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华庆书记,各位银行界、新闻界的朋友:
春华秋实,又逢收获。非常高兴和大家再次相约在一年一度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的发布仪式,一起分享一年以来中国银行家的甘苦冷暖。
今年是银行家调查报告的第三年。在2009和2010年的报告中,我们分别关注了“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应对之道”和“危机后中国银行业转型之路”。从当前看,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本监管要求趋于严厉的多重约束之下,中国银行业的转型之路才刚刚起步,需要监管者、银行家们不断的讨论、实践和努力。《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希望在此进程中充当一位记录者和沟通的平台。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一系列不审慎的过度的金融创新行为不仅未能发挥有效的风险对冲作用,反而增大了市场波动性,引发了中国的监管者和银行家们对于金融创新的诸多反思。在本次调查报告中,我们将目光投向了银行家们在中国践行金融创新的思考和探索。显然,他们并没有对金融创新因噎废食,而是以初学者的姿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包括公司治理、激励约束机制、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公司文化等方面的提升。
一、银行家们对业务和创新的环境进行了客观的评估。
银行家对业务和创新的外部环境因素给予了高度关注。调查显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公司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居民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是当前银行家们最为关注的外部环境因素。
在调查中,六成以上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信贷规模发展受限”和“经济增长和通胀形势的不确定性”是当前经营管理中感受到压力最大的因素。2011年以来,中小公司面临原材料、劳动力、资金等成本的上升所造成的生产经营困难,一线的银行家对此感受深刻。53.3%的银行家认为公司经营状况“一般”,另有7.4%银行家认为经营“恶化”或难以判断。
近98%的银行家认为所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在近三年有了改善,突出表现在法制环境、社会信用环境和监管环境的改善。银行家认为金融生态环境仍需改善的方面依次为:社会信用环境(占比为72.2%),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占比为48.2%),法制环境(占比为38.3%),经济基础(占比为32.5%)、监管环境(占比为30.2%)和中介机构发展状况(占比为30.2%)。
银行家对利率市场化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逾八成的银行家认为利率市场化能够“促使银行加快转型,优化业务结构”。对于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时间窗口,仅有16.9%的银行家认为是今年或明后年,55.0%的银行家认为是未来3~5 年,与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在“十二五”期间“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思路一致。
二、发展新型业务、降低资本消耗是银行战略转型重点
随着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在中国落地实施,银行家普遍表示会通过发展新型业务、调整业务结构以降低资本消耗。创新业务品种、调整服务模式、优化资本配置是银行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选择“调整客户结构,发展资本占用较低的小公司业务”和“关注资本消耗,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作为2011年战略调整重点的银行家占比分别为56.6%和52.0%,他们也建议对资产证券化进行试点。59.8%的银行家认为“考虑到资产证券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可选银行做试点谨慎推行”。
在中间业务创新方面,作为低资本占用的创新型业务代表之一的跨境人民币业务虽然面临挑战,但是整体发展迅速,银行家们对此项业务表示了重视。银行家希望能解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一些制约因素,包括“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完善”(71.5%)、“人民币投资回流渠道有限”(47.2%)以及“兑换限制”(38.4%)等。
发展财务顾问、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等中间业务也成为中国银行家着力降低业务资本消耗、改善客户服务水平的主要举措。在业务重点发展领域的排序中,财务顾问业务重要性排序由2010年的第4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2位。
在资产业务创新方面,资本占用较低的小公司业务已经连续三年在银行家业务关注排名中位列第一,银行家同时也提出希望能得到更多支持,例如银行发放小公司贷款的存款派生能力较弱,在严格执行贷存比等指标的背景下,对流动性较为紧张的中小银行来说支持小公司的难度增大。
信贷投向也在发生着迅速高效的变化。在对于银行业外部环境因素的调查中,银行家最为关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占比为82.3%)。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在银行信贷投放中重视度居首。在2011年贷款投向重点支持的行业方面,46%的银行家选择了机械制造业,接下来为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物流业、商贸业、信息科技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医药业、旅游业等。
负债管理成为中国银行业经营中首要难题。超过八成的中国银行家认为2011年银行经营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为“吸收存款压力加大”。在负债业务创新方面,银行业纷纷采取了大力发展理财业务、实施公私联动拓展储蓄业务,提供增值服务以及加大营销力度等措施。调查显示,88.5%的银行家表示会通过“创新存款及理财产物”来提高其存款业务竞争力。
三、内源性机制改革创新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石
面对新一轮紧缩周期,中国银行业在加快业务创新、服务创新的同时,主动进行内源性机制和要素的改革创新,在持续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实施信息化建设、推进流程再造以及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着广泛探索,并努力从中挖掘新的价值。
在内控建设方面,伴随着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进程,特别是有关国际监管指引在中国的落地实施,内部控制建设始终得到持续推进,但受到中国银行家的如此重视还尚属首次。不少中国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国际先进的内部控制“三道防线”体系,并构建了创新型的、与业务发展更加匹配的风险管理架构,同时更加强调在实际业务管理中执行内部控制措施。
以流程再造为代表的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内部管理改革创新的方向。68.5%的中国银行家认为,流程再造后银行内部运营效率得到提升,60.9%认为提高了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56.7%认为更好地满足了客户多元化需求。在流程再造的过程中,以客户为中心始终是银行家的核心理念。为此,加强中后台集中化处理建设、加快各层级的组织架构再造成为了主要的推进方向。中国银行家同时表达了所面临的困难,包括职责的划分、管理的整合、队伍的培养等。有效考核机制的缺失则成为首要障碍,持该观点的银行家占比接近三成。
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适当的IT治理架构也是中国银行家主动创新内部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调查显示,增加IT建设投入获得更多认同,相应的银行家占比由2010年的49.7%上升至71.1%。其中中小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进展更为迅速。紧密围绕业务发展规划、建立科学的信息系统架构、健全IT治理架构等则成为他们的普遍做法。
在人力创新方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夯实银行发展的人才基础成为中国银行业整合内部资源的重要考量。调查显示,84.9%的中国银行家认为所在银行未来三年员工数量将继续增长。银行家们日益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梯队建设、考核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的改革创新。
四、注重业务发展、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匹配
一般来讲,经济增速放缓时期往往正是各种风险的集中暴露期,而制度、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内部控制疏漏则是产生风险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在风险管理能力整体提升的情况下,操作风险的关注度首次位列第一,显示中国银行家对于当前可能由于操作风险而导致案件爆发的警觉。
银行家们对部分地区由于小公司流动性不足以及民间融资利率过高可能导致的区域性金融风险也受到银行家的关注。调查显示,认为区域性金融风险正在集聚的银行家比例已经高达五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调控等也成为这一担忧的重要因素。
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七成银行家认为其最主要的风险是由于地方政府财力和债务规模不匹配造成资不抵债的代偿性风险。基于对平台贷款风险的警惕,46.0%的银行家表示所在银行在2011年将严格控制平台贷款的规模。同时,中国银行家也提出了在平台贷款清理规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半数以上的银行家认为地方政府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对政策的不完全理解使得清理规范工作受到一定阻力。
五、客观进行监管评价
2011年以来,中国监管部门紧随国际步伐,根据宏观调控需要和金融稳定性原则推出了一系列监管政策。作为巴塞尔Ⅱ、巴塞尔Ⅲ在中国银行业落地的具体措施,中国银监会从资本充足、贷款损失准备、流动性和杠杆率等四个方面明确提出了中国银行业稳健经营的标准,并构建了一整套维护银行体系长期稳健运行的审慎监管制度安排。
中国银行家对此普遍给予认可,特别是对于四大监管工具与中国实际情况的结合性和适用性,以及适用机构的范围给予了较高评价。同时,对四大监管工具可能带来的各种正面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客观评价。虽然2010年以来的紧缩政策以及相关的监管措施增大了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经营压力,但是银行家还是对监管政策和指标的设定表示了普遍认同,其中“严控‘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授信”、“清理规范银信不正当合作等业务”和“实行房地产开发商贷款‘名单制’管理”等的评价排名靠前。
中国银行家认为应该积极借鉴国际监管的最新理念,推动监管持续改进。对于金融体系层面的国际监管改革,86.1%的银行家认为建立与经济周期挂钩的监管制度安排对中国最具借鉴意义。同时,银行家也建议中国监管当局应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并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金融监管框架。
另外,我们还对银行家这一群体的行为进行了调查。接受调查的银行家中,65.8%的人把业余时间用于学习充电,56.5%的人加班工作,显示出在较高的股东回报要求、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转型期复杂的经营环境下,中国银行家时刻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最后,我们愿意通过报告的定期发布,向大家展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政策变动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转型和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前景,以及对市场发展和监管体系等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海内外金融界、金融机构与监管者、金融机构与公众之间的相互沟通了解,展现中国银行家的智慧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