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协会要闻 > 领导讲话

当好记者,讲好中国金融故事——2015年度中国银行业好新闻简评

编辑: 发布时间:2016-01-08 作者: 来源: 浏览:3921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方毅华

    2015年12月,经过评委的认真审阅、讨论,从媒体、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农村金融机构、外资银行、协会、金融租赁公司选送的84件作品中,评选出特等奖作品2件,一等奖2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4件,优秀奖15件,共计26件,约占选送作品总数的32%。综观这次获奖的作品,受银行业协会委托,做一个简要点评。获奖作品有以下特点:

    一、关注重大题材,凸显金融特色

    选送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特别是关系银行业的一些重大事件,媒体都及时准确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影响力。如获得特等奖的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报道《深化改革 重在成效——金融改革释放活力 服务经济民生》,新华社《回眸十二五 展望十三五——让民间资本的“鲶鱼”激活金融春水》等作品,显示了媒体在关注重大新闻题材方面,紧紧抓住金融改革主题,报道及时充分,既有关注的速度,更有展示的深度和力度。民营银行试点是银行业改革的“重头戏”,5家试点民营银行一举一动备受关注。获得一等奖的人民日报社通讯《民营银行新在哪?》通过深入扎实的采访,刻画了5家试点银行的特色,挖掘了银行特色运营背后的深层原因,抓住了民营银行差异化经营的股东优势,同时又看到民营银行发展的局限,提出政策和监管创新建议,为民营银行未来发展铺就道路,凸显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二、独家发布,迅速及时,多媒体传播,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大

    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消息《银监会:正研究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  助力解决小微公司“融资难”》抓住201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对银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峰的单独采访机会,重点关注互联网金融监管与普惠金融、解决小微公司“融资难”等实体经济和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报道了监管部门在相关方面的最新政策动向,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政策的效果。新华社中经社《中国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陀螺体系”排名结果首次发布》选题重大,对中国银行业有推动作用。报道时效性强,在全国所有媒体中,第一时间率先集中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消息,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富有深度,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性

    经济日报社《盘点“十二五”展望“十三五”:银行业改革创新亮点》系列报道、金融时报《十年磨砺:铸就大国金融砥柱——大型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十周年之建行实践》抓住建设银行上市十周年的契机,积极贯彻中宣部、银监会唱响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指示,有力地回应了境内外唱空中国银行业的负面论调,牢牢把握了舆论话语权,充分发挥了国有大行服务大局、引领社会、推动发展的应有作用,在全社会引起较大反响,

    金融时报社《银行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系列报道》富有大局意识,事先精心策划,运筹帷幄,记者深入多省实地采访,通过多个角度展现在银行业全力支持下,“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两年来各地发生的积极变化。经过深度调研采访后,通过4个整版共10篇稿件,详细描绘出不同地区银行业在支持“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所作的探索和各省发生的变化。报道刊发后,得到了各省金融界及监管部门的好评,同时成为银行业互相学习的平台和载体,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紧扣时代脉搏,抓住互联网金融热点,传播广泛,影响深远

    如中国工商银行推荐的《中国品牌故事——工商银行:抢滩互联网 打造不一样的e-ICBC》,农行推荐、刊发于人民日报的《引入互联网基因,接入信息、电商等服务 看农行“四融”平台如何支农》;平安银行推荐,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发的《光子支付投入商用,移动支付再添新玩法》包商银行推荐、金融时报《“手机能当银行使”——包商银行力推移动金融服务》等等作品都抓住了新闻热点话题和互联网的结合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富有浓厚时代气息。

    五、写作手段新颖,叙事能力强,讲好中国金融故事

    新华社《回眸十二五 展望十三五——让民间资本的“鲶鱼”激活金融春水》;招商银行推荐、新华网采写的《招行发起“免费攻势” 鲶鱼效应开始发挥作用》,将枯燥的金融内容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娓娓道来,可读性强,吸引受众;平安银行推荐、央视财经频道播发的《光子支付投入商用,移动支付再添新玩法》金融时报采写的《手机能当银行使--包商银行力推移动金融服务》写作灵活,通俗易懂,生动具体,体现出记者较强的叙事能力和驾驭语言的功夫。

    六、稿件的不足

    通过对84件参评作品的审阅和分析,我们感觉本年度银行业好新闻与以往相比,总体质量属于上乘,在关注重要题材、展现重大主题、突出金融特色、体现新闻价值、指导金融工作的同时凸显人文关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出现不少令评委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好作品。不过,在如何更新行业新闻的传播理念、规范作品报送标准以及适应受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选题不错,但叙事手法老套,记者讲故事功力有待提升。个别作品平铺直叙,显得沉闷、平淡、冗长,缺少对受众的吸引力,传播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很不错的选题没有做好,比较可惜。

    2.主题分散,报道意图不明。个别作品叙事脉络断裂,主题不够集中,削弱了应有的深度和影响力。主题是一条红线,串联不同时期的不同故事,并牵引受众跟随报道前行,实现预期的目标,所以,作品主题宜集中,并一以贯之。

    3.部分报道缺少新闻由头,不懂得用最新事实变动作为新闻根据以掩盖相对陈旧的事实,缺少新鲜感。

    5.部分报道采访不够完整,缺少平衡意识,不会讲“两面理”。一边倒,缺少平衡性和客观性。虽然将问题提出来了,但没有解决措施和处理结果,作品不完整,受众仍然一头雾水。这样的例子提醒我们以后采访时不能“拉偏架”,要让相关的人员、机构都有机会发声,这样的报道才是平衡的,也才能让人服气。

    6.标题制作不够重视,题文不符的情况仍然存在。标题比较平庸甚至与内容不符,缺少吸引力,精彩的内容被埋没了;文不对题、文不贴题,标题过大过长、语法不通、有歧义等现象屡次出现; 

    7.报送作品是总结梳理一年工作得失、展示本单位工作成绩的大好机会,同时报什么、怎么报也是一门学问,须有一系列专业标准和规范,同时要有冷静观察衡量作品的能力。反观送评作品,有些介绍过于简单,有的没有抓住亮点,有的对体裁的认识不足,叫法也是五花八门,可以考虑制定一整套规范和标准。

    8.宣传味儿、广告味儿较浓,要学会讲故事,做看不见的宣传。改变叙述方式,变革传播观念,增强受众意识,去做“看不见的宣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谈到,“在宣传方面,西方国家是很有一套的。做‘看不见的宣传’,他们的策略是,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像从未进行过一样,最好的宣传应该是能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西方主流媒体深谙宣传之道,其追求的是寓宣传内容于无形之中,能够被受众自然而然接受,使其认知和行为受到影响。反观我们的报道,不是“看不见的宣传”,而是到处看得见的宣传。套话空话随处可见,要么有理说不出,要么说了传不开,或者自说自话,传播效果有限。研究西方媒体的宣传手段和策略,提高我国的宣传艺术,是当下紧迫而又严峻的课题。比如,可把观点隐藏在文字、声音和画面背后,受众看到的都是事实,但已经不自觉地接受了报道的观点;善于讲故事,通过引语、数字、细节将主观意图巧妙融于客观叙事之中;选择角度应把受众置于和新闻内容相关的立场上,将受众和报道内容巧妙关联,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呈现银行业的专业性内容,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当代银行业媒体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运用好文字、画面、声音等一系列符号,讲好中国金融故事,传递正能量。评奖本身不是目的。一年一度的银行业好新闻评奖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竞争的舞台,媒体和银行应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学习先进,改进不足,反思总结,促进自身的新闻宣传创新创优工作,2016多出精品,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