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协会要闻 > 领导讲话

插上金融科技“翅膀”助力银行业风险防控和转型发展--黄润中秘书长在2017金融安全与科技高峰论坛上的讲话

编辑: 发布时间:2017-07-07 作者: 来源: 浏览:11447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2017年7月6日 北京)

尊敬的建星社长、李丹主任、何一平教授,各位专家、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应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的邀请,参加2017金融安全与科技高峰论坛,与大家共同探讨金融科技背景下,银行业转型发展与风险防控的问题。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对主办方的邀请及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银行业发展的各方表示诚挚的感谢!

    近几年,金融科技方兴未艾,全球都在研讨与行动,那么什么是金融科技?金融科技到底改变了什么?以及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银行业转型发展与防控风险的关系?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不揣浅陋,抛砖引玉,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及背景概念

    最近有一本书很火,这就是继《人类简史》之后的《未来简史》,作者是以色列的尤瓦尔·赫拉利,这本书号称“打开人类认知未来之窗”,里面提到了人工智能革命,作者预测:“人工智能强大后,大部分人将失去价值,智能机器将取代人承担更多的工作,人工智能革命将带来一个新人类阶层:无用阶层”,“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会变得慢慢放弃决策权,算法成了我们的君主,人类索性什么都听它的”。作者的大胆预测蕴含着人类的危机和对命运的判断,听起来毛骨悚然,看似痴人说梦,显得那么遥不可及,但细细思考,其实书中描绘的许多场景已然发生在我们周边。AlphaGo的成功证明了人工智能在解决某一类特定类型的问题时,可能做到甚至超过人类的水平,AlphaGo依靠数据、计算资源、算法,特别是深度学习在围棋竞赛中战胜人类,还有在迪拜上岗的可说多国语言用来协助疏导机场服务的机器人警察,百度公布的无人驾驶软件Apollo等,带给人类很大的震撼,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现实例子。

    除人工智能之外,其他细分领域的科技应用出现了一些颠覆性的改变。比如,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让《碟中谍》中的特工利用隐形眼镜的人脸识别功能迅速锁定目标成为可能,在未来反恐、缉毒等重大安全事件会发挥大作用。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购物时也许就可以实现刷脸支付,“靠脸吃饭”的时代或许变成现实。

    在刚刚结束的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现场展示出许多颠覆传统的黑科技、新发明,不久的将来,这些创造也许会变成现实,在饮食、医疗、环保、建筑和交通等方面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而多领域的合作与跨界的融合,已经成为工业4.0时代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自动化、全球化、智能化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演变,银行业也伴随经历着金融与科技的深度合作与融合。2016年10月,毕马威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银行可能将在2030年 “颠覆”(指不再依托物理网点开展业务),这一判断的基础来自于金融科技对银行业态的改变。毕马威设想了一种具有人工智能、语音认证、设备互联和云技术的智能助手EVA(伊娃),可以为用户提供全面最佳的资产管理方案。毕马威的这一设想已经大部分变为现实,建行、交行、农行等相继推出了大堂智能机器人,可以支持几十种业务类型,还能承担24小时远程监控、巡逻任务,未来还将实现客户识别、厅堂管家等功能。而有些新设立的民营银行,如浙江网商银行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在成立时就定位于纯线上运营,不设物理网点,有的采用线下体验厅的方式,通过智能客服、APP等导入数据、链接客户,7*24小时营业,所有业务均在网上运营。招商银行面向个人投资者推出“摩羯智投”—一项智能投顾理财服务,起投门槛低,可根据用户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及偏好等条件,为用户自动筛选匹配一揽子公募基金等。这些都表明在银行业中一些工作流程化程度很高的岗位完全可以被技术改造后取代,实现服务的自动化。

    那么什么是金融科技(FinTech)?目前这个概念并未完全一致,多数专家认为主要是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2011年,FinTech被正式提出来,之前主要是美国硅谷和英国伦敦的互联网技术科创公司将一些信息技术应用于非银行支付交易的流程改造、安全提升,后来这些科技初创公司将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种最前沿的信息与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证券经纪交易、银行信贷、保险、资产管理等零售金融业务领域,形成不依附于传统金融机构与体系的金融IT力量并独自发展起来。可见,狭义的金融科技是指非金融机构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各项能够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技术重塑传统金融产物、服务与机构组织的创新金融活动。从事狭义的金融科技的非金融机构普遍具有低利润率、轻资产、高创新、上规模、易合规的特征。广义的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创新在金融业务领域的应用。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广义的金融科技。

    应该说,我国银行业随形势发展需要对包括金融科技在内的信息科技开发应用越来越重视,截至2016年,我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年度科技投入达到1135.73亿元,信息科技人员78278人,占比平均达到2.28%;重要信息系统自主运维比例平均达到80.89%,共建设有660个数据中心或中心机房,全面升级改造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核心业务系统日均交易笔数平均为594.7万笔,主要银行机构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账户数已达21.6亿户,主要电子交易笔数替代率平均达到72.1%。银行业业务离柜率已达84%,个别银行已高达98%。

    随着投入的加大,银行业逐渐插上了金融科技的“翅膀”,围绕着“客户为中心”和“服务创造价值”的需求,不断转变和颠覆传统的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提升了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和效果,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均有效改善了客户体验感和满意度。

    二、在金融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正确处理银行业转型发展与防控风险的关系。

    先跟大家分享一组数据。全球投向金融科技创业公司的风险资金,从2012年25亿美元到2014年的77亿美元,再到2016年的127亿美元,在四年时间里增长了408%。从地域分布看,截至5月末,中国和美国作为两个主要的金融科技投资中心,共有1414家金融科技公司,总投资规模259亿美元,其中中国的金融科技投资规模达139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从投资领域来看,金融科技在个人消费及借贷领域应用最多,占比分别为15.79%和8.90%。人民日报6月4日报道,中国科技步入跨越式发展,初步进入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时代,科技创新发生了整体性、格局性的深刻变化,科技对金融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金融的主要本质是信用,通过信用融通资金,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科技的主要本质是效率,通过技术开发应用的破坏性创新,快速迭代升级,不断更新提高投入产出比;人性的主要本能是避害,从国家层面讲就是国家安全、国防安全,从银行层面讲就是金融安全、风险防范。金融、科技与人性的结合一定不应也不能脱离各自本质特征,并且,应该走向融合共赢、趋利避害的正道。因此,在金融科技兴起的大背景下,银行业既要借用科技力量趋利避害、转型发展,又要防控风险,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强”。对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转型发展,服务实体经济。

    银行业借力金融科技,进行创新转型发展,是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主要的措施建议如下:

    第一,制定科学的转型战略,找准痒点痛点。2013年,北京银行上线直销银行,自此这种不依托物理网点,依靠电子渠道提供金融产物和服务的新型银行经营模式受到各家银行的青睐,直销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在经历了前期新奇和亢奋之后,直销银行因其产物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获客成本高等原因,发展十分缓慢,一些直销银行APP日活跃用户只有数百人。因此,商业银行在面对数字化技术发展趋势和客户需求变化时,应制定更科学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审慎思考应对方案,要学会给自己画像,针对自身实际情况找准定位,选择好业务模式,找到痒点和痛点,对症下药。与此同时,应注重长期科技研发投入、科技人才的培育和创新文化的建设。

    第二,充分研判形势,适时调整竞争合作策略。自2009年比特币问世以来,各种形式的私人数字货币发展迅速,国际金融机构和技术公司纷纷投入数字货币的研发,在这一背景下,主要经济体货币当局也开始研究央行数字货币,我国也不例外。但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仅仅是为了取代现金吗?答案是否定的,央行数字货币的创新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更好地服务于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而不仅仅是为了取代纸币现金流通。

    银行业同样面临类似的压力,金融科技改变了传统银行业的竞争规则,进而影响到竞争格局和经营模式。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的深度运用,不久前又出现了智能互联,将从根本上改变网络银行和传统银行竞争的问题。银行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挖掘、生物特征的识别、人工智能的运用、区块链的连接,最后影响客户。这些都可能完全颠覆传统银行的概念。银行业在新金融业态加入改变游戏规则的情形下,应及时、充分研判形势,适应跟上变化,适时调整竞争与合作策略。

    第三,借助科技力量,优化升级服务。金融科技改变银行提供服务的范围和方式,有助于升级数据决策。银行业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优势,建立信用风险识别、分析和控制等全流程模型管理体系,通过对金融数据、社交数据、行为数据、商业交易数据等进行全面挖掘应用,实现对众多客户的全方位记录,有效降低融资门槛,将金融服务延伸到传统银行不敢做、做不了的长尾客户,同时,还可借用数据科学、行为分析等手段深层次挖掘金融需求,实现个性化风险定价,精准画像、精准服务、精准营销。如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的“微粒贷”业务,致力于满足长尾金融需求,客群多来自制造业、贸易业、物流行业等蓝领从业人员。“微粒贷”为用户提供最低500元,最高30万元的贷款服务,可满足客户在日常生活中的个人消费或临时的资金周转;实现7*24小时服务,贷款申请无抵押无担保,整个操作流程在微信或手机QQ上即可完成,且随借随还。截至2016年11月末,“微粒贷”累计发放贷款总金额超1600亿元,总笔数超2000万笔,笔均放款约8000元,最高日贷款规模超10亿元,最高日贷款笔数超10万笔。

    第四,加强跨界合作,主动拥抱变革。金融科技已经覆盖业务领域中包括资产端、资金端及交易过程中的风控、支付清算等各业务环节,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部分业务场景甚至产生了重大变革。对于前不久出现的BATJ(百度、阿里、腾讯和京东)与四大行的战略合作就可窥见端倪,如农行与百度金融、工行与京东金融、建行与阿里巴巴、中行与腾讯都已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各有优势,各取所需,强强联合,合作共赢。可见,跨界合作、拥抱变革已成为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防控风险,确保可持续经营。

    这是银行业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刚才建星社长对冲击金融安全的风险挑战列举了种种形式,也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包括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以及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等措施。当前,银行业防控风险主要应做到如下:

    一是强化辨识能力,合理评估风险。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防控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金融安全的强调以及对金融乱象的严加整治,众多P2P公司纷纷宣布转型为金融科技公司,继续图谋监管套利,并且,在资本的助推下,金融科技这个行业一时炙手可热,贴着这个标签的各类“金融科技”公司纷纷冒了出来。金融公司受高准入门槛、严监管的约束,而很多科技公司在从事支付、理财业务时背靠银行,自身并没有受到准入约束、监管制约、准备金要求,银行业在面对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时,要对这些带着标签的公司擦亮眼睛,增强辨识能力,要防止被概念和过度美化的前景误导,理性审慎抉择,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同时,合理评估新技术对自身带来的收益与风险,不要过分迷信技术,不能一哄而起,建立防火墙机制,防止新技术融入带来的跨界风险、数据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

    二是调整组织架构,加强风险控制。与传统金融相比,金融科技创新的风险不仅没有弱化,反而会强化金融的固有风险,并且随着科技的应用潜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央行近期印发了《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加强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研究与应用。银监会在4月发布的《中国银监会对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7〕6号)明确提到“加强信息科技风险防控”。刚才李丹主任也提到了银监会制定的“十三五”风险防控规划,以及信息科技风险防控的“三道防线”。可见,决策层对金融新技术的应用发展与风险控制越来越重视。因此,商业银行应建立起与新型金融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经营组织架构,强化网络金融部门、信息科技部门的专业性和风险防控能力;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实现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完善制度、加强管理,重点防控网络攻击、信息欺诈、业务外包等风险,提升银行业科技风险治理能力。

    三是预判风险类型,防范风险传染。金融科技在提供跨行业、跨市场、跨机构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在提供不可预知的跨界风险等。在风险方面,金融科技并不会因为技术创新有任何的特殊和例外,在运用金融科技可提高风控技术的同时,也可因为对金融科技运用不当,反而容易形成金融风险和技术风险的叠加,形成跨界风险传染,对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业造成更大的冲击。金融科技风险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系统性风险。金融科技高度依赖网络,网络安全关乎整个系统,一旦出现问题,会导致系统性风险。二是跨界风险。科技应用提升了银行业的创新能力,促使分工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带动了银行业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转变,混业经营呈现常态化,跨界业务合作、跨领域交叉投资日益增多,使得监管重叠、监管真空问题更加突出,跨界风险逐步显现。三是适应性风险。如人工智能、区块链、机器深度学习等在与银行业务磨合应用中存在不适或缺陷,在推出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四是数据风险。科技应用高度依赖模型和数据,模型结构复杂、层层嵌套,数据质量、加密保存等都存在风险。五是欺诈风险。这一风险目前在支付领域表现得最为明显,针对手机的电信网络欺诈手法不断花样翻新,在支付的五大场景里—注册、登录、绑卡、支付、信用支付,就存在各类风险,如注册阶段通过工作外包大众的平台可技术突破人机图片验证、通过收码平台绕过短信验证,登录场景存在账户被盗风险和用已泄露数据向有价值平台模拟登录的撞库风险等。随着技术创新与银行业务的深度融合,各种非接触式诈骗方式也将会层出不穷。根据公安部通报,诈骗风险事件超过90%都是通过电信和网络跨境完成。六是操作风险。新技术的运用需要外包,增加风险管理难度,在实际运行中已出现部分第三方合作机构因为系统缺陷导致金融交易数据泄露等风险事件。以上这些风险都是在不同时期存在,在当下表现比较突出,应重点识别防范。此外,消费者也要提高风险识别意识和能力。

    中银协将坚持为天美九一厂制作的宗旨,凝聚行业力量,发挥自律、维权、协调、服务的职能,加强金融科技发展的重点课题研究,为银行、监管、社会各界、市场搭建一个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计划设立金融科技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在金融安全与金融科技应用等领域开展研究,如标准规范、数据应用、服务安全等,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推动和促进行业性解决方案的形成,为银行机构搭建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

    最后,回到《未来简史》这本书,可以看到,赫拉利在该书最核心的观点是:“时间久了,人类都会死”。该书的副标题已经点出:从智人到神人。但是,我个人则乐观认为,人工智能或许可自主学习与演变,人类更加可以进化,虽然人类的身体可被智能机器取代,但人类的心灵和意识不可替代。人非草木,人类的价值观,如公平正义、向上向善等,使人类本质不同于智能机器,智能机器永远服务于人的心灵和意识。当然,我们唯有将其风险牢牢把控,才能实现为人类所用,真正走向人与人类之外的广袤无垠之时空共生共荣。

    最后,预祝此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