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宋旗镇,群山秀丽、田地平坦、土壤肥沃,高效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十分明显。近年来,经开区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助力脱贫攻坚、促农增效的重要支柱产业。
贵州银行安顺分行结合当地自然禀赋,以支持高效农业发展为重点,依托地方金融决策链条短、服务高效快捷的机制优势,不断创新信贷产物,满足公司不同阶段的信贷需求,金融“活水”助力食用菌闯出一条公司扩产增效、农户增收脱贫的“金产业”之路,让贫困群众在金融精准助推脱贫攻坚中得到了实惠。
提升“造血功能”
5月的一场雨后,走进安顺经开区宋旗镇某村,放眼望去,数十个黑色大棚布满田间。在贵州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食用菌大棚内,一朵朵香菇从一排排菌棒上冒出来,像撑开了一把把“致富伞”。
“以前,我们村主要种包谷、水稻,收入低,青壮年劳动力都到外地打工,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回忆起以前的生活状况,“要致富,必须突破传统发展方式,走高效经济路子。”
为此,村党支部几位党员每人投资几万元,建大棚,引种香菇。一年后,他们不仅收回了成本,还净赚4、5万元。尝到甜头后,不少村民纷纷将玉米种植改为香菇种植。该村“乘胜追击”,成立了食用菌专业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建好大棚供贫困户使用,参与种植的村民越来越多,种植大棚也从十几个增加到40个,食用菌产业初步形成。
香菇产业虽然有了起色,但因资金不足,种植规模一直上不去。
为强化特色农业的“造血功能”,贵州银行安顺分行深入公司走访调研,鼓励公司构建风险补偿机制和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向公司投放信贷资金1176万元,支持香菇基地加大原料采购力度。
打通资金链后,公司运转越来越顺畅,食用菌年产量由72万棒菌包迅速增长到6000万棒菌包,基地平均每天采菇5吨左右,产物销往安顺、贵阳、上海、广州等地的各大批发市场。随后,公司又在幺铺镇四旗坝区及紫云林场分别种植了2000亩大球盖菇,食用菌产能进一步增大。同时,公司加强与电商公司的合作,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安顺食用菌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注入金融“活水”
随着香菇种植面积的扩大,鲜香菇产量越来越高,为减少鲜菇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公司决定新建食用菌深加工建设项目,将部分鲜采香菇深加工成香菇面条、香菇酱油、香菇酱等,提高产物附加值。
“为了这个项目,公司在自筹资金1300万元、申请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720万元后,还存在新建厂房及购买生产设备的4000多万元资金缺口。”村干部介绍。
得知公司新建项目的融资需求后,贵州银行安顺分行金融服务团队主动上门对接,深入介绍扶持政策,完善融资和担保方案,合理调配信贷规模,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向公司投放信贷资金逾4000万元,及时缓解了公司深加工建设项目的资金难题。
“目前,公司生产的香菇面条、香菇月饼、香菇醋等产物畅销青岛和本地市场,品牌效应逐渐显现。”该公司董事长说。
搭上致富“快车”
“前一阵我们才将大棚里的新一批菌菇剪摘完,这几天又忙着新添菌棒。今年的菌棒长势好、菇量大,我们的收入增加不少。”农户笑着说。
“公司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还帮村民解决销路,让村民没有了后顾之忧,在公司的带领下,我们种植的食用菌现在发展得很红火,每个大棚一年下来能挣1万多元纯利润。”另一个村民说。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统一建大棚、统一菌包生产、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保底价收购,带动农户一起发展食用菌产业。”公司生产技术部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解决了300余名贫困人员的就业问题,带动800多户、1700余人发展香菇种植产业,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不再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业,一个月工资近4000元。”
如今,走在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村村寨寨,随处可见食用菌种植大棚。这些大棚不仅带动了安顺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支持了产业精准脱贫,还辐射带动了其他市县发展食用菌产业,成为贵州省食用菌产业的区域菌种保供基地。小小食用菌撑起了“致富伞”,也让更多贫困户搭上了食用菌致富“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