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期间各行业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考验,贵州银行贵阳管理部通过电话走访以及上门服务,了解公司复工复产情况,讲解各项利好政策,使政策惠及更多的小微公司。
截至今年4月末,贵州银行贵阳管理部共计发放2.88亿元小微贷款,助力公司复工复产,在帮助公司渡过难关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抓住疫情过后的发展机遇。
优质贷款助公司转“危”为“机”
如果不是这次疫情,纸品公司的总经理李兵不会想到贷款。作为保供公司,纸品公司的生产经营在疫情期间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日常周转还能维持。决定贷款,跟贵州银行客户经理的走访有关。
李兵的纸品公司为贵州省内多家医疗用品提供外包装。2月初,在接到省里发来的复工通知以后,李兵拿着文件开车到村里去把一线员工一个个接回来。“只接到30几个人,大家拼了命工作也只达到30%的产能,平时工厂开工需要250多个员工。”李兵说。
这时,某品牌矿泉水在铜仁的工厂也找上了门。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该品牌在湖南、湖北的工厂全部停工,铜仁工厂要应对贵州省周边多个省的供货压力,外包装的需求量激增。17.5米长的车,纸品公司每天要装满货物往该工厂发5辆。
“闷着头加班,回过头来一算,公司是亏本的,但是当时没有精力思考这些。”李兵解释,亏本是因为从外省购买的原材料牛卡纸价格高,工厂产能低,而自家的产成品没有涨价……但想到为抗“疫”做贡献,李兵坚持凭着一腔热血工作。
就在李兵最忙碌的时候,贵州银行贵阳修文支行的客户经理刘景超找上门,主动询问公司是否受疫情影响需要贷款支持,并告知贵州银行针对抗“疫”公司加大支持力度,对经营好有贡献的公司可以提供优质贷款。
公司在产能全开后已经逐渐走上正轨,而且公司有自己的固定客户,产物不愁销路,但听说有优质贷款,李兵动心了。原来,公司年初就制定了增加生产线的计划,疫情来临,计划搁浅,如果有优质贷款,计划就可以再次提上日程。
短短3天,李兵从贵州银行贵阳修文支行获得了一笔500万元的信用贷款。
“利率很低,而且不需要担保抵押,没想到银行让我的扩大产能计划转‘危’为‘机’。”李兵说。
抓住疫情后的转型升级机遇
某食品公司是贵州本土老牌食品公司,一直采用直营的模式在省内经营。“直营店保证了产物质量,但配送和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新鲜糕点的保质期只有两天,过期的产物只能销毁。”
疫情期间,该公司经营受到很大影响。该负责人介绍:“最先波及的是公司在贵阳市以外的直营店。因为交通管制、门店客流大幅减少,公司预计销售增长率为零,为了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保障疫情期间贵阳市的食品供应,管理层咬牙将地州市的10多家直营店全部关闭。”
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能否找到一条新的发展路径?经历了关店的阵痛,该公司管理层开始了新思考。
他们发现,疫情期间,贵阳市的不少旺铺有了“松动”,以前一铺难寻的情况有了缓解。公司决定,在贵阳市内开展“拿铺行动”,结合门店升级、产物改良,提升该公司在贵阳市的市场占有率。
战略落地的前提是需要资金。贵州银行贵阳瑞金支行得知该公司这一诉求,多次走访公司调研,为公司出谋划策。最终,该公司在贵州银行获得98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解了公司转型发展的燃眉之急。
“要坚持最健康的饮食理念,还要把本土的好东西挖掘出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说,“公司近两年来一直用贵州香禾糯、刺梨等本土农产物开发新品,既是为了公司发展也是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疫情过后,转型发展的道路很艰难,但好在有各项政策和银行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