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2 07:30:02 来源:金融时报近几年中国经济在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实现了较高的增速,2017年取得了6.9%的增速,GDP总量达80万亿元以上,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达34.6%。即便如此,国际上个别国家和组织对中国经济的质疑也一直不断,质疑指导中国经济建设的经济学理论基础。那么,中国经济为什么能成功?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经济学逻辑是什么?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的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看来,中国经济的成功是必然的,既是发展模式的成功,同时又蕴涵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逻辑。他从理论和实际两者结合的视角,分析了促发展和防风险平衡政策的理论和实践。
宗良认为,当今世界并不存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模式。实践证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有其局限,但实践也同样证明,纯粹的市场经济模式是行不通的。美国虽然自诩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但不过是市场化程度高一些、市场作用大一些而已。中国的成功在于中国走出了一条特殊的道路,即将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有机结合的创新之路。
促发展和防风险平衡政策
包含深刻的宏观理论基础
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叁项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改革。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和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论断。接下去实施叁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风险、精准扶贫、防治污染。宗良说:“政策的核心就是促进发展和防范风险,实质是在发展中守住风险底线。”
中国的成功路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市场机制的效率和功能得到发挥;二是创新发展了政府作用方式,中国提出并创新发展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框架体系。从宏观调控的视角来看,马克思经济学强调了计划经济,凯恩斯理论确立了有效需求的理论。宗良解释,凯恩斯理论特别强调有效需求是有特定背景的,即在供给远远超出需求的背景下提出的,正如在早期供给远远小于需求背景下会得出萨伊定律一样。此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关系中不是仅有总需求,还有总供给,础顿-础厂模型的出现也说明了这点,供给经济学理论现在比较热也与此相关。实践上,中国提出的政策,比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把总供给和总需求两者融为一体。从宏观调控的基本涵义看,目标定位也要有发展,在凯恩斯确定的四个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之外加上结构优化或调整。从宏观调控广义的层面来看,从马克思经济理论视角看,宏观调控还应有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或者制度变革指标,以完善机制和保障协调发展。因为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统一为一个目标经济增长。考虑到供给侧,一定要有结构优化或者结构调整的目标,只有这样才是合理的。第叁个目标是金融稳定,防控风险,守住风险的底线。第四个目标是国际收支平衡。因此,我们可将宏观调控或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确定为四个,即经济增长、结构优化、金融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实践
具有创新性和合理性
从上述目标来理解中国实践的合理性,“‘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恰好体现这四个目标。加上促改革、惠民生,是要更好地达到发展和机制完善。而把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结合在一起,对应的就是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宗良说。
在经济发展中,关键是要处理好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平衡,发展是硬道理,是主导,同时要守住风险底线。宗良认为,中国的成功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坚持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重要基础,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也一定要坚持这一方向,具体体现就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二是要让政府发挥较好作用,政府发挥较好作用的重要体现就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这个概念,中国人提出来之后,一些人心里面有点不踏实甚至质疑,总觉得在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找不到,只有一个比较接近的宏观经济政策概念。对此,宗良说,宏观调控既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创新,同时也可以说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既有相应目标,也有相应完整的政策逻辑,还有中国的成功实践。未来可以结合中国实践,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从而形成完善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和体系。
当前面临的
突出问题
在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背景下,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宗良说,说到底是实现供给侧、总需求侧的动态平衡和转型升级,补上供给、需要相应的短板,为此需要解决制造强国、发展高科技产业等。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面临一些风险。在宗良看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风险需要警惕。第一是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房地产市场无论上行下行,如果变化较大都有风险。第二是地方政府地方债的风险。地方债已积累了较大的量,在目前情况下不解决不行,但要短期解决也不行,也做不到。第叁是影子银行的风险。这涉及到各种类型的资产,都是属于准银行业的资产,也有较大的风险。第四是要关注对外的风险,或者说人民币汇率与资本流动的风险,它涉及到整个国际收支的变动。
金融支持
促发展和防风险的策略
基于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宗良认为,有几个方面特别重要。
一是保持金融政策合理适度,服务实体经济。总体来讲,政策要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控制风险之间寻求平衡,这非常不容易。当前,在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利率下降比较难,但利率提高的压力也较大,市场利率水平已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了,利率太高了对实体经济不利。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适度流动性,如临时准备金安排应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当然,金融政策总体还要配套,要保持金融政策的协调性。
二是在发展中有效解决金融风险。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也是防范风险的根本举措。金融只有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才能更有效地防范风险。
叁是实现金融支持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的动态平衡。金融要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需求侧支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供给侧支持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在此过程中,注意通过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同时,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机制,使未来之路走得更好。
四是灵活掌握“去杠杆”的“度”。降杠杆很难,公司降杠杆难,降其他杠杆也不容易,管理杠杆也是金融工作的重要方面。
五是加强金融监管及协调,防止风险迭加。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有一些风险,但不必担心,局部风险都有办法解决,但要防范多种风险迭加,尤其是跨市场风险、境内外风险迭加会给调控造成较大压力。
宗良认为,当今世界并不存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模式。实践证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有其局限,但实践也同样证明,纯粹的市场经济模式是行不通的。美国虽然自诩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但不过是市场化程度高一些、市场作用大一些而已。中国的成功在于中国走出了一条特殊的道路,即将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有机结合的创新之路。
促发展和防风险平衡政策
包含深刻的宏观理论基础
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叁项任务: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改革。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和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论断。接下去实施叁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风险、精准扶贫、防治污染。宗良说:“政策的核心就是促进发展和防范风险,实质是在发展中守住风险底线。”
中国的成功路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市场机制的效率和功能得到发挥;二是创新发展了政府作用方式,中国提出并创新发展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框架体系。从宏观调控的视角来看,马克思经济学强调了计划经济,凯恩斯理论确立了有效需求的理论。宗良解释,凯恩斯理论特别强调有效需求是有特定背景的,即在供给远远超出需求的背景下提出的,正如在早期供给远远小于需求背景下会得出萨伊定律一样。此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关系中不是仅有总需求,还有总供给,础顿-础厂模型的出现也说明了这点,供给经济学理论现在比较热也与此相关。实践上,中国提出的政策,比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把总供给和总需求两者融为一体。从宏观调控的基本涵义看,目标定位也要有发展,在凯恩斯确定的四个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之外加上结构优化或调整。从宏观调控广义的层面来看,从马克思经济理论视角看,宏观调控还应有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或者制度变革指标,以完善机制和保障协调发展。因为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统一为一个目标经济增长。考虑到供给侧,一定要有结构优化或者结构调整的目标,只有这样才是合理的。第叁个目标是金融稳定,防控风险,守住风险的底线。第四个目标是国际收支平衡。因此,我们可将宏观调控或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确定为四个,即经济增长、结构优化、金融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实践
具有创新性和合理性
从上述目标来理解中国实践的合理性,“‘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恰好体现这四个目标。加上促改革、惠民生,是要更好地达到发展和机制完善。而把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结合在一起,对应的就是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宗良说。
在经济发展中,关键是要处理好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平衡,发展是硬道理,是主导,同时要守住风险底线。宗良认为,中国的成功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坚持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重要基础,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也一定要坚持这一方向,具体体现就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二是要让政府发挥较好作用,政府发挥较好作用的重要体现就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这个概念,中国人提出来之后,一些人心里面有点不踏实甚至质疑,总觉得在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找不到,只有一个比较接近的宏观经济政策概念。对此,宗良说,宏观调控既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创新,同时也可以说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既有相应目标,也有相应完整的政策逻辑,还有中国的成功实践。未来可以结合中国实践,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从而形成完善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和体系。
当前面临的
突出问题
在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背景下,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宗良说,说到底是实现供给侧、总需求侧的动态平衡和转型升级,补上供给、需要相应的短板,为此需要解决制造强国、发展高科技产业等。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面临一些风险。在宗良看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风险需要警惕。第一是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房地产市场无论上行下行,如果变化较大都有风险。第二是地方政府地方债的风险。地方债已积累了较大的量,在目前情况下不解决不行,但要短期解决也不行,也做不到。第叁是影子银行的风险。这涉及到各种类型的资产,都是属于准银行业的资产,也有较大的风险。第四是要关注对外的风险,或者说人民币汇率与资本流动的风险,它涉及到整个国际收支的变动。
金融支持
促发展和防风险的策略
基于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宗良认为,有几个方面特别重要。
一是保持金融政策合理适度,服务实体经济。总体来讲,政策要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控制风险之间寻求平衡,这非常不容易。当前,在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利率下降比较难,但利率提高的压力也较大,市场利率水平已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了,利率太高了对实体经济不利。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适度流动性,如临时准备金安排应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当然,金融政策总体还要配套,要保持金融政策的协调性。
二是在发展中有效解决金融风险。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也是防范风险的根本举措。金融只有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才能更有效地防范风险。
叁是实现金融支持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的动态平衡。金融要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需求侧支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供给侧支持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在此过程中,注意通过市场化改革,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同时,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机制,使未来之路走得更好。
四是灵活掌握“去杠杆”的“度”。降杠杆很难,公司降杠杆难,降其他杠杆也不容易,管理杠杆也是金融工作的重要方面。
五是加强金融监管及协调,防止风险迭加。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有一些风险,但不必担心,局部风险都有办法解决,但要防范多种风险迭加,尤其是跨市场风险、境内外风险迭加会给调控造成较大压力。
上一篇:念奴娇﹒雄安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