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产管理发展新趋势——中国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韩松总经理在2015年两岸四地银行业财富管理论坛上的演讲
当前,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备受关注,整个行业保持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从国内情况来看,今年一季度国内资产管理规模突破65万亿人民币,首次超过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63.6万亿元。即使剔除重复计算,该数字也可能高达37至40万亿,相当于国内债券市场的总规模。尤其是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经过年均40%的高速增长,规模首次突破16万亿,几乎占据国内资管行业的半壁江山,达到了诞生十年以来期望登临的新高度。从国际情况看,2013年全球资产管理规模增长13%,达到68.7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全球资产管理规模将于2020年突破100万亿美元大关。特别是在全球前10大资产管理公司中,具有商业银行背景的瑞银集团、道富银行、摩根大通、纽约梅隆等就占据7席,拥有绝对优势。总的来看,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全球范围内,银行资产管理业务都是一个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今后一段时期,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市场逻辑变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趋势自然也将随之转变。我认为,未来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将立足于经济新常态,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根本。近年来,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始终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内16万亿的银行资管投资中,有超过70%的资金投向了实体经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通过投资于债券、债权、股权类资产助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且在国有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地方政府融资模式改革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14年末,工商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余额1.98万亿元,占比超过82%的资金直接投向实体经济,且所投项目的融资成本低于社会平均融资成本21BP。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银行资产管理业务除了运用传统的债权、股权等方式支持实体经济,还将围绕多层次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
第二,转型发展是思路。过去,国内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产物管理是以预期收益率型产物为主,投资管理以债券和债权项目等固定收益型投资品为主,风险控制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形成了利差盈利模式。相应的,未来银行资产管理转型的方向就是,在产物管理模式上持续推进净值型产物转型;在投资管理模式上坚持大类资产配置,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债券、债权项目等各类投资;在风控模式上继续发挥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更加注重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做好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最终形成“固定费用+业绩分成”的盈利模式。今年是工商银行“大资管”战略的升级发展年,我们将继续按照监管要求和市场需求,把这个战略落实好。
第三,风险防控是长久之道。当前经济步入新常态,增速回落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特征,虽然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在风险防控中,除了要继续发挥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更需注重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要做好限额管理,在大类配置中控制投资总量,同时要有一定的逆周期思维,比如在资本市场上涨期间,可以采用更加严格的优先/次级比例,坚持优中选优。此外,我们也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这需要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媒体舆论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打破刚性兑付预期,降低长期和全局风险。
第四,加深与互联网的融合是现实趋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大趋势,必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当前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正在日益加深,成为新一轮金融行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和业务竞争的制高点。资产管理业务在产物创新上需要推出更多具备互联网基因和特点的理财产物,产物销售上通过互联网渠道发挥银银合作、银基合作、银证合作优势互补的作用,产物推广上要以更加开拓的眼界、更加跨界的思路、更多新型的载体来改进资产管理业务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