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协会要闻 > 领导讲话

新常态下银行资产管理发展新趋势---浦发银行金融市场业务总监兼资产管理部总经理谢伟在2015年两岸四地银行业财富管理论坛上的演讲

编辑: 发布时间:2015-05-29 作者: 来源: 浏览:4255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各位来宾:

    大家好!很荣幸被大会邀请为"2015年两岸四地银行业财富管理论坛"的主讲嘉宾之一。借此机会我想就新常态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新趋势谈一下个人看法。

    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去杠杆、去产能、培育新增长点"成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宏观政策着眼于推进经济金融领域的各项市场化改革,实现增长动力的平稳转换,引领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的推动下,资产管理行业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下行的外部经济环境凸显资产管理行业风险管理能力

    的重要性

    当前,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信用风险暴露频繁,"打破刚性兑付"成为资产管理行业讨论的议题。但是,如何厘清"打破刚性兑付"与忠实履行受托责任间的边界,如何在"打破刚性兑付"的同时,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这需要资产管理行业认真探索和思考,特别是对资产管理行业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泛资产管理的混业竞争凸显资产管理行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伴随着各类资管牌照的放开,资产管理行业准入门槛已大幅降低,跨市场竞争,跨行业经营,功能化监管,泛资产管理的混业竞争已经开始,各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领域坚守各自优势,同时又不断融合,形成了"混业资管"的鲜明特色。值得注意的是,监管机构正有序推进金融创新步伐,譬如资产证券化事后备案和负面清单制的加速落地,大量金融及商品衍生产物的推出,不仅为化解金融风险提供大量工具,也为资产管理机构打开了全新的创新空间。

    三、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格局将凸显资产管理行业全球化资产配置能力的重要性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对内利率市场化不断加快,对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加速,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格局将加快资产管理行业创新市场化的、有深度的资产管理工具和新型业务模式,进而拓展资产管理行业的广度和深度。资产管理正进入资产全球配置和产物跨境发行时代。研究境外人民币资金持有客户的投资需求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特点,推出跨境人民币资产管理产物,不仅能将银行为代表的境内资产管理机构带入一片新的资金蓝海,而且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提升人民币海外吸引力的客观需要,大有可为。

    四、互联网金融崛起将持续冲击传统资产管理经营模式,凸显资产管理行业主动投资组合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金融管制,促进了传统金融体系竞争。随着互联网金融对资产管理行业的逐步渗透与融合,互联网金融将从销售端逐步切入资产管理产物的研发、投资组合等各环节。对于资产管理行业而言,这意味着从募集到投资整个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将必须主动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通过强大的主动投资组合管理能力和动态的流动性管理能力改造传统资产管理经营模式。

    在行业新常态的背景下,作为资产管理行业中的一支生力军,银行理财在与券商、信托、基金、保险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同场竞技时,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以及如何通过产物模式和投资模式的创新更加有效的服务客户,实现理财业务向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回归?这是一个摆在商业银行、监管部门以及投资者之间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个人认为,基于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的市场化投资转型是银行理财向资产管理业务回归的新趋势。这种转型至少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由固定收益投资向净值化组合投资转化

    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正在向净值类产物转型,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商业银行开放式理财净值型产物资金余额较2013年末增长4,079.7亿元,增幅达267.03%。这种变化,有利于打破市场对于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的市场误解,同时,商业银行忠实履行受托责任,将投资者利益保护作为业务创新和投资决策的前提,通过投资管理能力的提高确保客户收益的实现。

    要实现这一转变,商业银行不可能再将固定收益投资作为理财业务唯一的发展方向。未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将大量通过市场化高流动性资产的配置,辅助金融工程组合投资和风险对冲,形成完全市场化的净值类投资组合,这些组合将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风险控制和对冲,形成完全有别于传统商业银行传统风险控制手段的市场化投资新策略。

    2.由被动投资组合管理向主动投资组合管理转化

    银行理财业务投资管理多以大类资产配置为主,以市场交易为辅,策略上多注重绝对回报,买入并持有到期的被动投资。这种被动的投资管理模式,很难敏锐捕捉到市场潜在的投资机会,所带来的投资回报空间仍然有限。在国内居民理财意识初醒阶段,银行理财凭借这一投资管理模式尚能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但在客户投资理财需求差异化的今天和可见未来,银行只有快速提升市场化的投资管理能力,拓展投资范围,通过主动投资组合的管理,及时捕捉市场化投资机会,实现市场化投资的超额收益,才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3.由静态流动性管理向动态流动性管理转化

    主动的投资组合管理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流动性的因素较多,商业银行应尽快构建系统化的动态流动性管理机制,通过分析影响理财业务整体流动性的宏观和市场因素的变动,主动预判未来理财业务的流动性形势,动态调整管理目标。

    只有依托系统化的动态流动性管理机制,通过密切监测理财存量业务流动性波动情况,合理布局不同流动性级别的资产配置,同时结合市场资金面消息、大类资产轮动走势、监管层公开及非公开市场操作等各类信息才能提升对流动性预测的敏感性,降低流动性管理成本,利用资金面波动赚取市场流动性溢价。

    4.经营模式将由持有资产向交易资产转化

    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资产结构已经多元化,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商业银行理财市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占比已经降至20.91%,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类资产的投资余额占比上升至43.75%,商品及另类投资、衍生产物等在银行理财投资中也开始出现。以上转变,已经反映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基于外部经营环境的主动转型。

    伴随着资产结构的多元化,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必将在主动投资组合机制创新驱动下,经营模式将逐步由持有资产向交易资产转变。

    5.由在岸资产管理向离在岸协同资产管理转化

    伴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逐步兴起,中国居民的海外投资需求日益旺盛。中国的资产管理业务,将改变目前单一在岸资产管理,为境内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单一模式,逐步向离在岸协同资产管理转化,将在岸资产管理的服务能力逐步向离岸客户延伸,从而实现全球化配置和全球化服务。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理财资产余额占银行业总资产不到10%,反观国际市场,美国银行业2012年末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已经占美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97%。从许多国际大型商业银行近些年数据看,表外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有些甚至已经超过或接近表内资产总规模,如汇丰、摩根大通和美国银行表外资产管理规模分别占其资产总规模34%、66%、39%,瑞银集团更是高达173%。相形之下,中国银行业的理财业务规模占总资产的比例还不到10%,这一巨大的差距隐含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无限的发展潜力。相信未来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下一个十年会走得更好!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