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加“数”前进,“数字普惠”模式倾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编辑: 发布时间:2024-12-06 作者: 来源:重庆农村商业银行 浏览:2289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叁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乡村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


在各类金融机构中,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重庆农商行”)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作用,全面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聚焦服务“叁农”主责主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成立了西南地区首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重庆渝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搭建形成“一会、一总部、一公司”的金融科技组织架构,持续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通过推动“数字”与“普惠”的“双向奔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截至2024年6月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超2400亿元、农户贷款余额超1400亿元,多项涉农业务指标领跑全市同业。


“数字+金融”让产业“旺起来”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提出,要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重庆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76%,形成了“巫山脆李”“奉节脐橙”“涪陵榨菜”等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但大而全的传统金融产物难以适配农业特征和农户需求。重庆农商行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禀赋,将服务产业振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叁个一”工作举措,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打造一个智能平台。自研自建乡村振兴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实现细分产物快速上线、细分客群自动化审批、细分产业标准化授信。通过问卷和流程配置,最快两周上线1个新客群产物,运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通过专家经验和异常检测算法,实现涉农相关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交叉校验,有效提升客户识别和风险防控能力,10分钟完成调查。通过业务和技术场景化融合,建立“主动授信+单笔提额”授信架构,1分钟出具额度。


第二,构建一个专业团队。围绕重庆柑橘、榨菜、畜牧等特色农业布局,打造85家乡镇级乡村振兴特色机构,例如,在榨菜之乡涪陵设立“榨菜银行”、在石柱设立“黄连银行”等,为当地农业产业提供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的金融服务。同时,运用大数据挖掘本行支持的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组建100余人的“兴农专家团”,实施跨区县农技支持,并创新开展“渝快乡村行·院士大讲堂”公益活动,助力院士专家进乡村、看产业,为区县特色产业与院士专家团队搭建起沟通桥梁。


第叁,创设一系列特色产物。发挥智能平台和专业团队优势,以“线上+线下”服务路径精耕乡村产业。线下,专业团队深入调研特色农业产业,掌握产业运行模式、奖补政策及保险政策,提炼出产业特点、调查重点、风控要点等。线上,依托乡村振兴数字金融服务平台,精要调查模板,精简资料清单,精细信息采集,形成精准授信模型,使信贷产物更能符合乡村产业地域性、周期性等融资特点。目前,已推出“江津花椒贷”“奉节脐橙贷”“巫山脆李贷”等20余款标准化特色信贷产物。


重庆农商行运用金融科技、服务团队优势,通过“做好平台、做精服务、做透产业”的工作路径,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服务方式,实现了地方特色产业的精准支持、精心培育、精细服务,通过下沉金融服务重心,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实现了“输血”与“造血”并举,“特色”与“标准”共进。


“融资+融智”让乡村“美起来”


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重庆巫山县下庄村,四周绝壁合围,也被称为“天坑村”。20世纪末,在时任下庄村村支书的带领下,村党支部动员全体村民筹资,募集4000多元,加上向重庆农信社借的2万元贷款,用双手在悬崖绝壁上“抠”出一条8公里长、2米宽的“天路”,凿通了全村的脱贫致富路。


如今,昔日的贫困村旧貌换新颜,乡村小道平整宽阔、农家小院干净整洁、农文旅融合有声有色。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直有重庆农商行的金融身影,尤其是近年来升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第一,推行整村授信新模式。推出“党建+金融”网格化服务,选派“金融网格员”,携带移动展业设备和定制移动安全手机,“走村入户”开展便民服务,并高效推进“整村授信”。通过“线下信息采集+线上背靠背评议+大数据风控模型”的服务路径,实现对农户主动批量授信,农户“足不出户”即可获得贷款。现已完成下庄村等共301个村的“整村授信”,覆盖率达100%。


第二,探索数智应用新路径。助力数字乡村建设,承建“渝农经管”数智系统,围绕“管好、盘活、赋能、增收”目标,为农村基层组织提供“叁资”管理、银农直联等全方位服务,支持村社家底一库集成、村级财务一贯到底、资产管理一事一案、阳光公开一清二楚、乡风文明一表评分,助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已推进巫山在内的30余个涉农区县落地实施,促进实现强村富民目标。


第叁,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大力支持巫山县风力发电、生态治理、文化旅游、棚户区改造等项目,选择100个村(社)将村民持有金融产物、参与金融学习、个人征信记录等纳入乡风文明积分兑换,开展金融知识进乡、中医问诊入乡、农技专家下乡等助农行动,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此外,重庆农商行还出资在竹贤乡至下庄村的沿线安装路灯,逐户贴福字、挂灯笼,包装特色旅游合作商户门楣,促进全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支持巫山县下庄村发展,只是重庆农商行践行金融国企责任、推进普惠金融的一个缩影。从为下庄村提供凿山所需贷款资金,到升级金融服务、支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到“融”入乡村治理、通过“小积分”助推“大文明”,再到充分运用数字金融技术推行“整村授信”,重庆农商行已将融资、融智、融服务全面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场景+生态”让农民“富起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发展迎来翻天覆地变化。重庆农商行始终坚持全面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积极推进金融服务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大力拓展适应农民、老年人、新市民等各类群体需求的应用场景,切实弥合“数字鸿沟”,为广大乡村客户提供智能、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第一,双线融合拓“广度”。重庆农商行80%的网点、人员、机具布局在县域及乡村,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双向服务策略,为各类客群提供全渠道金融服务。织牢“营业网点+农村便民金融服务点”线下矩阵,夯实客户接触和服务的核心渠道;搭建微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更高效的信息传递和客户服务。如,深入推进普惠信贷全流程线上化,推广云签约、自助支用、自助续贷等智能办贷服务,线上用款替代率达90%以上。


第二,智慧金融添“温度”。打造智慧金融服务场景,满足适农化、适老化金融服务需求。推出“空中银行”,覆盖智能柜台、便民自助终端、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四大渠道,有效解决“银发”客户操作自助设备困难、线上办理业务种类受限等问题。推出“方言银行”,运用语音、语义、知识库等智能技术,让重庆农商行自助机具、手机银行等听得懂重庆方言。推出乡村版手机银行,为乡村客群提供助农贷款、民生服务、兴农资讯等广泛的线上金融服务。


第叁,生态金融延“深度”。重庆农商行发挥服务体系健全、创新能力领先、产物业务丰富、客户基础庞大等优势,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银行+农业主体+银行客户+收单商户”的金融生态圈,将金融服务、农特产物等嵌入客户的生产生活场景。推出“乡村有好物·渝快助振兴”直播带货品牌,搭建积分商城助农专区,创新“引导消费+提供补贴”“爱心助农+积分兑换”的消费帮扶模式,以数字技术延长金融服务链条,做好产业帮扶的“后半篇文章”。


近年来,重庆农商行在各级政府部门、监管机构的悉心指导下,做了大量数字金融、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为中小银行发挥地缘、人缘、业缘、数缘优势,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参考,典型经验也获得政府及监管认可。“乡村振兴数字金融服务平台”荣获工信部2024年“新型数字服务优秀案例”、2023年重庆市数字化转型劳动竞赛一等奖等,数字金融赋能乡村、普惠金融扶微助困等案例获评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截至2024年6月末,投放了重庆市近30%的涉农贷款、46%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50%的农户贷款,“整村授信”覆盖全市100%的涉农区县,行政村覆盖率超97%,正乘“数”而上加“数”推进实现100%目标。


这些成绩与数据的背后,预示着重庆农商行正从传统农村金融服务,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大阔步迈进,通过推进金融科技与农村金融深度融合,推动将服务由“地面”延向“云端”,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有力度、更有深度、更有温度的金融服务。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