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研究与培训

在发展中实现中国经济的再平衡

编辑: 发布时间:2014-01-20 作者: 来源: 浏览:4865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作为经济研究者,我现在关心中国经济现在到底面临哪些问题?大家知道,我们近一两年来的经济工作,是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下开展的,这个规划我个人认为在理论上进行了非常完美的设计,国际经济学界包括国内经济学界的主流声音都认为中国经济的关键点在于在发展中实现再平衡。


    失衡的“马车”


    在中国经济成长中,长期以来主要靠“两驾马车”,第一驾——出口,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奇迹中主要靠出口,出口之所以发展得这样好、这样快,第一就是由于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开始融入全球化,以最低的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土地要素成本参与全球竞争,有成本优势。第二是因为中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享受到了世界贸易的一些便利。但从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出口这驾“马车”有点失灵,因为美国经济长期回升乏力,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出现了欧债危机,欧债危机至今仍在继续演化,虽在德、法的努力下有些好转,但其发展下去到什么程度,我们还不能确定。
    7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作了一个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的报告,他提出了十二字方针,叫“静观其变,平心静气,小心翼翼”。静观其变的意思就是我们看世界经济形势到底怎么演进,美国制造业已经开始回升,但是失业率还很高,为7%-8%。美国采取什么方法做到了这一点呢?就是两条,第一条是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第二条是奥巴马提出的再工业化。用这个办法让制造业回流,现在从中国回流的最多,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美国情况是这样,欧洲情况更为复杂,南欧有些国家高福利,对人们进行了过高的承诺,结果或者失信于民,政府挨骂,或者债台高筑,出现了财政危机。欧元的命运我个人认为也很难说,正如弗里德曼所说,欧元注定要垮台,它不符合货币的一些基本规律,欧盟政权不统一,财政不统一,却出了一个统一的货币,将来不可能维持到底,此外还有大锅饭问题、搭便车问题、财政步调无法统一等诸多问题,所以欧洲的问题还很难说。日本自安倍经济学推出以来,情况虽有好转,但前景难以确定,因为日本的 GDP 差不多有 26% 是中国贡献的,与中国市场有关系,但自从钓鱼岛风波后,日本对中国的出口急剧下降,现在逆差已经很多。
    我们多年来发展依靠的另外一驾“马车”是投资,但是从这些年看,国外经济学家包括国内的一些主流声音都认为中国的投资对 GDP 贡献过大,据国外估算占 50%—52%。其结果就是大量的政府主导的产能过剩。在中国,我们生产的单个产物产量占世界第一的产物将近有 300 个,我们的钢铁产能为 9.5 亿吨,仅河北省一个省就有 2.8 亿吨,整个欧洲的钢铁产量去年才是 1.69 亿吨。要 GDP 增长就要发展重工业,如钢铁、化工、电解铝、水泥等。水泥产量现在 27.8亿吨;电解铝我们的产量占世界的40%,钢铁产量,我们去年的产量大概 6.6 亿吨。今年很多银行都遭遇钢贸贷款危机,原因就在于投资增速放缓,经济减速,原有大规模的基建,好多都放慢脚步,有的甚至都停止了,所以钢价大幅下滑。2013 年 11 月 14日波罗的海干散货运指数是 1517 点,波罗的海干散货运指数是世界宏观经济最核心、最重要、最有说服力的一个领先指标。2008 年 5 月,该指数是11000 点,然后到现在,从 670 多点刚恢复到 1517 点,不足当年高点的14%,世界经济复苏的路程从这一点看,我认为还很长。中国经济增长,靠投资这条路,如果没有明确的倾向性政策的话,是不可持续的。


    多项措施并举刺激国内消费需求


    经济增长靠的是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前面分析了“两驾马车”都出现了问题,那么就只剩下一个方向,即扩张国内消费需求。“十二五”规划写得很明白,有一套逻辑关系。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怎么刺激呢?
    首先要发掘消费潜力。我国每天消费 2-20 美元的这一群体占人口比重的 66%,这一群体的消费额占全社会消费总额的 80%。要发掘其消费潜力首先要稳定其消费增长能力,提高消费预期。“十二五”规划中,有人提出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每年可递增13%以上,但是这一观点遭到质疑,对于国有公司也许可以,但是对于外资公司或民营公司不可能。在收入没有保证的前提下,消费需求的增长就很难说。从当前情况看,我们应该挖掘中产阶级也就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另外就是挖掘农民的消费潜力。建议进一步放开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规模,支持新农村建设、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农村市场、小城镇市场的需求,拉动全国的消费需求。
    其次,要培育消费热点。我们中国的消费热点不同于美国,美国市场上追捧的是高科技。我们长假制度取消后有人统计,消费需求实际时间少了,所以要培育寻找新的消费热点。
    再次,矫正消费预期。我们大家都有消费预期,怎么样让大家有较高的消费预期呢?对于老百姓来说,看病、上学、住房是主要的3项消费预期。可以通过对农村新医保全面覆盖,健全各种养老保障制度,实行养老金全国统筹,个人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续等来转变消费预期,这也是“十二五”规划的一项完美设计,但是现在看,见效太慢。
    最后,改善消费环境,建立现代工业文明。中国的消费环境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消费环境,食品卫生、食品安全问题严重。中国制造业的公司已经非常非常大了,我们在过去30年的发展中,在创造经济发展神话当中,我们缺失了一个东西,我们没有创造出与现代工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工业文明。我们的公司家,特别是民营公司家道德缺失,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中国想刺激消费,消费环境是一定要好好改善。

    科学发展是经济转型的灵魂

    但是现在中国经济面临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有操作性的、确实能对制造业特别是对中国工业产生实际效应的措施,这是最重要的。“十二五”规划总的主题是发展方式转型,灵魂是科学发展,它指出了目的的问题、彼岸的问题,但是没有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到底怎么走,发展方式怎么转,怎么转这是个难点问题。我认为这个“桥”和“船”的问题就是下一步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当然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深化改革方案要解决的问题,从现在我们的倾向上来看,基本思路是无衰退转型,但是从国际情况来看,大的经济体要经历重大发展结构转型,一般都要经过一个工业中的“铁锈时代”(大量的设备、工厂作废),像美国、苏联都出现过“铁锈时代”。中国经济能不能有效实现无衰退转型,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铁锈时代”这是一个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从最高层的想法看,主要的问题有四点:第一点是内需不足,主要是消费不足;第二点就是产能严重过剩;第三点是地方政府债务和金融系统影子银行风险;第四点就是我们整个服务业和科技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能力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无衰退结构转型不可能。在现有的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环境下,根据调研我认为一定要靠增量调节,对新兴产业要加大支持力度,像城际铁路、棚户区改造、小微公司减税等支持实体经济的办法,目前的支持规模还远远不够,要加大力量,同时政策信号要明确。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政策信号不明确。
    我们现在想发展方式转型,怎么解决“船”和“桥”的问题。在这个形势下,经济速度不能继续下滑。李克强总理讲了个下限7.5%,底线7%,就是不能超越这个底线。底线之说就意味着经济增长若要超过底线肯定是要刺激的,刺激的唯一路径就是要投资。因为中国是高储蓄率国家,中国的总储蓄率为52%,中国的家庭储蓄率年均为20%左右,低的年份为17%,高的年份为22.9%,目前中国的货币量 M2 已超过107万亿元。为什么这么多的钱我们的通货膨胀率不高呢?8月份为2.6%,9月份为3.1%,10 月份为 3.2%,因为我们有一部分迷失的货币,叫missing money。
    这些年中国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十年九调后房价涨了十倍,吸纳了中国大部分多余的货币,中国宏观经济之所以这么稳定,房地产稳定了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所以中国的货币政策要调,要靠刺激、要靠投资。货币政策要转型,改变稳健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执行方式要改变,人民银行的规模控制要改变,甚至要取消。另外,人民银行要增强预调、微调能力。
    一方面要保持政策稳定和连续性,另一方面一定要增加预调的能力,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微调。中国未来的发展,第一是要不断巩固农业基础,第二要坚持去产能,产能过剩,绝对过剩的产能一定要淘汰,落后产能要坚决淘汰,结构性周期性过剩产能应该想方设法加以利用,例如钢铁产能、水泥产能、平板玻璃、建材产能,都可以通过新农村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加大定向投资的方式,尽快把这些过剩产能利用起来。如果把短期看来的过剩产能完全淘汰,能用的却完全不利用损失是以十亿、百亿,甚至万亿计算的。所以要合理利用过剩产能,特别是结构性过剩产能,周期性过剩产能、我认为这是最大的节约行为。生活上避免奢靡之风,经济建设也要避免奢靡之风。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希望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希望在科技和金融上。从历史角度看,20 世纪上半叶是人类历史上重大发现、重大发明、基础理论重大变革出现最多的时期,相对论、量子力学、DNA 螺旋结构、地球板块构造说、宇宙大爆炸说等都是 20 世纪上半叶出现的。20世纪下半叶以来,真正静下心来搞科学有新想法的人越来越少。中国产物虽多却没有世界名牌,根源在科技投入不足,中国科技界的发明创造精神以及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对实体经济服务的意识不足,特别是自主研发能力、自主知识产权这方面,我们有所欠缺。例如中国钢铁产能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钢铁生产中,特种钢根本不行,超大炉炼钢技术不行,深层采矿技术不行,杂质精选技术不行。我们的高铁里程世界第一,但是高铁车轴没有一根是中国制造,高铁螺丝全部是从日本的一个 46 人的小公司(Hard Lock 株式会社)生产的。我们科技论文的数量现在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科技论文中自主创新的少,抄袭的多;我们的专利申请量现在世界数一数二,但是专利中没用的多,真正有生产应用前景的比较少。中国的科技公司上不去,除了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创新想法的技术应用前景不足,再有就是新兴科技公司的金融支持不足。好多有创新想法的公司发展没到一半,因为贷不到款,筹不到资金就夭折。所以中国现在,金融体系,应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对科技创新机构提供有力的支持。中国科技要发展,就一定要提高研发投入占GDP 的比重。“十一五”各项指标很出色,但有三项指标没完成,一个是服务业比重,完成大致43%,目标是 46%;节能减排计划减 20%,没完成,还有研发投入,计划在“十一五”末,研发占GDP的 2%,最后只完成了1.75%。除研发投入不够外,另外就是中国的教育,科技能不能有希望,基础在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中国的教育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必须彻底改革。

    抓住时机大力发展服务业

    中国经济结构最大的问题是制造业过大,经济过于浪费。中国经济本质上就是浪费经济,特别是能耗、环境污染、资源透支这些问题在中国都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全球平均透支资源,据国外经济学家推算,已经透支了 30 年,地下水、矿产资源都已经严重透支。所以我们一定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本届政府一定要合理利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契机。中国城镇化进程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发展着力点,因为它在拉动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刺激服务业发展等方面能起明显作用。需求是什么?需求就是引擎,是经济成长的动力。我们现在都承认,中国经济已告别了年均 9% 以上的高速成长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归根结底是引擎出了问题,动力不足了,经济增速自然就下滑了。有关部门进行过测算,未来十年中国城镇化仅投资需求就至少有 40 万亿元,其中又能带动相当巨额的消费需求,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又为服务业提供了巨大商机,这些由城镇化过程带来的经济调整,本身也是经济发展转变的具体内容。

    加强银行业服务

    实体经济的效率很多年以来,中国的银行业都是国外一些人诟病的对象。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他们说中国的银行业不良资产比重过高,在理论上已整体破产,但事实是,恰恰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刺激,中国银行业用不到 10 年的时间即在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啸之前已将自身打造成了一个健康稳固的金融服务体系,自身稳固加上快速成长的经济基本面,这是我国银行业为什么能够安然度过全球金融危机,不仅没有受到多大冲击反而在 2008 年之后的五年内还一直处于高盈利周期的一个基本原因。中国的金融体量已经很大,外汇储备近 3.7 万亿元,在GDP 总量不足美国50% 的情况下 M2总量已达美国的 1.5 倍以上。中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主导为基本特征,银行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比重大体在 10:1,从这一结构特征说,中国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高低和风险系数大小基本上由银行业的运行情况决定,银行好,中国的金融业态就好,银行状况变糟了,中国金融体系肯定就要出大麻烦。
    中国银行体系目前面临的主要课题是如何提升为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而不是系统性风险加重背景下的加强监管和管制。如果这个基本判断成立,那么,我们就要在如何提高银行的内生发展动力、业务创新能力及减少对其不必要的行政管制方面多花些心思。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看,中国经济改革下一步的主要倾向是在制度上、体制上、政策上更多地向市场化转变,在金融改革方面则是以放松管制、加强创新、国际化等系列深化举措,目的就是让银行体系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务。


    本文转自《中国银行业》杂志2013特刊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