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研究近日发布报告表示,通过评估疫情对金融市场、信贷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后发现,疫情对金融业的影响总体上有限。建议更大程度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作用,发挥金融稳定器的功能,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新华财经北京2月24日电(余蕊 沈寅飞) 中国银行研究院近日发布研究报告《全面评估新冠肺炎对金融业的影响及相关建议》,表示通过评估疫情对金融市场、信贷规模、净息差、盈利能力、不良率等方面的影响后发现,疫情对金融业的影响总体上有限。建议更大程度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作用,发挥金融稳定器的功能,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报告指出,本次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对银行业的发展也产生影响。信贷规模方面,短期内将改变信贷投放的节奏和方向,但不会改变信贷投放的规模。盈利能力方面,银行中间收入増长放缓,成为拉低业务收入最主要的原因,银行卡手续费、投资银行业务和资金托管费用等叁类中间业务受疫情冲击最为明显。资产、负债端利率“一降、一稳”导致银行净息差收窄和盈利能力承压。此外,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差异化影响,民营和中小微公司的不良资产上升压力较大,而疫情对商业贸易、房地产等行业的冲击更大。
但报告认为,疫情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是暂时的,资本市场中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目前信贷规模基本稳定,预计2020年新增信贷将呈现“前低后高、逐步企稳”的运行态势;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差异化影响,不良资产质量温和可控。整体上看,春节假期之后,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平稳,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既有利于保障防疫重点地区、行业及公司的金融需求,也有利于降低公司融资成本和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疫情发生以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相关部门对重要医疗物资的生产公司发放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债券发新还旧、授信无还本续贷、逾期90天或60天以上贷款不强制纳入不良以及对旅游、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受冲击较大的行业给予信贷倾斜等多种方式帮助公司,目前已有30多项相关政策出台。
报告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信贷需求将呈现阶段性、局部性变化。服务业和中小公司受疫情冲击较大,其信贷需求将有所减少;卫生医疗等疫情防疫相关的行业等领域信贷需求逆势增长;传统消费信贷增长放缓,但在线电商、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等消费新业态蓬勃兴起,将部分对冲消费下降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消费、商贸和服务业受本次疫情冲击最大,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面临的偿付压力相对较大,需要及时对信用卡等零售客户进行摸底,合理延长还款期限,避免其影响整体资产质量。
报告从四方面给出了建议:一是加大逆周期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加大对支持制造业、小微公司、民营公司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更加注重发挥定向工具作用,通过笔厂尝(抵押补充贷款)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民营公司中长期融资,助力其复工复产。
二是健全风险补偿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发放中、微公司信贷积极性。疫情的出现,使得不少中小公司的现金流受到明显冲击,公司还款逾期、延期情况将有所增加。要鼓励银行帮扶因疫情导致经营停滞的困难公司,重点是进行债务展期和落实无还本续贷等政策。在落实债务展期中,为弥补金融机构可能的债务损失,应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和调整贷款利率计息方式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公司的债务展期。
叁是支持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鼓励商业银行业通过发行优先股、可转债、永续债等方式多元化补充资本,增强银行吸引损失的能力。
四是引导金融市场理性预期,制定区域性金融风险防控预案。提高疫情地区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调低金融机构绩效考核压力,为商业银行支持疫情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相对宽容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