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抗击疫情

就地过年新体验 消费迎来“开门红”

编辑: 发布时间:2021-02-22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4390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今年春节没回老家,一个人在北京过年,看了场电影,点了些好吃的,也算是一种新体验了。”租住在北京通州的王先生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道。2021年春节,全国有超过1亿人就地过年,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春节消费市场。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就地过年不仅是一种新体验,更催生了诸多新的消费现象,包括购物、餐饮、就近休闲旅游、文化消费等。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的消费更是迎来了“开门红”。


牛年“开门红”


2021年春节黄金周,面对疫情防控和就地过年的新形势、新情况,全国消费市场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变化。非接触、少聚集的安全消费成为共识,居家购物、网上过节、近郊游玩等多样化消费需求集中释放,消费市场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021年春节档堪称史上最强,许多电影院都一票难求,票价也有所上涨。从2020年延续到2021年的宅经济,包括直播、游戏等新业态依旧表现不错,这些都是2021年春节期间的消费亮点。”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2021年春节有超过1亿人就地过年,在新形势下,节日消费大幅增加,新消费现象频出。据国家电影局2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2月11日—17日(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电影票房达78.22亿元,继2019年59.05亿元后,再次刷新春节档全国电影票房纪录,增长32.47%,同时,还创造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全球单一市场周末票房等多项世界纪录。


而在就地过年和非必要不聚集的倡导下,线上年夜饭再一次“火”了。据某外卖平台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11日—13日,上海外卖年夜饭订单比2020年增长了118%。其中,品牌餐饮商家外卖销量同比增长100%,老字号和连锁品牌的年夜饭套餐受到消费者热捧。线上订年夜饭成为2021年春节的“爆款”之一。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2021年春节消费出现一些新变化。一是消费旺盛。就地过年明显带动当地的消费增长,零售购物、餐饮销售、文化娱乐、耐用品等销售同比均大幅增长。二是消费线上线下融合。非接触安全消费观念逐步为大家接受,依托互联网和物流,春节期间网上订餐、外卖年夜饭业务量大幅增长,居家网上购物、网上预订错峰出游及云旅游等也增长。叁是消费升级。春节期间,智能化电器商品、电影出现一票难求,城市周边的旅游休闲、博物馆、公园等消费火暴。四是国内消费潜力大、经济韧性足。


“春节假期消费‘开门红’显示出国内消费潜力巨大。此外,随着疫情持续得到控制,经济稳步复苏,民众消费信心增强,消费助力经济逐步恢复。”周茂华说。


仍有“新期待”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有目共睹,而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各大产业的线上化进程,尤其是居家“宅生活”的消费爆发。毫无疑问,线上化是新消费模式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据商务大数据对重点电商平台监测,1月20日至2月18日,全国网络零售额9057.6亿元;在线餐饮销售额比2020年春节同期增长48.5%;年夜饭系列商品销售火暴,销售额比2020年春节同期增长78.8%。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2月11日—17日(除夕至正月初六),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公司实现销售额约8210亿元,比2020年春节黄金周增长了28.7%,比2019年春节黄金周增长了4.9%。


“今年春节期间,虽然就地过年限制了全国范围内人员大规模流动,给交通运输、旅游消费市场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但从消费数据来看,春节期间人们消费意愿依然强烈,消费能力也非常强,也就是说,就地过年并没有削弱人们的消费热情。”付一夫说。


面对新特点和新变化,应如何把握新的消费契机?周茂华表示,面对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升级趋势,国内公司需要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产物创新能力,满足多元、智能、个性化的需求。同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赋能传统行业,加速线上和线下融合,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进程明显提速。此外,新消费模式健康发展同样离不开高效、稳定的物流网络支持。


当前,我国消费正在加快创新和升级,疫情更是加速了这一趋势,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消费业态和模式。未来有哪些新的消费增长点值得期待?


付一夫表示,受疫情影响,2021年春节期间虽然限制了人员大规模流动,成为春节旅游市场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但就近游、本地游却弥补了这一缺口,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景区、周边景区都非常火暴。而旅游市场的火热也提振了餐饮、酒店、交通运输、购物、休闲等领域,拉动了春节消费增长。


周茂华则表示,随着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和机遇。


“从我国人口结构演变来看,未来与健康养老相关的高质量医药、医疗器械的需求潜力大,对于高技能护理需求大幅增长,未来的市场朝着高质量、细分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观念变化,人们对体育健身及其衍生产物服务和高品质文娱休闲需求也不断增长。未来,随着我国工业产业链向高水平迈进,相应对中高端、专业的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也将快速增长。”周茂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