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创新 需要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黄润中在2018亚金协东京高峰论坛上的的讲话稿
(2018年9月10日 东京)
尊敬的田国立理事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女士们和先生们:
大家中午好!首先,请允许我受潘光伟专职副天美九一厂制作委托,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对“2018亚金协东京金融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感谢组委会的盛情邀请,给我这个机会与各位领导、经济学家和业界领袖相聚在美丽的东京分享我的观点。今天,我想围绕论坛主题,就“金融科技创新,需要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为题,谈谈我的几点认识,求教于大家,请各位不吝赐教。
一、金融科技创新推动了中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A)、区块链(B)、云计算(C)、大数据(D)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与银行业融合日益加深。麦肯锡对全球100家领先银行的调研结果显示,52%的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有合作关系,39%的银行有商业加速器项目,37%的银行采用风投或私募的形式布局金融科技,30%的银行建立了内部的数字能力中心。
中国银行业在支付结算、存贷款与资本筹集、投资管理等领域创新应用金融科技,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支付结算方面,如招商银行联手永隆银行和永隆深圳分行,成功实现了三方之间使用区块链技术的跨境人民币汇款。该业务是全球首笔基于区块链的同业间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在存贷款与资本筹集方面,如微众银行在微信和QQ内嵌了“微粒贷”,可以2.4秒的速度向申请用户发放贷款;在投资管理方面,目前国内已有9家银行推出专业智能投顾业务,根据客户的交易记录与风险偏好,为客户提供了个性化的产物投资组合方案。国际数据公司Statista估算,中国国内智能投顾在2017年管理资产达到289亿美元,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预计到2020年,智能投顾在中国国内管理的资产将超过6600亿美元。
金融科技创新带来机遇,将使得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优质产物和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安全、普惠。银行运营管理更加高效,风险管理能力更加强化,客群覆盖更为广泛。
一是金融科技力促银行服务更加高效。银行的组织架构日益扁平化,服务方式趋于数字化。具备人工智能等科技能力的移动服务终端逐渐取代部分实体网点,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结合,高质高效精准便捷地服务客户,不断优化服务场景和客户体验,增强客户粘性和忠诚度,提升市场竞争力。例如,商业银行持续建设“智慧网点”,利用人机交互、数字媒介等技术使得为客户提供全天候自助和远程人工服务成为现实。截至2017年末,中国银行业布设自助银行16.84万家,布放自助设备80.26万台,自助设备交易笔数达400.06亿笔,实现离柜交易2600.44亿笔,同比增长46.33%。建设银行设在上海的全国首家“智慧银行”开业经营,没有银行工作人员,客户通过刷脸识别进入,可在此办理传统银行90%以上的现金及非现金业务。中国银行手机银行推出的GPI“中银智汇”全球汇款,可实现最快2分钟到账。新网银行作为第一批全面运用机器学习技术进行零售信贷决策的银行,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提升服务效率、优化用户体验,目前,99.6%的信贷业务以上都是机器自动审批,最快7秒,平均40秒,日批核贷款峰值超过33万笔。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研究显示,未来全球银行业中,通过互联网和移动渠道完成的销售与咨询所占份额将从2012年的15%增至2020年的40%以上。
二是金融科技助推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更加优化,降低运营管理成本。运用大数据更精确地评价客户信用,提升风险决策实时性,更迅速地识别风险,预防、发现风险事件。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交易信息透明化和不可篡改,可以实现信息和资金流动更加高效透明、可记录追溯,增强合作机构之间的互信。人工智能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金融服务业,如欺诈检测和包括银行压力测试在内的风险管理领域。这些科技应用都将大幅降低银行的运行风险和放贷成本。例如传统商业银行发放一笔小微贷款的平均人力成本在2000元,而网商银行每笔贷款的平均运营成本仅为2.3元,其中2元还是电费和存储硬件费用。如中行与腾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合作开发了的“新一代网络金融事中风控系统”,以事中监控为核心,为用户在享受便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同时,提供全方位全流程且实时高效的反欺诈服务,切实保障用户资金和账户安全,实现风险防控和客户体验“双提升”。
三是金融科技助力银行拓展覆盖客群更加广泛。小微公司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银行业关注的重点之一。新兴市场小微公司融资不足的情况尤为突出。在中国,目前有6000万户至7000万户小微公司主和商户,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其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公司数量,其中仍然有相当比例的公司商户尚未享受到完善的普惠金融服务。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是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两个机制性问题。而金融科技的发展极大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据有关调研显示,在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金融科技服务网点越多、从业人员分布越集中的地区,表明其金融科技服务可得性越便利,且这些地区的Fintech普惠金融指数大部分都处于领先地位(金融科技服务可得性位于全国前10名的省份地区包括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福建、重庆、江苏、湖北、山西等)。以网商、微众为代表的互联网银行利用丰富的数据沉淀、优化算法模型提高实时风控能力,以技术支撑并引领业务,实现了更广客群的有效覆盖。还有直销银行这种模式在中国也得到蓬勃发展,截止2017年12月末,我国直销银行数量已达114家。截至2017年末,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分别累计服务了571万和6000多万用户,平均每笔贷款小于1万元,充分体现了贷款“额度小、分散广、频次高”的特点,使金融服务惠及更多的客群。此外,大型商业银行如工商银行推出了网贷通、网票通、网上质押融资等一系列小微公司专属线上融资产物,截至2017年底,这些产物已为十几万小微公司客户提供了超过2万亿元的融资服务,满足小微公司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全面提升了工商银行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中小型商业银行如上千家农村商业银行为中国广袤农村地区解决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落地对接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曾被忽视的普惠金融“长尾”领域,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成为银行业务和利润增长的“蓝海”领域。
在金融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中国银行业正逐步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截至6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260万亿元,同比增长7%;本外币贷款134.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0322亿元,平均资产利润率1.03%,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6%,拨备覆盖率178.7%,资本充足率13.57%,流动性覆盖率131.26%。
二、金融科技发展增大了银行业风险管控难度
与此同时,正如一枚硬币都有两个方面一样。在当前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情形下,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金融科技给银行及监管体系也带来的诸多挑战和风险,增大了银行业风险管控的难度。我认为至少但不限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风险的复杂性加大。金融科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其业务模式背后是庞大、复杂、相互关联的信息系统,海量的信息流、复杂的技术结构、晦涩的算法算力等,客观上造成了比传统银行风险更大的复杂性。面对高度虚拟化、网络化、数字化、移动性、分布式的金融科技体系,与之匹配的新技术、风控能力以及技术资源对银行业风险管控和稳健运行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今年以来中国频发的P2P网贷风险暴露事件,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截止今年6月末,国内累计设立P2P网贷平台6183家,其中停业及问题平台4347家,正常运营平台1836家。6月以来,每个月还有50家左右P2P网贷公司“爆雷”。这充分说明互联网技术金融业务风险的复杂性及风控难度。二是风险的跨界传染性增加。金融科技使得银行等市场主体可以跨越时空限制在不同领域、不同市场、不同国别开展多元化、国际化的金融业务,跨界混业更加明显,也使得风险的跨界传染性提升、风险的交叉感染“迸发症”传播范围更广,杀伤力更大。比如,比特币作为全球对数字货币的探索,其交易可在7*24小时全球进行,没有涨停跌停机制,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瞬间可暴涨惊喜和暴跌惊吓,并且逐渐向金融领域传递风险。虽然有的国家对区块链制成的比特币有较有效的管理,但事实辨明,其跨国界的暴涨暴跌的风险传播单靠一国防控风险并不管用。三是风险管控的难度增大。面对金融科技呈现出的业态多样、主体多元、高度关联、动态平衡的特征,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应用、试错风险与监管容忍的难度加大。目前暂没有制定专门的法规制度来规范金融科技,监管政策对于银行应用金融科技及其监管的理念尚未完全清晰有效,在信息披露和消费者及投资保护方面,也尚无明确有效的制度化安排,特别是还缺少专业度高的既懂银行业务又懂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等。如何把握好在运用金融科技保证银行体系安全性、稳健性的同时,不挫伤金融科技创新的前瞻性、积极性,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进一步强化更紧密的国际合作
随着金融科技与银行业及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必须更加重视金融业务风险与技术风险叠加后产生的放大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管控好各种风险,平衡好创新发展与风险管控间的关系,通过构建多层次、全方位风险监管治理体系,加强更紧密的国际合作,确保银行业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趋利避害、风险可控,促进银行业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改革开放发挥更大作用。为此,我提几点建议:
一是借助国际组织平台,加强金融科技研究探索。近年来,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如同一辆高速列车呼啸而来,迅速吸引了全球金融业及监管者的目光。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均成立了专门工作组,从不同角度研究金融科技的发展演进、风险变化、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和监管应对等问题,探索如何相应完善监管规则,改进监管方式。及时跟踪行业发展前沿进行学习,结合各国实际进行探索,试点先行,适时评估,常态化地对国际国内有关技术创新与产业金融方面的理论进行研究,结合金融科技实践进行创造性的理论建构,明晰金融科技的发展规律,形成对金融科技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从而全面理解金融科技给银行及监管带来的好作用及坏影响,更好地把握金融科技在银行业及实体经济的融合应用。
二是借鉴先进国际经验,强化监管体系创新。部分国家的监管机构已根据金融科技的特点,适度调整完善监管方式,积极采取措施,如推出创新中心(Innovation Hub)、创新加速器((Innovation Accelerator)和监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等,加强与创新金融机构互动,推动金融服务领域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监管科技、风控科技、安全科技等,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有效应对金融科技风险监管难度增大的挑战。
从各国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模式来看,各国各具特色。美国的功能性监管与其国内金融市场规模大、金融与科技创新动力强的市场环境相适应;英国的监管沙盒服务于其追求建立金融科技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新加坡的监管沙盒有利于克服国内金融市场较小、创新动力弱对金融科技发展的制约。另外,我也特别关注到日本在支持金融科技发展方面,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放宽了金融机构持股科技公司股份的限制,允许银行持有5%以上的科技公司的股份,日本的银行从此可以与FinTech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以开发包括机器人投资咨询和区块链在内的服务和技术。这一政策突破了金融科技发展的资金支持瓶颈,有力地推动了日本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有效地促进了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
同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重塑有效的监管体系。针对金融科技可能造成风险复杂性增加、传染性加大的问题,继续完善监管框架,明确监管范围,使其能够满足在金融科技广泛应用情况下,针对可能出现的重点风险问题及重大挑战,做出有效应对的监管安排和应急预案,包括宏观审慎评估与微观风险监管的结合,机构监管、功能监管与行为监管的结合,规则为主监管与风险为本监管结合,强化金融科技研发人才与监管专才培养结合等等。
三是保持开放共赢心态,深化更紧密的国际合作。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基本原则。在金融科技应用上更需如此,金融科技给金融业带来好处的同时,也造成了风险跨国界传染放大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深化更紧密的国际合作去分析态势,研判趋势,探究原因,寻求良策,共同应对;这就更需要进行信息共享、联合研发、风险监测、人才培养、危机防控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在这些方面上包括亚金协在内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包括中银协在内的行业协会也可以大有作为,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合作共赢的良好效果。这次亚金协东京峰会的成功举办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证。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