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30日06:28 本报记者 刘红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2015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科学判断经济走势,对于未来几年的发展至关重要。从近期的主要经济指标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那么,经济增速的下滑,到底是潜在增长率下降引起的趋势性“走低”,还是经济周期波动引起的周期性“谷底”?未来5年,中国经济增速将继续下降,还是有望逐步企稳回升?围绕上述问题,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研究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从1978年到现在,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37年,年均增长率达到9.8%,创造了经济奇迹。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骋顿笔增速从2010年的10.6%逐步下降至2014年的7.3%。2015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下行,预计全年经济增速为7%左右。纵向比较,一些人对经济下行比较担忧。横向来看,当前中国面临的内外经济形势与当初日韩有相似之处。您如何判断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
宗良:二战结束以后,日本和韩国是主要经济体中长期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典型国家。随着经济规模的增大和发展水平的提高,后来日韩两国经济增速都出现了下降,并且都没再回到之前的高增长水平。对比日韩经济增速发生转折时的特征和变化,当前中国有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
从发展水平看,2014年中国人均骋顿笔按当年价格计算仅7594美元,按2005年不变价计算甚至不足4000美元,与日本、韩国经济增速发生转折时的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这也意味着,未来中国发掘和释放后发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潜力依然较大。
从人口结构看,当前中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速度在2010年之后明显加快,从之前每年上升0.1个百分点提高到每年上升0.2至0.3个百分点,2014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9.1%;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从2011年开始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也从2012年开始连续3年减少。
从产业结构看,中国工业增加值占骋顿笔的比重从2006年41.8%的高位不断下降至2014年的35.9%,同时产能过剩较为严重;服务业增加值占骋顿笔比重仍在继续上升,目前已经接近50%,这一点与日韩经济增速下降时类似。
从城镇化水平看,当前中国城镇化率仅为54.4%,仍远低于日、韩经济减速时的水平。同时,中国城镇化率依然处于快速提高阶段,1996年以来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这一点与日韩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特征相似。
综合上述因素,我们认为,人口老龄化加速将导致人口红利衰减,工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将导致生产率增长放缓。此外,全球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复苏阶段,未来面临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多;中国地方政府和公司去杠杆过程仍在继续,化解产能过剩需要时间,新旧动力切换尚未完成。总体上,未来中国经济增速难以再现10%左右的超高增长,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是正常的,近几年经济的减速有很大一部分正是这一过程的体现。
记者:未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仍具备很多有利条件,请您具体分析一下。
宗良:目前,我国面临比较复杂的国际环境,包括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美联储加息预期以及近期全球资本市场波动等,同时我国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经济金融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风险因素,这是现实。但也应看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未来城镇化水平提升的空间依然较大,每年仍有望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投资和消费仍将较快增长。
从潜在增长率角度以及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情况看,我们预计,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幅度将小于日本、韩国,未来1至2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将较大,未来5年仍有望实现6.5%以上的年均增长率。
同时,我国政策的运用空间较大,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为中国经济增加了较大的回旋空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以及“十叁五”规划的出台,将有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速度转换提供较大的政策空间。
记者:应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下行,您有哪些建议?
宗良:为应对经济下行,可从日韩经济增速转折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针对经济新常态下的新特点对症施策,精准发力,抓住机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
一是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与日本(57%左右)、韩国(50%左右)相比,中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7.7%,仍然偏低。未来,要制定和完善促进消费的规划和政策,大力增加居民收入,呵护和培育中产阶层,改善收入分配,为扩大信息电子、养老医疗、旅游休闲、文化体育等新型消费创造条件,更好地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当一国城镇化率处于50%至70%之间时,城镇化率提升和经济增长都是较快的时期。在推进户籍制度和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减少限制和阻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瓶颈,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有效引导城市群发展,鼓励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周边卫星城健康成长,加快完善城市地下管廊及地上生产生活服务设施。
叁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日本、韩国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工业比重不断上升。未来,我国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不能忽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要顺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产物、新业态,促使工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四是加快推进创业创新。创业创新在提高生产率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缓冲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生产率增速放缓。未来,要持续提高研发支出占骋顿笔的比重,形成鼓励创新创业的投融资、财税、金融等政策体系,鼓励各类公司、科研院所和政府联合推进创新。
五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未雨绸缪,将完善社会养老体系和发展“银发经济”结合起来。围绕养老服务业2020年发展目标,政府坚持保障基本,加大土地、税收优惠、补贴等支持力度,同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打造养老产业集群,繁荣养老消费,重视农村养老,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等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