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协会要闻 > 领导讲话

唐双宁副主席在第二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上的演讲提纲

编辑: 发布时间:2006-03-21 作者: 来源: 浏览:5904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对于银行监管和改革问题

(第二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演讲提纲)

    一、中国银行业的变化与提高银行业监管工作有效性的十项任务

    2005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防范风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经营管理水平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良贷款率从2003年的17.2%下降到8.9%,首次降到1位数;商业银行中资本达标的数量由2003年8家上升到53家,达标银行的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由2003年初的0.6%上升到75%。主要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抵补率达到32.6%,较2004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金抵补率超过90%的银行达9家,其中提足准备金的银行有7家,分别比2003年增加3家和4家;主要商业银行所有者权益为1.1万亿元,较2004年增长24.5%,首次超过贷款、资产和存款增长率。

    为进一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银监会在2005年制定了《提高中国银行业监管有效性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十项任务,并围绕这十项任务开展工作:

    (一)逐步建立起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与合作有序的监管协调机制。包括强化垂直管理,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整合监管业务流程,推进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的专业化分工和有效协作,建立和实施严格的监管评价、考核、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属地监管和监管备忘录制度等等。

    (二)初步形成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的审慎监管法律体系。包括全面清理银监会成立前发布的300多件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予以整合。发布了《银监会法律工作规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监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行开展小公司贷款业务指导意见》、《货币经纪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外资银行法人机构公司治理结构指引》、《外资银行衍生产物交易业务监管指引》、《信托公司内部控制操作指引》、《汽车金融公司风险管理指引》以及《信托投资公司风险管理监管评价手册》等一系列促进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审慎监管规定。

    (三)构建规范、公正、透明、高效的市场准入管理体系。包括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明确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优化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功能定位和整体布局;完善科学、审慎、透明、可操作的市场准入标准和程序,维护银行业公平竞争,促进金融创新;督促大型银行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指导外资法人机构优化股东结构,分两批实施了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并逐步建立了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监管体系,规范了邮政储蓄机构的准入管理;依照《行政许可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要求,公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修改、完善了现有市场准入标准和程序,对同质同类银行业金融机构采用相同的准入标准,突出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策略、公司治理、资本状况、股东资格和管理能力的审查,明确了审批、核准的界限、范围以及时限要求;制定了商业银行开展衍生产物交易和进行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市场准入管理程序,发布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修改了《申请设立财务公司规程指引》,起草了《金融机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

    (四)逐步完善系统、科学的非现场监测体系。包括加快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研究制定非现场监管工作流程和确立主监管员工作制,采用贷款五级分类偏离度、贷款迁徙和同质同类银行比较方法以及大额风险、零售违约、案件发生情况等多项监管统计、监测制度,重点推进不良贷款监测体系和客户风险信息统计共享制度的建立;督促各类银行业机构依法及时披露年报和日常经营信息,在城市商业银行和信托业首次推行信息披露制度;并正研究新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体系和非现场监管指引,建立统一的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框架和流程。

    (五)初步建立持续、有效的现场检查体系。包括改进现场检查的组织方式、工作规程和信息系统,根据非现场监测分析和监管评级结果,区分不同机构和地区特点,逐步向持续性、专业化、精细化转变,并编写《现场检查规程》、《现场检查手册》,以及开始着手编写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现场检查手册。此外还成立了跨部门工作小组,研究制定统一的银行业机构现场检查手册。

    (六)不断完善持续有效的风险评价、预警体系。包括规范各类银行业机构的考核评价和风险评级办法,完善对商业银行的骆驼评级体系,制定并实施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及时监测、发现银行业机构的经营风险。

    (七)积极探索及时有效的纠正与处置体系建设。包括建立银行业从业资格黑名单制度、银行业金融机构整改情况的跟踪监督制度及分类监管制度;研究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撤销等市场退出制度;成立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处置小组,统筹负责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处置工作;制定《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并与人民银行积极研究制定问题银行的处置工作机制。


    (八)跨境银行业监管合作机制建设取得进展。一是扩大了跨境监管合作范围,丰富了合作内容。先后与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金融监管当局签订了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并起草了跨境机构监管合作指导意见。二是加强了对中资银行境外机构的现场检查,建立了对中资银行境外机构及东道国(或地区)监管机构的访问制度;制定并实施了与境外监管当局的信息交流机制;定期向境外监管当局通报外资银行市场准入信息;加强了对东道国(或地区)监管当局监管能力的评估。三是积极配合境外银行监管当局对在华外资银行的监管工作,先后支持配合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监管当局来我国境内开展对相关外资银行的现场检查。


    (九)进一步完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包括加强与境内外有关机构的合作,开展多层次培训,与美联储、香港金管局等境外机构合作举办了市场风险、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等培训;选派监管人员分别到美国货币监理署、英国汇丰银行、美国杜克大学等机构实习或学习;加强了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推荐工作,实行职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出台了非领导职务设置办法,并建立了专业考试委员会,已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两批专业干部。


    (十)促进社会金融环境进一步好转。包括建立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和有效的市场约束,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如开展信用卡业务、集团客户风险控制及征信系统建设等调研;积极跟踪、配合发展改革委规范和发展担保行业的工作等等。


    经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努力和银监会的监管,我国银行业机构整体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资产质量、资本状况、盈利能力不断改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监管本身不是目的,银监会将一如既往地注重加强风险监管与改进监管服务、维护银行业体系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努力实现监管、发展、创新与稳定的和谐统一,支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


    二、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几点认识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答记者问时回答了有关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我认为这个回答是客观的、慎重的、留有余地的,可以概括为六句话:取得一定成绩(估价)(体现留有余地),需要总结经验(方法),坚持绝对控股(原则),重在公司治理,注意防止损失,继续向前推进(说明方向正确)。

   (一)谈几点总体认识

   1.国有银行改革是几届政府甚至是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的方针(此次已是第三轮改革)。

   2.此次改革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下进行的(组织领导),依法按市场原则操作的(操作方式),经过长期酝酿准备的(过程):(3年铺垫,98-00,补充资本金2700亿,剥离1.4万亿;3年论证,01-03;3年实施),也是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的。

   3.有各种看法是正常的(才不敢懈怠)。

   此次议论为第二波,可以概括为“四论”即安全论、贱卖论、无用论、排斥论(第一波是2004年,主要围绕再次剥离、汇金公司地位、外汇注资合法性等)。

    (二)对“四论”的看法

   1.安全论:(1)宏观上高额不良贷款是最大的不安全;(2)绝对控股为安全提供了保障;(3)微观上国家机密有保障措施,商业机密也采取了措施(如分工上、制度上),当然也要总结完善。

   2.贱卖论: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不能简单地讲贱卖、贵卖;是反复谈判力争的结果;从技术分析上看(P/B值等)也是合理的。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3.无用论:

   (1)中国人智商一点不差,许多方面更聪明(比如善于处理矛盾);

   (2)在银行技术问题上:衍生产物、代客理财、公司治理等,缺少经验;

   (3)在技术上向境外学习是有用的

    4.排斥论(即排斥了民营资本):

   (1)要区分资本准入和机构准入,不能笼而统之。

   (2)资本准入上对民营资本从未限制,可参股、可控股,目前已有一大批民营资本参股甚至控股的商业银行,但坚持二条:第一,不能从事关联交易,套取贷款;第二,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经营管理者要懂银行。

   (3)机构准入上取慎重态度,不是针对民间资本,而是由于银行机构数量基本饱和(当然结构上还需要调整);目前风险仍然较大;整体缺少专门的懂业务会管理的人才。所以对银行机构的市场准入要慎重。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