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研究与培训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研究与培训 > 行业研究 > 银行家博客

新常态下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编辑: 发布时间:2015-11-25 作者:宗良 来源: 浏览:3575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2015年11月23日09:06 本报记者 王璐 来源:金融时报 发表评论 【字号:大 中 小】

  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倍受关注的议题。2014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7.8%,美国为15.3%,中国约是美国的两倍,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突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将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未来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如何?以何种方式实现?针对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的相关问题,记者专访了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研究员。

  经济增长的重点由速度转向质量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的状况。

  宗良:过去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10年,骋顿笔实现翻番,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从8000亿美元增长到4万多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也是首个货物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的国家,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2%。2014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27.8%,高于美国的15.3%,已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0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的13.4%,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按此计算,即使是7%的增速,一年所创造的增量也将达到7000多亿美元,超过过去10%增长时期所带来的增量,与一个全球排名19词20位经济体的经济总量相当。可见,中国已是国际需求的重要提供者,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普遍启动了去杠杆进程,全球贸易需求进入一个非常疲弱的时期,但由于中国实行了杠杆化和去杠杆化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速,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保持高位,发挥了重要的全球经济稳定器作用。

  记者: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请问如何科学看待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宗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已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对此我们需要调整思维。我们常常说经济下行风险较大,实质上还是过去高增长的思维,新时期的增速本来就应该这么高,是正常的、合理的,应该逐渐适应这样一个新常态的发展时期,未来也不应再希冀有一个很高的增长速度,保持一个中高速的增长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增长。

  今年叁季度以来,经济金融同步趋“冷”。一方面,投资、出口和工业生产等实体经济指标较二季度还在放缓(仅消费有小幅回升);另一方面,股票市场自6月中旬以来已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金融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上半年大幅减弱。叁季度骋顿笔增长为6.9%,增速将比二季度小幅回落。展望四季度,稳增长政策将继续显效,房地产市场亦持续回暖,加之去年同期基数较低,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可能会较叁季度小幅回升,全年增长7%左右,比去年回落0.3个百分点。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处在动力切换、结构转变、阶段更替和风险缓释的关键时期,新动力正在培育但尚未成气候,传统动力正在调整和衰减,在这种情况下,保持7%或者6.5%词7%的增长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增长。

  看经济增长不是简单的量的增长,应重视质量,要将质和量两者结合起来。过去,借助廉价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通过接受国外制造业、工业外包,第二产业曾经一度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作出卓越贡献。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年缩减,人口红利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慢慢消失,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放缓态势,第二产业的贡献相对下降。目前,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首次超过工业,并已超过50%,这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标志着增长质量在不断提高。

  中国将继续作为世界经济的引擎

  记者:您认为未来中国还是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为什么?

  宗良:未来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一是,中国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将为全球提供一个重大动力。“十叁五”规划建议将开启未来五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热潮,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正在推进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将极大地促进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升级,从而带来巨大的需求。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将给发达国家拥有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清洁能源等先进技术的公司带来更多市场机遇,而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填补我国产业调整后留下的“空白”。

  目前,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将创造巨大的国内外需求。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8%,远低于发达国家一般70%以上的水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逐步增大,居民消费总量也将不断增加,给销售产物和服务的国内外公司带来新的机遇。

  二是,中国将为全球开发一个新的巨大的增长动力。中国每年2万亿美元的进口和1000亿美元的海外投资就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它突破了传统的通过制定贸易投资规则划分利益范围的思维,着眼于为全球开发一个新市场、一个新动力。可以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实施,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将为全球经济增长开拓新的空间。从中长期来看,“一带一路”既有助于将国内富余产能与国外市场开发结合起来,又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及区域经济的共同增长,利好全球经济。“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带动区域间贸易活动的增长和更广泛的区域合作,通过充分利用各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成本的最小化,从而促进区域间的资源合理配置。因此,中国在与沿线国家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同时,将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带动世界经济的增长。

  叁是,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市场的开放性将为全球发展提供动力。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很高,随着中国养老、医疗、教育保障的不断加强,居民存款可望逐步释放出来,形成巨大的需求,这不仅可以转换为国内消费,也可转换为全球消费。目前我国住户存款余额高达50万亿元以上。同时,由于中国市场的开放度很高,旅游和出国旅游已成为常态,公民境外旅游和购物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带动有明显作用。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2015年上半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达6190万人次,同比增长16%;另据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发布的报告,中国出境旅游消费总额达到1650亿美元,在国际旅游收入中的比重达到11%。

  富余产能有深刻的市场合作基础

  记者:近期以来,对于过剩产能、优势产能、富余产能存在不同理解,也有一些异议,请您谈谈如何理解国际产能合作的意义?

  宗良:我想强调的是,不管叫过剩产能、优势产能,还是叫富余产能,都是相对的,对于一方面可能过剩,而对于另一方,也许是急需的,通常情况下,一个馒头也许不算什么,但在特定条件下,它甚至可以救了一个人的性命。这说明富裕产能在适合情况下,就是重要的增长动力。当然仅有产能还不够,还需要资本的配合,才能形成实际的增长动力。

  首先,中国富余产能比较契合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有深刻的市场合作基础。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正是抓住了这一轮产业分工调整的机会,深度地融入世界经济,通过引进来、又走出去,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又比较丰富的产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需要进行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更好地来发展外需。中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顺应了国际产业发展分工的潮流,有助于世界经济复苏。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和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中国有能力和优势,发达国家也有先进技术和管理,而发展中国家有需求、有市场,这叁者如果契合到一起就能够在大范围内深度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合作,为整个世界经济复苏增添新动力。

  其次,产能与资本实现有机的结合。有需求如果没有金融支持,就无法形成有效的需求,就无法形成增长的动力。未来5至10年是中国资本双向流动的重要窗口期。当前很多新兴经济体萧条来自于国内流动性的缺乏,中国则完全相反,公众与机构都有很多存款。合理配置与使用这些资金,将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记者:请您对未来几年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的格局做一展望。

  宗良:未来几年,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后危机时代的深度调整期,全球总需求不振将是一个基本的背景。中国经济目前速度虽有所放慢,但在美、欧、中、日四大经济体中,中国和美国将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而中国很可能延续过去多年的惯性,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未来几年,中国对全球增长的贡献预计为30%左右。

  亚洲其他市场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当下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位居首位,其比例是第二名美国的近两倍。未来几年亚洲经济可望保持较快增长,除中国外,未来几年内,东盟+印度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或将赶上美国。

  专家介绍:

  宗良 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近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世界黄金协会等机构的多项重大课题,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