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助力乡村振兴 展现新时代农信系统新担当和新作为--潘光伟专职副天美九一厂制作在“牢记初心使命 践行普惠金融”—农信系统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邓省长,钟园理事长及各位理(董)事长,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界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巍巍大别山,潺潺江淮水。岁末将至,十分高兴与诸位相聚合肥,共同研讨新形势下农信系统助力乡村振兴话题。作为此次研讨会的主办方之一,首先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对安徽省联社成立15周年以来,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服务“叁农”,在服务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和美好安徽建设方面取得的显着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安徽省政府对此次会议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非常及时,共同探讨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农信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和经验做法。 “牢记初心使命”是农信机构的根和魂,“践行普惠金融”既是农信机构的社会责任,也是发展路径。“服务乡村振兴”是农信机构的工作主线和目标任务。下面我结合此次会议主题浅谈叁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宏观政策铺路护航,营造了良好的实施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外部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今年12月份,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要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确保实现脱贫攻坚任务,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普惠金融重点要放在乡村。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推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国务院印发《对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指出力争用5-10年时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对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强调,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市场体系、组织体系、产物体系,促进农村金融资源回流。银保监会印发《对于做好2019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和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 指出要持续优化服务乡村振兴体制机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近期,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在江西调研时指出,要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努力支持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和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实施,进一步做实普惠金融。中央的要求、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既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又为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农信机构践行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明显
在党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指导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叁农”发展呈现的新特点、新趋势,逐步建立健全“叁农”服务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尤其是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主力军的农信机构,在支农支小、普惠金融和脱贫攻坚等方面主动作为,加大服务模式创新,取得了显着成效。
一是助力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实施取得积极成效。农信机构积极运用扶贫再贷款等政策支持,优先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3834.15亿元,余额2287.57亿元,累计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960.14万户,余额户数566.62万户。扶贫开发项目贷款余额4247.04亿元。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17365.89亿元,增速7.92%。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24万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05万人(次)脱贫发展。其中,截至2018年末,农信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余额1660亿元,较年初增长18.7%。
二是支农支小信贷投放稳步增长。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小微公司贷款余额35.63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公司贷款(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公司贷款)余额10.7万亿元,全国涉农贷款余额34.24万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9.86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6.1万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的17.8%。其中,农信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0万亿元,占全国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29%,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9601亿元,小微公司贷款余额9.2万亿元,总体实现了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成本下降的目标。
叁是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农信机构已超过2200家,总资产近35万亿元,占银行业13%左右的金融资产规模,共有营业网点7.7万个。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95.65%,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99.20%,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已达82.3万个。在没有条件设立固定营业网点的边远地区,通过采取流动服务车、“双基联动工作站”等多种形式,开展定时定点流动服务,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满意度显着提高。比如,安徽省农信灵活采用“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拎包银行”等形式增加了涉农信贷投放,提高了金融扶贫精准度和便利性,将农村金融服务到从“最后一公里”延伸到“最后一步路”。
四是金融产物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综合考虑涉农公司经营特点、资金运营周期等因素,农信机构不断丰富和完善金融产物,因地制宜地创新适合乡村融合发展所需的融资、结算、理财等各类产物。同时,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服务“叁农”。如,江西农信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扶贫重点对象,以扶持“一村一品”特色扶贫产业体系建设为抓手,全力支持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河南农信积极打造以数字普惠金融为核心,以金融服务、普惠授信、信用建设、风险防控为基本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模式,推动建立政府+农信社+公司+保险(担保)公司“四位一体”的金融服务体系。
这份沉甸甸的农信成绩单,凝聚了农信人的智慧和汗水,可喜可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乡村振兴受阻于诸多因素,具有其艰巨性和复杂性。一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所改善,但距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也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撑,尤其缺乏政治业务素质高,道德品行好,会管理,懂经营的“三农”带头人才;二是农村普惠金融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随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回归、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定位,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陆续成立,民营银行介入,互联网金融公司兴起,准入门槛和贷款利率逐步降低,受经营地域、基础设施和风险管理能力制约,农信单体法人机构资本实力较弱,产物的创新、科技应用等成本较高,单一的业务获利空间越来越小,在践行普惠金融和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经营压力不断加大,普惠金融服务供需不匹配的矛盾仍然存在。
叁、积极履职尽责,彰显农信系统新担当和新作为
叁农问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也是扩大内需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城镇投资和消费增长趋稳,而农村发展则大有可为,空间广阔。一是农村潜在消费空间巨大。201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城镇居民的46.4%,较2017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124元,增长10.7%,增速较城镇居民高3.9个百分点。二是“叁农”固定资产投资空间广阔。2018年,我国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3%,高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个百分点。可以说,决胜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我们农信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农信人义不容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普惠金融真正落地生根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我们做好“叁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为农信机构提供了“用武之地”,有望成为农信机构转型发展的新蓝海。下阶段,农信机构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做实普惠金融,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现农村金融与“叁农”共赢发展。
(一)不忘初心、坚守定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一马当先。要创新产物和服务模式,为支持乡村振兴提供更有质效的金融服务。一是探索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大力支持和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结合客户所在行业特点和资金需求差异,通过龙头公司+农户的方式,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依托核心公司提高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得性。二是探索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依法合规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农村资产抵质押融资模式,如,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厂房和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动产质押、农业保单融资等。叁是创新农村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模式,加强涉农信贷数据的积累和共享,通过客户信息整合和筛选,在有效做好风险防范的前提下,逐步提升发放信用贷款的比重。
(二)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绿色发展信心,因地制宜,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物,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研究制定绿色信贷业务管理办法,加大力度支持产业转型、农业提质增效,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清废攻坚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助力农村环境建设,为支持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叁)继续践行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努力提高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灵活运用小额信用贷款和扶贫贴息贷款,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妇女创业、下岗人员再就业融资提供资金支持;按照中银协发布的《银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为残障人士和特殊人群提供零距离的金融服务,在确保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的同时,下沉服务重心,提升和增加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
(四)积极推动金融科技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广。借助金融科技赋能,优化服务流程和方式,提升服务效率,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高涉农信贷风险的识别、监控、预警和处置水平。注重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农信人不仅要做现代金融产物的推广者,还要做金融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信用体系的建设者,加强消费者保护工作,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牢记社会使命,强化责任担当,彰显新时代农信高境界和新形象。抓好农信文化建设,树立农金品牌新形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不忘初心”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记得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九十年前农信诞生开始,农信的根就深深地与“叁农”融为一体了。“露水、汗水、泥水”是农信人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真实体现,“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更是农信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生动写照。注重提炼总结带有农信自身特色的公司文化理念体系,构建红色农金、文化农金、廉洁农金,树立农信人的正确价值观。秉承“责任银行、和谐发展”的理念,用金融这把温柔的手术刀,聚焦解决“叁农”发展的痛点和难点,用发展成果回馈社会和人民,不断探索银行业务与公益事业融合创新发展,努力打造乡里乡亲信赖的银行和百姓身边有温度、有情怀的银行!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积极践行普惠金融,全面助推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信系统更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最后,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