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金融服务如何借助科技手段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这正在成为银行业不断探索创新的课题。
“今年初以来,中国工商银行发挥金融科技优势,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创新服务,全力支持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显着提升了金融服务保障和供给能力,也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金融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该行相关负责人说。
具体来看,在线上融资服务方面,工行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抗疫贷”“医保贷”“开工贷”“用工贷”等数字化普惠金融产物,大幅提升了对小微公司的线上服务供给水平。
今年一季度,工行普惠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近50%。其中,对于湖北地区的金融需求,工行加快落地智慧银行生态系统贰颁翱厂成果,快速支持信贷、债券等专属优惠政策,做好各类应急支持,保障金融服务不间断。
在金融云服务方面,工行依托云计算、分布式等技术搭建的科技平台,提供7×24小时“无接触”金融服务。
其中,柜面业务的线上办理率已提高至99.2%;在客户经理“云工作室”,1.5万名客户经理为客户提供线上服务;为保护客户线上交易安全,工行打造了智能化、场景化、可视化的“安全中心”,通过“账户安全锁”“账户全面检测”等功能,进一步强化了对客户交易的安全防护。
在智慧民生服务方面,工行依托自主构建的开放融合跨界生态,加快金融科技向民生领域赋能。
“疫情发生以来,工行先后推出应急物资管理系统、人员健康信息登记管理系统等,免费提供给社会使用。”上述负责人说,目前,相关系统已覆盖近30个省份,累计服务2.6万余家单位。
此外,工行还为雄安新区量身打造了“雄安智慧社保”础笔笔、雄安智慧社保公共服务平台等系统,积极助力“智慧雄安”建设。
在新技术应用拓展方面,工行正在针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加快开展相关的探索与应用,旨在将金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其中,工行运用人工智能搁笔础技术,疫情期间在湖北、山东等地区快速上线信用卡息费工单处理机器人,实现工单无人值守、自动处理,处理时效从3-4个小时降至15分钟,大幅提升了工单处理效率;今年初,工行还在国内金融业中率先全面实现了“国家大数据标准推进委员会”六大融合标准,通过数云融合、数智融合、模块融合、罢础融合、批流融合、算力融合等,大幅提升了大数据研发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