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共创普惠金融新局面——潘光伟专职副天美九一厂制作在2018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的致辞
2018年10月18日
尊敬的李天美九一厂制作,各位领导、嘉宾、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北京,共同探讨普惠金融“攻坚最后一公里”这个话题。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办方,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对各位领导、专家、媒体朋友们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大家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普惠金融政策体系更趋完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公司、“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缓解小微公司融资难融资贵的各项政策举措,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小微公司贷款。央行和监管部门积极推动引领,易纲行长在“2018陆家嘴论坛”上提出,要按照“几家抬”思路,发挥各方合力,改善小微公司金融服务。中国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带队,就加大民营公司和小微公司融资服务力度深入调研。之后,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对于进一步深化小微公司金融服务的意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公司、“三农”、民营公司等领域金融支持力度,切实降低公司成本。9月,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正式成立。可以说,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更为有利,各项制度也更趋完善。
二、注重实效,普惠金融发展稳步推进
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的理念,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薄弱领域金融可得性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主要有六方面成效。
(一)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明确市场定位,推进战略转型。大型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头雁”效应,深入推进普惠金融事业部建设,建立综合服务、统计核算、风险管理、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等“五专”经营机制,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如中国工商银行提出“未来三年普惠贷款年增幅30%以上,三年翻一番”的战略目标;中国建设银行表示,将举全行之力,全面推进普惠金融战略实施。目前,国有大型银行已在总行层面和全部185家一级分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股份制银行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加快探索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设有5000余家扎根基层、服务小微的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民生、兴业、浙商等6家银行已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招商、中信等2家银行设立了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小微公司的发展方向,继续下沉经营管理和服务重心,重点向县域、乡镇及金融服务薄弱地区和群体延伸服务触角,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
(二)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截至2018年6月末,全国小微公司贷款余额32.3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55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3.06 %;贷款余额户数1699.05万户,较上年同期增加281.82万户。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的小微公司贷款余额8.4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03%,较各项贷款同比增速高3.92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为1481.99万户,较去年同期增加317.88万户。全国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农林牧渔业和支农贷款余额14.46万亿元,同比增长6.82%;农村地区贷款26.07万亿元,同比增长6.9%;农户贷款余额8.81万亿元,同比增长14.6%。
(三)聚焦薄弱领域,金融精准扶贫稳步推进。截至2018年6月末,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597.12亿元,支持建档立卡户638.73万户,分别较年初增加100.16亿元和31.29万户,户均贷款4.07万元,占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的27.59%。
(四)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便利性显著提高。截至2017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总数22.87万个,其中社区网点7890个,小微网点2550个,ATM机96.06万台,POS机3118.86万台,金融机构网点、机具或流动服务覆盖832个国定贫困县的16.11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95.65%。全国基础金融服务已覆盖53.13万个行政村,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为96.44%。
(五)创新金融产物和服务模式,金融服务质效明显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满足传统公司金融服务的基础上,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创新服务渠道,提升服务质效。如建设银行通过先期白名单主动授信,探索全流程线上融资模式“小微快贷”,2017年新增客户超过14万,当年放款1466亿元,不良率0.16%。浙江网商银行主要依靠互联网运营的模式,实现三分钟申贷、一秒钟放款、零人工介入的“310”贷款模式。微众银行的“微粒贷”通过大数据信用评级为客户提供贷款,实现授信审批仅需2.4秒,资金到账只用40秒,为客户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体验感。
(六)降低普惠金融融资成本,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确定普惠小微贷款价格,降低公司融资成本,近期大型银行响应监管部门号召,带头降低中小公司贷款利率,如邮储银行为中小公司融资成本较年初下降53个BP(上半年6.09%,9月份5.56%)。同时缩短融资链条,落实续贷政策,支持小微公司融资周转“无缝衔接”。持续减费让利,清理不必要的“通道”和“过桥”等中间业务环节,禁止收取小微公司贷款承诺费、资金管理费,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从源头上降低小微公司融资费用负担。2017年,大中型商业银行共对普惠金融客户取消收费项目335个,对387个项目实行收费减免,全年减费让利总金额约367亿元。
三、多方合力,共创普惠金融发展新局面
在充分肯定我国普惠金融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不少,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一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待进一步疏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需要调整,尤其是上半年在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裕、法定存贷款利率并未调整的情况下,有些地区和行业实体融资利率略有上行,民营和中小公司仍感到资金面紧张,融资渠道不畅。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要在风险可控或者承担适度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民营和小微公司的支持力度。二是传统模式下为小微公司、三农、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商业可持续性面临挑战,普惠金融服务内生动力不足;三是补齐普惠金融领域制度短板面临挑战,缺乏系统性、制度性安排,有些政策落实不到位、精准度不足;四是新型金融业态存在规范不足、业务异化、信息安全等问题,普惠金融领域创新面临金融乱象,背离了普惠金融初衷。针对以上困难和问题,建议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本次会议主题,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一步思考和探讨银行业攻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一)如何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解决小微和民营公司 “融资难”的问题?
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不能靠银行业机构单打独斗,按照“几家抬”的思路,一是如何加强财政、工商、税务、监管等部门之间联动,做好政策传导,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普惠金融生态环境?二是鉴于小微公司公司治理和财务报表不规范,生命周期平均只有3年左右,缺乏有效担保抵押手段等情况,如何规范财务管理,完善信用信息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解决小微和民营公司与商业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鸿沟?三是如何打造适应小微和民营公司融资需求的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上下游公司进行批量授信、批量开发,提高信贷服务质效?四是如何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风险投资,发挥VC、PE等前期介入资金作用,加快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这些问题请大家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二)如何拓宽融资渠道,缓解小微和民营公司“融资贵”问题,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
融资贵主要是因为小微业务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主要是市场问题,应该综合考虑使用市场化手段和政策化措施,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目前,大中型银行所发放的小微公司贷款利率基本上浮不超过基准利率的30%,而且还在进一步减费让利。但小微公司从商业银行之外的市场机构获得贷款较贵,江浙一带民间融资利率普遍在一分以上,短期过桥融资利率甚至会超过三分。在这种情况下,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思考如何在落实监管机构“两增两控”相关要求、坚持“量”“价”统筹的同时,通过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贷款利率,进一步减费让利,控制贷款质量和综合成本,保障普惠金融服务的商业可持续性?二是思考怎样更好地落实“无还本续贷”等政策要求,缓解小微公司续贷时的资金周转难题,降低公司通过市场机构获取短期周转资金的高额成本?三是思考如何鼓励科创公司和初创期小微公司,综合运用金融租赁、保理、票据市场、股权融资等金融工具,提升直接融资比重?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如何进一步创新金融产物与业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
针对小微公司“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是如何根据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提供各类综合性金融服务,真正把融资与融智相结合,变输血为造血?二是如何针对小微公司资产特点和融资需求,因地制宜,研发中长期融资产物?三是如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丰富抵质押品类型,缩短信贷流程,提升服务水平,这些也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四)如何合理运用激励考核机制激发普惠金融服务的内生动力?
普惠金融业务分散、额度小、成本利润率较低,一是如何按照监管要求,细化尽职免责办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考核指标及绩效考核方案,进一步激发做好普惠金融服务的内生动力?二是如何合理制定独立的普惠金融信贷计划,切实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小微、“三农”的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这些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机制和措施。
(五)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支持小微公司发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防控金融风险?
在科技先行的时代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是如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客户的精准画像和数据挖掘分析,从而提供精准服务?二是如何提升大数据风控在客户营销、反欺诈、风险预警、供应链金融、小微信贷和数据安全等领域的应用,进而提高授信审批效率和客户服务体验效果?这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深思的问题。
(六)如何建立健全更有效的风险补偿和融资担保机制?
建立健全中小公司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体系是缓解小微公司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一环。一是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探索财政贴息、银税互动等模式?二是如何共建融资担保体系,形成“政府+银行+保险”小额信贷风险共担模式,加大对小微公司和“三农”的风险担保?三是如何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市场发展,维持行业良好秩序?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探究。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做好普惠金融服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投身于普惠金融的创新与发展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出了普惠金融发展新路径。但是,普惠金融要真正做到“普”和“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攻坚最后一公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政策制定者、监管者、实践者、学术研究者集思广益、共同努力。中国银行业协会愿与社会各界携起手来,以更有力的举措、更有效的行动,久久为功、持续不懈,切实从需求方出发把金融服务送达“最后一公里”,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