.4%逐步放缓至2015年一季度的7%,显示了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过渡的特征。从投资、消费、进出口、工业生产等主要经济指标来看,相关的动力源泉也在发展深刻变化。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究竟来自哪里,新旧经济发展模式如何转换及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都是值得关注的重大课题。
  当前经济存在的下行压力 也是新动力形成的源泉
  从不同产业看,近几年第一产业对骋顿笔的拉动作用较为稳定,第叁产业对骋顿笔的拉动作用降中趋稳,骋顿笔增长的放缓主要是受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影响,第二产业对骋顿笔累计同比增长的拉动从2010年的6.1个百分点不断降至2015年一季度的2.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对骋顿笔的拉动从2010年的5个百分点不断降至2015年一季度的2.4个百分点。
  从叁大需求看,随着外围经济的复苏,净出口对骋顿笔的拉动作用逐步转正,最终消费对骋顿笔的拉动从2010年的5个百分点降至2014年的3.7个百分点,固定资本形成是骋顿笔增长放缓的主要因素,其对骋顿笔的拉动从2010年的6.6个百分点降至2014年的3.4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制造业投资持续不景气和房地产市场投资下滑是重要原因:
  一是产能过剩较为严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产能过剩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既与危机后外需不振、国内投资过度等短期因素有关,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我国工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常态下我国潜在增长率也趋于下降,难以像过去一样依靠一轮快速增长来消化过剩产能。相关产业也从钢铁、电解铝、水泥、汽车等传统产业不断扩展到光伏、风电等战略新兴产业。
  二是债务风险依然较大。一系列措施的实施缓解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但债务可持续性问题仍比较突出。2014年,全国地方政府到期债务占地方收入的比重为18.6%,地方政府有较大的压力。由于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清理,城投债中用于还债的比例明显上升,城投债中用于借新还旧的资金比例较高。在需求疲弱、政府和公司收入降低的背景下,这一方面使得大量资金用于维持债务的存续,投资资金来源受限,公司、政府投资能力和意愿降低;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与“影子银行”问题密切相关,处理不好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导致经济的进一步下滑。
  因此,一是要多管齐下化解产能过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公司兼并重组,减少政府替代市场对产业进行的直接干预。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务,建立工业行业产能信息的评估和预警制度,强化环保标准的“一票否决制”,完善公司退出机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利用财税政策引导公司加大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引导对中高端产业的投资,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鼓励公司“走出去”,实现过剩产能的消化和产能在国际上的优化布局。
  二是要建立可持续的地方融资与发展模式。短期来看,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全面评估和整体规划,加强政策配套措施和监管,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存量债务置换和地方债券的发行,降低集中到期风险。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改善实体经济融资条件。长期来看,要理顺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叁是全面、稳步推进改革。对未来发展要有全面、长远的战略布局,要有整体思维。明确政府定位,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尽快形成适应新常态的地方政府行为模式。
  经济呈现触低回升稳中向好的新动向
  今年上半年骋顿笔增速继续放缓至7%。消费增速稍有放缓,外贸顺差大幅增加,固定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呈现趋稳状况。值得关注的是,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系列经济数据,其中二季度骋顿笔同比增长7.0%,与一季度增长持平,高于市场预测中值的6.8%。整体经济运行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增长下滑趋势回稳。6月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较上月加快了0.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长也较上月加快了0.7个百分点至6.8%。今年以来,增长明显下滑的固定资产投资也稳住跌势,上半年同比增长维持在11.4%。值得关注的是,从环比增长速度看,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0.88%。投资保持适度增速是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外需方面,在一些国家如美国等出口改善的带动下,整体出口回升。
  二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新动力源在形成。今年上半年,第叁产业占骋顿笔比重为49.5%,较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也高于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此外,第叁产业增长8.4%,领跑第二产业的6.1%。中国经济的组成结构及增长动力继续优化,将有利于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从目前数据看,叁大需求在逐月回升,民间投资的作用逐步扩大。再考虑到一些积极因素正在积累以及政策效应的逐步发挥等因素,叁季度骋顿笔增速可望较二季度略有回升。
  向新经济发展模式转换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新旧交替期新发展模式仍处于摸索和建立中。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改革正由局部性的经济改革向全面深化改革转变,从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转变,从接受性开放向主动融入转变,这些转变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改革的关键转折期,新的发展模式亟待建立,包括新增长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创新机制、市场主体约束机制以及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界限等多方面都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另外,作为政策落实主体的地方政府也是一个关键环节。随着当前单纯追求骋顿笔增长激励机制的改变,地方政府相应的职能和行为模式将发生较大变化,如何适应这些变化,解决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对于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既要着力深挖传统产业升级潜力,又要积极释放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潜力,在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双赢和促进经济行稳致远上持续发力。中国经济升级发展根本上要靠改革创新,金融要加大对创新驱动的支持。
  “十叁五”期间经济增速可望保持在6%至7%
  相对于传统高增长而言,我国当前经济减速进入新常态是一个自然过程。进入新常态之后,我国经济增速的内在增长趋势是下降的,但在一定区间内波动,但质量在不断优化。未来几年,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不能脱离经济新常态这一现实背景。虽然“十叁五”时期传统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要素配置发生转换、出口需求发生常态性萎缩、产能严重过剩等矛盾突出、要素驱动模式难以为继等内在原因,导致我国经济原有的驱动力在逐步减弱,但新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将逐步形成并发挥作用,预计未来几年经济增速仍可达到6%至7%之间。主要有利因素包括:
  一是重大战略的布局和实施有利于增加投资。投资结构优化推动转型升级,正从传统的驱动力转化为新的驱动力。“十叁五”期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这叁大国家战略的布局和实施,将会释放出需求面和供给面的巨大潜力,选择性地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配套园区等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持久推动的力量,从而上提经济增长率水平。
  二是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这个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改革会释放巨大的新增长动力。新常态是以创新驱动为基础的,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并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培育壮大新产物、新业态,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创新这个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而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率水平。
  叁是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十叁五”期间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刺激、挖掘中低收入阶层耐用消费品需求的增长潜力,为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生产行业提供可持续的消费需求动力,并注重改善消费环境,为居民扩大服务性消费需求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十叁五”时期我国经济将更多依靠国内消费需求拉动。
  总之,“十叁五”期间保持6%至7%的经济增长水平有利于保证就业水平和社会稳定,并能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