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光大理财董事长张旭阳:从银行理财净值波动谈银行理财投研系统化投资架构与发展定位

编辑: 发布时间:2022-04-14 作者: 来源:光大理财供稿 浏览:12648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导语:净值化让银行理财真正开始思考自身定位,锤炼投资管理能力。首先要明确产物定位,包括风险收益特征和风险预算,选择与产物个性相适应的风险资产中枢和投资策略,并根据投资关键假设变化进行调整。其次,要明确理财公司的能力建设方向,配置更多元的投资策略,依托“产研投系统化投资”平台,从投资范式、程式以及因子、数据、策略等方面,多维度提升理财公司投研能力。

1月份以来,国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不仅股票市场动荡,债券市场也多有反复,银行理财产物全面净值化后面临考验。市场波动虽然给银行理财产物造成压力,但也说明银行理财已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和指引,真正在向资管本源回归。此外,去年底以来,银行理财的相关监管框架政策不断落地,比如财政部滨9会计准则、银行理财产物估值指引等政策的实施,都推动了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通过净值波动反映产物的风险特征,真正实现风险收益过手,进而推动银行理财向受托资产管理过渡。

净值波动有利于银行理财市场的健康发展。一是让投资者更加理解理财的风险特性,避免银行理财规模的过度增长。原有的银行理财带有一定的预期收益特性,这导致投资者对银行理财风险的认知程度相对较弱,使得追求安全收益的资金不断涌入银行理财,带来投资端的压力。因为银行希望实现向投资者标定的业绩基准,但如果资金不断涌入,在市场波动、信用风险增大的情况下很难寻找合意的投资品种,或者要承担更大的投资风险,很可能最终导致收益情况不达预期。

二是净值化让银行理财真正开始思考自身定位,锤炼自身投资管理能力,寻找适合银行理财产物定位和风险预算的投资策略。银行理财不同于公募基金或其他资管机构,需要立足自身定位,做好路径选择。公募基金有过去20年的积累,在主题型产物、股票类产物、指数化基金、贰罢贵等方面有深厚的投研经验,这是公募基金的优势,使其可以为上层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提供很好的工具。不同于公募基金的工具化产物体系,银行理财因其发展渊源,更多强调向投资者交付整体解决方案,直接满足终端投资者对可持续、稳定投资回报的诉求。为此,光大理财提出了“产研投系统化投资架构”的概念。

银行理财首先要从产物定型、产物定位方面选择投资策略。无论是现金管理产物、固收、固收+,还是全天候产物,首先要清楚地告诉投资者:产物希望达到的收益水平是多少?波动率、最大回撤和流动性要求如何?只有告知投资者产物的风险预算或风险特征变量,并通过长期的投资业绩交付,才能帮助投资者形成对产物特征的清醒认知,使得投资者愿意承受短期的净值波动,并从中获得长期投资收益。清晰的产物定位是投资者权益保护的起点。

产物定位之后是风险预算的明确。风险预算包括期限、波动与最大回撤等变量。理财公司有时很难向投资者解释波动、回撤等专业概念。这就需要一个可以衡量未来风险的、更加清晰直观的指标,告知消费者需要持有产物多长期限才能实现正回报、或实现预期业绩基准的上限或下限,帮助投资者把产物持有期和风险预算结合起来考量。例如光大理财某每月定期开放的固收产物。净值化以后,该产物虽然也会出现净值的上下浮动,但无论投资者何时买入,都可以在持有期满叁个月时实现正收益,这就是该产物的特征变量或风险预算。我们希望把这种理念传递给投资者,以帮助形成对该产物的认知。

有了风险预算,进而要确定产物的风险资产中枢。其中的关键假设,是要形成对不同资产历史波动率的清晰认知,并根据对经济、金融环境的判断来推演资产未来的走向与隐含波动率,进而得出这类风险资产在产物中的配置策略。投资策略方面,近几年兴起的“固收+”产物,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而仅是多资产、多策略的一种。整体看,银行理财产物的投资策略是风险预算确定后的收益最大化,不再是简单的相对收益还是绝对收益投资策略。

不同时间段、不同市场背景下,应该赋予产物不同的风险资产中枢。比如当前时点,就需要判断地缘政治带来的是短期影响还是长期结构性影响;这些影响是否会冲击中国资产的估值中枢;以及冲击对不同资产类别的影响分别是怎样的。进而估算不同资产的未来波动率,以此确定不同产物风险资产中枢的占比,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

对所谓“固收+”产物,作为多资产、多策略投资,“+”可以是权益资产、可转债、商品还是单纯的固收交易策略。过去银行理财主要是持有到期为主,现在也开始转向“持有+交易”的策略。但最终我们和投资者一样,希望“+”的是收益,而非波动。

因此,“固收+”产物首先强调的是纪律性和原则性。任何一类资产,如果不希望增加波动(包括向上和向下波动),就需要根据产物的风险预算得出风险资产中枢的合理水平。其次,要确定产物的止盈、止损点。并且不只是风险资产的止盈,还包括固收资产端的止损和止盈,从而得出整个产物的止损、止盈点,进而不断提升产物的保本线和收益线,并且可以引入颁笔笔滨动态保本策略等机制,做到稳扎稳打。

在“+”的方面,如果“+”的是权益类产物或风险资产,也首先需要从胜率上考虑增加的具体资产类别。权益投资有非常多的策略安排,比如根据市场风格的轮动在成长、价值、周期等板块中进行选择。但对“固收+”产物可能首先会考虑低估值品种,因为更符合纪律性原则。此外,消除产物内资产的共振,即控制相关性,也是控制产物波动率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与固收类别相关性较小或者负相关的资产类别,也是“固收+”策略构建过程中的重要考量。

“固收+”只是一种投资策略。对于大型资管机构、特别对银行理财来说,动辄上万亿的资金,需要更多元的投资策略和更精细化的资金布局。光大理财的“产研投系统化”平台,首先希望做好范式,即投资的模型假设。实际上,银行理财很少做信用风险下沉,这点与公募基金有相似之处。但在信用风险的均衡摆布过程中,银行理财在细分行业上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除了范式,银行理财也很强调投资程序。因为它管理的资产规模很大,横跨的资产种类众多,如何形成自身平台化的、系统化的投资架构十分关键。银行理财很难采用仅靠投资经理单兵作战的管理方式。强调平台化、系统化能力,投资程式特别重要,需要明确决策过程中哪些是投资平台的输入项、需要输入哪些因子和数据、什么是关键的讨论节点等等。银行理财公司的投资晨会、投委会、季度策略会,都各有定位,有特定的输入项并进而得到输出项。输入项可以是模拟组合表现、各类模型假设,投资部门市场观点等,通过对这些关键假设的判研,得出平台的指导性意见,从而避免投资策略分散、不一致的情况。《噪音》这本书就如何消除误差提供了思路。

风险资产中枢的确定,以及平台对风险资产中枢上下偏离的策略性判断,并通过不断的评估、比对来进行调整,就构成了产研投系统化“固收+”产物的策略安排。在这样的市场投资平台上,不仅“固收+”,很多全天候、多资产的产物,也可遵循同样的决策流程,思考相应的因子、数据和策略集,形成研判不同产物、不同风险周期的能力,这是本次银行理财净值波动带给我们的思考。

这次银行理财净值波动,还带来两点启发。一是理财产物的净值化转型,银行理财公司应该将每个产物作为鲜活的个体看待,而不应再延续过往的投资思路。在以往银行理财模式下,因为产物同质,机构更多是在收益既定的情况下做风险最小化的投资策略。而在新产物模式下,每个产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个性,有自己的风险预算,因此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投资策略。对每个产物,管理人都应该倾注热情和精力,而不是人云亦云,认为“固收+”标签可以解决所有的投资策略安排,更不是“80%债券+20%权益”的“固收+”产物就可以包打天下。投资经理要尽职履责,对每个产物有具体的照顾,才能更好地履行受托责任。

二是投资经理的个人能力要与机构或平台的系统化能力相融合,这就涉及到银行理财如何定位自身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的问题。包括如何布局产物谱系,这是每个资管机构都要回答的问题。有些公司想成为全天候的资管平台,有些则希望打造精品化资管机构;有些资管机构主要面向颁端,有些则以叠端服务为主。根据资管机构的发展策略,我将其大致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类是风险承担型资管机构(Risk Taker)。比如过去刚兑背景下的资管机构,以及出现流动性风险的货币市场基金。在当前市场情况下,如果资管机构通过监管套利、对业绩基准过度承诺而盲目扩张,也将给资管机构自身带来难以承担的风险。这类机构即使一时做大,也很难真正成就。这类机构是我们应该规避的。

第二类是价格接受型资管机构(Price Taker)。这类机构更多通过提升管理效率、利用效率改进驱动技术来创造收益。他们会追求每个BP的成本节约,从而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在做套息交易时,他们会通过提升交易能力、扩展交易对手来提高交易收益,也会通过实时估值技术,更好地控制流动性资产的比例,以成本节约来追求收益。我们也可以称他们为BP Seeker。

第叁类是工具提供型资管机构(Tools Provider)。这类机构通过提供被动投资、量化、指数和不同工具产物,来为其他资管机构的资产配置提供底层资产。他们会重点开发信号驱动的技术以及资产配置能力。

第四类是价值寻找型或价格发现型资管机构(Value Hunter/Price Discoverer)。这类机构通常会使用“持有-交易”的策略,更多进行主动管理,通过数字型范式的配置能力和相应的数据处理、驱动技术,发现被低估的资产类别,从而发现价值。

第五类是价值创造型资管机构(Value Creater)。他们不仅从市场波动,也从伴随公司成长周期中获得收益,从而为投资者创造风险收益配比更好的收益来源。他们会通过业务拓展、集团化运作,从公募、私募、投顾、另类等新工具开发等各领域帮助投资者实现投资价值的扩展。

实际上,很多资管机构不仅只有单一形式,而更多是兼而有之。全能资管机构需要多维布局,精品资管机构则可能更需要发挥比较优势。但每类资管机构都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未来长期的发展战略是什么?希望在哪方面做资源布局,进而形成优势,从而为投资者创造更好的长期价值回报?

虽然目前很多媒体都在报道银行理财的破净或净值下降。但实际上,本次净值回撤基本可控,也让投资者感受到了银行理财的投资特征和产物特性,对于投资者的理性投资、对银行理财的长远发展都比较有利。在这一过程中,资管机构需要从中复盘,提升投资能力,为2022年的行业发展打好基础。个人认为,2022年以及“十四五”期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跨越。因此年初虽有一些波折,但对全体银行理财的规模增长、结构改善、能力提升、价值贡献仍持乐观态度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