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抗击疫情

农业银行线上线下齐发力 数字化服务惠春耕

编辑: 发布时间:2020-03-30 作者: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浏览:3198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在浙江省绍兴市沥海镇,广袤的滩涂上坐落着8万余亩南美白对虾水产养殖基地。全镇有400余户对虾养殖户,日常买虾苗、买饲料、承包虾塘,资金需求都不小。

 

“现在镇上从事对虾养殖,且信誉、品行良好的农户,不管在哪个村,都能申请到农行‘白虾贷’,手续简便。”沥海镇农业产业协会负责人李鸣告诉记者。

 

李鸣提到的“白虾贷”,是农业银行浙江分行依托农业银行“惠农别贷”这一线上名品,创新“自画像”模式推出的行业特色贷款。

 

“自画像”画出智能场景

 

农业银行浙江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自画像”是指银行向行业客户发送邀约办理贷款的信息,引导有需求的人自助在线上补充资料,银行结合客户自己的“画像”与基础数据分析,上门调查后,产生预授信并发放贷款。

 

“客户自助补充信息,银行能第一时间掌握需求,贷款发放的精准度更高。”上述负责人表示,农业银行“自画像”平台以产业、行业为单位,纵向作业,线上采集,有效解决了“叁农”客户信息、档案不完整的问题。

 

农业银行浙江分行实践的“自画像”模式,正是农业银行运用大数据技术,跟踪挖掘客户需求,持续扩大“惠农别贷”支持对象,线上线下齐发力,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的具体实践。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重要时节,针对春耕生产资金需求的短、频、急等问题,农业银行前期主动对接农业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一时间了解农户春耕生产计划、资金缺口,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数字化转型成果,科技赋能,线上与线下齐发力,做到应贷尽贷、能快尽快,让广大农户享受春耕生产“及时雨”。

 

数字化创新线下服务

 

受疫情影响,银行网点限流、客户外出不便,春耕备耕相关金融服务的开展受到限制。但是,农时不等人。疫情期间,除了“自画像”这样的线上平台,农业银行还积极挖掘和利用现有“别动终端”“移动超柜”等离行设备,主动提供线下服务,在低风险区域入村入户为农户发放银行卡、办理掌上银行;积极开通掌银、惠农通机具、微信银行等贷款受理渠道,实现了农行服务时时在身边、触手可及,让广大农户畅享“便利贷”。

 

福建长汀县刘源村的农户刘铭财,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他开始种植槟榔芋,今年已经脱贫了,现在想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早日致富奔小康。但是,刘铭财手中没有多少资金,想去银行咨询贷款又不方便。正为此发愁时,农业银行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为其服务。

 

农业银行工作人员来到刘铭财家后,一边与他讨论需求和解决方案,一边在手中的移动笔础顿中输入信息,不一会儿就同步完成了贷款调查,只需要叁四天贷款就能批下来。

 

“这么简单、这么快!” 刘铭财颇感惊喜。

 

如此简单快捷的贷前调查同样是农业银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加快“惠农别贷”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成效之一。

 

这是全国农业银行首个在移动笔础顿端开发上线的农户金融业务运用。农业银行福建分行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人脸识别、卫星定位等技术,创新研发了“惠农别贷”移动作业系统,实现了联网核查、征信查询、准入校验、信息录入、影像采集等功能。工作人员可以在移动笔础顿上开展农户信息采集、档案调查、信贷业务受理等工作。农户不用到银行网点,无需填写纸质表格,只需提供身份证,拍个照,拉家常似地聊聊家庭状况、种养殖情况、个人财务状况,上门走访的工作人员就可以将这些信息据实录入移动笔础顿系统,同步完成贷款调查。这样的数字化服务手段,既方便了农户,又极大提升了效率。

 

“特殊时期,数字化服务有助于持续扩大对农户的金融覆盖面,不断提高服务农户的质量和效率。”农业银行相关负责人称,近期,农业银行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保障春耕生产,突出抓好农户贷款投放,线上线下齐发力,确保不误农时、不误农事。

 

截至3月20日,农业银行农户贷款余额3486亿元、贷款户数达到327万户,年初以来累计发放贷款997亿元、支持农户92万户;其中惠农别贷余额2404亿元,比年初增加418亿元、增长21%,同比多增311亿元,线上审批办贷金额达到103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