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对于防范不法分子在疫情防控期实施诈骗造成资金账户受损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保护合法权益。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结了疫情防控形势下的诈骗新套路,实时提醒持卡人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谨防被骗。
套路一
消费回暖,警惕“优惠”陷阱
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大众的消费热情也开始逐渐回升。然而受疫情影响,许多家庭和个人的经济状况都遭受到一定的损失。因此,以较低成本恢复生活水平,成为很多人的“刚需”。许多商家推出各种优惠活动助力消费回暖,但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借此机会,打着“优惠”的幌子实施犯罪行为,尤其是在“超值优惠”链接中植入木马,从而进行网络诈骗。
对此,交行信用卡专家提醒消费者尽量选择知名度高、信誉好的平台,尤其是要防范钓鱼诈骗网站。同时,网购时要保存网上商品交易图片以及与商家的聊天记录等信息,并索取有效购物凭证或发票,以便在发生消费纠纷时提供证据。另外,专家提到,目前很多信用卡机构都推出了优惠活动,以交行信用卡为例,其全力打造的“回暖计划” ,起到了搭建消费者与商户之间桥梁的作用,既为持卡人谋实惠,也助力商户高效获客。
套路二
境外疫情起变化
谨防不法之徒“新瓶装旧酒”
随着境外疫情的加重,许多滞留海外的国人也同样牵动着我们的心。然而有些不法分子却借机将一些常见的诈骗手法改头换面,令消费者蒙受损失。
手段之一就是“退改签”的变形,随着回国需求激增,由于入境管控等原因,航班信息不断发生变化,这让不法分子找到了可趁之机。对此,交行信用卡专家表示,收到“退改签”信息,消费者可通过航空公司或旅行网站等官方渠道查询确认,切勿随意点击不明链接,谨防个人重要信息遭到窃取,避免账户资金受损。
手段之二则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等,通过盗取手机通讯录,随后群发称手机主人因疫情正在抢救已被隔离,需要立即打款支付医疗费用,利用亲友的关心,进行诈骗。交行信用卡专家提醒,面对疫情,保持冷静,转账汇款前一定要与亲友本人进行多渠道确认。
套路叁
复工求职莫心急,小心入骗局
受疫情影响,不少人的工作发生了变动。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又值求职季,很多人急于寻找新工作。这也让骗子看到了机会,他们以“高薪”“轻松入职”为诱饵,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上钩,接着要求求职者缴纳“报名费”“管理费”后,消失不见;或以“身份验证”“资历证明”等为由引导求职者输入身份信息、银行卡账号、验证码等,进而实施诈骗。
对此,交行信用卡专家提醒,求职要到正规的专业网站,仔细辨别网站域名真伪,防范不法分子通过各类钓鱼网站链接,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或诱骗消费者向陌生账户转账付款。
套路四
利用网课的“障眼法”实施诈骗
疫情防控的当下,虽然全面复工已经启动,但对于广大学生群体来说,开学仍是未知数,在家上网课依然是常态。不法分子竟以此为“商机”,实施诈骗。例如,骗子以“张某妈妈”的身份混入家长蚕蚕群,接着将头像昵称改成与班主任完全一致的样子,以老师的名义在群里发布消息称:受疫情影响,响应国家号召线上收取学费,并附上收款二维码。不明真相的家长纷纷扫码支付,合计损失数万元。
交行信用卡专家表示,不要轻易相信网络聊天,转账付款前可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宅在家也要积极关注相关部门的政策措施,谨防被骗。另外,为做好疫情防控的宣传引导,交行不仅通过互联网渠道普及疫情防控知识与相关政策措施,还在买单吧APP上推出“携手抗疫 宅家无忧”,提供在线问诊、宅家购物、出行速报、在线学习等一站式便捷的生活服务,方便用户“金融、生活和疫情资讯”全掌握。
套路五
谨防“雪中送炭”变成雪上加霜
疫情期间,不少人为房贷、车贷、信用卡还款等生活支出发愁,想通过“网络贷款”应应急,结果却是雪上加霜倒贴所有家当。骗子以“无抵押”“免息”贷款为诱饵,诱骗受害人预付利息、缴纳保证金或以此获取受害人的身份证、银行卡、验证码等信息,以达到诈骗目的。例如,包先生接到某借贷公司电话,对方称,疫情期间公司推出了“免息贷款”,包先生想着自己近期正好需要,便申请办理,对方先后以支付包装费、刷流水、刷保证金等为由,要求包先生转账数万元,但贷款却迟迟未到账,不见踪影。
对此,交行信用卡专家提醒,如需贷款请到正规的金融机构办理,安全更有保障。此外,为全力保障金融服务助力抗疫,各金融机构推出包括灵活调整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对特定人群给予适当延长还款期、重新安排还款计划及征信保护等服务。以交行信用卡为例,针对因疫情难以按时还款的客户,推出了“延后还款,费用减免”的相关申请举措。如需了解详情,可拨打交行信用卡官方客服热线400-800-9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