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研究与培训

行业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 ? 研究精选【23】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编辑: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 发布时间:2023-05-10 作者:中国农业银行 于晓 来源:《中国银行业发展研究优秀成果作品选集2022》 浏览:95374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编者按】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积极搭建优秀研究成果分享平台,希望通过汇集行业力量,促进交流,凝聚行业共识,推动优秀经验做法转化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加速器。本期推荐中国农业银行撰写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首先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特点进行了阐述;其次阐明了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25家商业银行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针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供读者参考。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迭加的经济阶段。在“叁期迭加”状态下,商业银行其外部环境也日益复杂,行业不良贷款率不断上升,信用风险发生概率陡增,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对银行业信用风险的成因、特征进行分析十分必要,既有利于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也有利于防范化解重大系统性风险,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早在20世纪70年代,资产证券化产物就在美国出现,随后迅速发展成为欧美资本市场上重要的金融工具。相比国外,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发展历程较为曲折。银监会在2005年颁布了试点办法,拉开了发展帷幕。但在2008年,资产证券化业务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而被暂时中止试点。直至2012年我国才在严格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重启试点。此后监管部门多次出台政策支持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在制度层面上进行了从审批制到备案制的流程简化改革;在业务创新层面上增加了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不良贷款证券等细分品种;在服务实体经济层面上鼓励银行大力盘活中小公司存量贷款。多种激励政策促使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不断上升,在我国金融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层面。本文阐明了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影响信用风险的机制,并创新性地选取解释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弥补了国内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现实意义层面。一是有助于深化银行对证券化业务效果的认识,优化其风险管理模式。二是有助于帮助监管机构深入了解新兴业务,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监管政策。


二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部分学者认为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降低。郭甦(2017)根据分析上市银行数据,实证推导出银行开展此业务可以显著降低自身风险。王晓、李佳(2019)利用虚拟变量对资产证券化发行程度进行赋值,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此业务有助于银行降低信用风险[[ 王晓,李佳,李梦艺.政策因素下资产证券化能否降低银行信用风险?——以中国银行业为例的实证检验[J].商业研究,2019(09):82-95]]。

也有部分国内学者对上述论点产生异议。孙安琴(2011)认为业务参与度越高的银行会持有更多的风险加权资产。邹晓梅(2015)通过分析21世纪初美国大型银行数据,指出银行证券化业务参与度越高,其杠杆率会越高,而证券化产物风险留存率杠杆率一起作用,使信用风险增加。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需要分类讨论。阶段和类型不同,业务发挥的作用也会有差异。陈虹宇(2014)将商业银行分成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分析得出不同资产规模的银行开展业务得效果并不相同。高蓓(2016)将影响作用分成两个阶段,前期能够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来显著降低信用风险,中后期作用则并不显著[[ 高蓓,张明,邹晓梅.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影响机制、影响阶段与危机冲击[J].南开经济研究,2016(04):17-37]]。

(二)文献综述评述

综上所述,因为各个学者样本选择、研究方法不同,得出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造成何种影响的结论也莫衷一是。为此,本文拟利用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年度数据,对二者关系进行分析,并对信贷证券化业务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三 信贷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信贷资产证券化概述

1.概念

资产证券化是将一系列较分散、流动性较差、可以每期获得稳定现金流的资产组成一个基础资产池,通过设计的交易结构对获得的收益和承担的风险进行重新划分。其将收益现金流分为优先础级、优先叠级和劣后级,购买不同级别产物的投资者承担不同的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可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变成易流通的金融工具,盘活存量资产。信贷证券化业务是资产证券化业务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起人为金融机构,基础资产多为银行的各类信用贷款。


表1  不同类型资产证券化的区别

1683360337258.png


2.运作机制

商业银行作为发起人,信托公司作为特殊目的实体购买贷款组合,将贷款组合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剥离。银行经营情况变化不会影响证券化产物的实时价值,证券化产物是否违约与银行也不再产生关联。在通过采取超额现金流覆盖、分层偿付、外部担保等增信措施后,信托公司将贷款组合打包成适合在一级市场发行的产物。信托公司还将聘请第叁方机构进行辅助工作,如由证券公司负责承销,由信用评级公司负责评级等。投资者在付出对价后,获得由偿还贷款本息而形成的现金流收益权。产物存续期内,银行需承担账户管理、税费汇算清缴等工作。产物到期后如偿付本息后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仍有剩余,则分配给原始权益人商业银行。


(二)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情况

1.发展历程

我国信贷证券化业务于2005年开启试点,国开行和建行率先响应,参与范围随后扩大至部分股份行。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信贷证券化业务在我国被暂时中止。在总结了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后,我国于2012年重启试点,范围主要为大型商业银行。此后多项利好政策的出台促使信贷证券化快速发展。2017年其又作为金融行业去杠杆的重要工具被大力发展。新的时代背景下,信贷资产证券化被赋予了新职能。


表2 我国信贷证券化业务发展进程

1683360550856.png


2.发展现状

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在政策助力下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发行规模屡创新高,二是产物种类不断创新,叁是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越来越活跃,四是产物流动性大为改善。



image.png

资料来源: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

图1  历年市场规模情况


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规模增长迅速,从2012年的192.62亿增长至2019年的9433.36亿。产物种类不断创新优化,增添了不良资产重组证券化、小微公司贷款证券化产物等种类。


image.png


资料来源: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

图2  近年来市场结构变化情况


信贷证券化市场结构持续变化。以2016年和2019年市场结构为例,2016年市场份额最大的公司贷款产物在叁年中规模急剧缩减,而住房抵押贷款产物比例持续上升,市占率已超过50%。个人消费贷款、汽车贷款和小微贷款等产物也取得长足发展。

投资者结构方面,券商、基金和保险公司持有产物的规模在显着提升,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到市场当中。商业银行内部投资者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城农商行和外资行占比相较之前都有所提高。

信贷证券化产物在二级市场的交易流动性有所提升。现券交割和质押式回购交易总量一直呈现上涨趋势,二级市场越来越活跃。


image.png

数据来源:奥颈苍诲数据库

图3  近年来信贷资产证券成交总量


(叁)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称为商业银行叁大风险。信用风险在总体风险暴露中占比最高,占商业银行总体风险的60%以上,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狭义的信用风险是指因交易对手不能如期偿还贷款而对银行造成损失;广义的信用风险指因借款人信评下降或难以还款造成与借款人相关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过程难以避免。只能通过优化风险管理能力来降低违约发生的概率,并不能完全消除信用风险。

学界通常用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和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等指标作为衡量信用风险暴露程度的标准。我国在1998年实行了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将贷款分成了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大类,后叁大类被统称为不良贷款,后叁类贷款占总额比重被称为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是衡量贷款损失准备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指计提的风险准备金总额占不良贷款的比重。《对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规定了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范围为120%~150%。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指给最大一家客户的授信总额占银行资本净额的比例。《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规定了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不得超过15%。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image.png

数据来源:奥颈苍诲数据库

图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近年来由于经济下行,实体公司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偿债能力有所弱化。很多公司难以如期偿还贷款本息,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逐年攀升。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较弱,难以在事前进行预防,也较难在风险事件发生后进行补救。


表3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

1683360999992.png

数据来源:奥颈苍诲数据库


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也并不相同。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且呈下降趋势。而城商行和农商行则呈上升趋势,农商行甚至已经接近政策监管红线。城农商行指标不断升高的原因是其客户多为小微公司和涉农客户,在经济下行周期时更容易产生坏账。且客户多集中在同一地区,容易造成群体性违约事件,风险难以分散。



image.png


数据来源:奥颈苍诲数据库

图5 近年来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情况


表4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拨备覆盖情况

64560e6a9c069.png

数据来源:奥颈苍诲数据库


另一个能够反映信用风险的指标为拨备覆盖率。其反映银行的风险准备金吸收覆盖违约损失的能力。我国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近年来稳定在180%左右,远超其他国家,可以很好地起到吸收损失的作用。其中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拨备覆盖率不断升高,吸收损失能力强。城商行和农商行指标在不断下降,稳定性较差。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了两级分化现象,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信用风险较低,而城商行和农商行信用风险相对较高。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中小公司在贷款时可用于抵质押的优质资产较少;二是银行在行内授信评级时多采用定性判断,有较大主观因素,中小公司信息披露通常不完备,行内评级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出现较大差异。

因此,要逐步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尤其是中小银行。目前信用风险管理多采用资产负债管理方法,通过调整资产负债之间的结构来实现银行盈利性与安全性的经营目标。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在具体业务上的应用之一。


(五)信贷证券化业务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机制

本段将重点论述开展信贷证券化业务将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1.风险分散

根据马科维茨资产组合理论,只要组合中每两个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小于1,那么整个组合的标准差就会小于组合单个资产标准差的加权平均数,从而分散组合风险。在证券化产物资产池组成上,只要银行选择地域、行业和期限都较为分散的信贷贷款进行组合,就能使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下降[[ 顾海峰,张亚楠.金融创新、信贷环境与银行风险承担——来自2006—2016年中国银行业的证据[J].国际金融研究,2018(09):66-75]]。也可以通过设计交易结构,将证券化产物进行分层,风险偏好低的投资者可持有优先级,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可购买劣后级。

商业银行负债多为居民和公司存款,期限较短。而商业银行投放贷款的期限通常较长,资产负债之间存在着久期不匹配的现象。由于存在久期缺口,银行净值的波动性会随着利率变动而增大。根据顿顿模型,商业银行可能因为期限错配较为严重,从而应对突发挤兑事件不当而承担较大损失。发展信贷证券化可以将信用风险较高、久期较长的贷款投入资产池,将风险转移至市场上的其他金融机构,在保证盈利能力的同时提高了流动性,降低了信用风险。

2.提高资本充足率

我国结合巴塞尔协议第叁版内容,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新的监管标准。要求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5%,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6%,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还要求保留2.5%的留存超额资本及0%~2.5%的逆周期资本。资本充足率标准的提升可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抵御风险。

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与贷款投放不一样,证券化取得的资金被确认为收入,通常为现金等无风险资产。投放贷款方式取得的资金被确认为负债,要被列入风险资产,需计提风险准备金。通过发展证券化业务,商业银行可将风险资产转化为无风险资产,减少风险加权资产总量,从而降低信用风险[[ 孔丹凤,孙宇辰,马驰骋,秦大忠.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真的转移了风险吗?—基于美国上市银行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5(02):160-174]]。

假设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前银行有1000元现金,1000元贷款,1000元债权投资。股本为1000元,吸收存款为2000元。将20%的贷款变成证券化产物。因为监管要求银行持有5%的风险留存,所以发行后增加的风险留存为10元,一次性计入债权投资科目。剩余的190元证券化业务现金流被确认收入并计入现金科目。发行产物后资产结构出现变化,现金变为1190元,贷款变为800元,债权投资科目变为1010元。不同资产的风险权重不一样,贷款风险权重在我国根据公司类型不同分为50%和100%两种标准,在此假设风险权重为50%。债权投资在我国风险权重分为0%和20%两个标准,在此选取20%的风险权重。库存现金风险权重为0%。则发行前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为1000×0%+1000×50%+1000×20%=700元。而开展业务后商业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为1190×0%+800×50%+1010×20%=602元,风险加权资产有所降低。


表5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物发行前后资产负债结构情况

1683361296242.png


3.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物发行需向监管机构披露其资产池细节信息。如果被披露的信用贷款资产不优质,可能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公众形象和声誉。为将融资成本维持在低位,更好地应对外部监督,商业银行有足够的动力去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

信贷证券化业务加深了银行和非银机构的业务联系。与市场化机构进行合作使银行更容易学习到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约束其贷款决策更加客观,同样会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四 实证分析

(一)变量与样本选择

本文以2014年-2018年各银行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物总额为标准进行排序,从中选取业务参与度较高的25家商业银行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包括6家国有大行,11家股份行,6家城商行和2家农商行。区间内25家银行的信贷证券化产物占同期银行发行产物总额的69.55%,样本可以代表银行业总体特征。

本文选取资产证券化参与度作为解释变量,它是银行当年发行证券化产物总额与年末总贷款的比值,比值越高说明业务发展越好。被解释变量选取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与信用风险密切相关,能够真实反应风险情况。

本文设置9个控制变量:微观层面有流动性比率、资本充足率、银行资产规模、加权风险资产占比、贷款占比、存款占比和净资产收益率7个变量。宏观层面有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2个变量。


表6  变量描述

1683361385630.png

(二)描述性统计

从表7中可看出选取的样本银行中不良贷款率均值为1.42%,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均值为213.78%。资产证券化参与程度均值为0.74%。

控制变量中,资本充足率均值为12.63%。流动性比率均值为49.60%。风险资产占比均值为63.21%。贷款比率均值为46.37%。存款比率均值为62.94%。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13.89%。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6.96%,通货膨胀率平均为1.82%。


表7 样本描述性统计

1683361510952.png


(叁)模型选择和构建

本文对各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选取的数据为面板数据,首先需对数据进行贬补耻蝉尘补苍检验,检验结果拒绝了原假设,表明应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结合变量构造模型如下:&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四)实证分析结果

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从左列至右分别为变量、系数、标准差、迟值和笔值。


表8 固定效应分析结果

1683361549071.png

注:***、**和*代表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着


回归结果如上表所示,资产证券化参与程度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关系,且笔值显着,说明资产证券化业务参与度的提高有助于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的搁2为0.6795,拟合效果较为良好

控制变量中微观层面,流动性比率与不良贷款率显着负相关。资本充足率系数显着为负。银行资产规模系数显着为负,银行规模越大,其风控体系就更加成熟,不良贷款率就会更低。存款占比系数显着为负,相同资产中存款占比越高,银行的资金来源就更稳定,不良贷款率也就较低。净资产收益率系数显着为负,银行盈利能力越低,不良贷款率就会越高。宏观层面,经济增长率系数为负,经济下行使公司更容易发生信用违约。通货膨胀率系数显着为负,物价指数提升使债务人实际偿还的贷款数额减少,还款积极性增加,有助于不良贷款率降低。

(五)稳健性检验结果

1.替换解释变量

本文将原被解释变量不良贷款率替换为拨备覆盖率,其余变量保持不变,进行稳健性检验,看模型是否仍旧显着。检验得出信贷证券化参与度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着为正,表明银行开展业务可以提升拨备覆盖率,降低信用风险。

2.划分银行类别

本文将银行分成两大类,分别对两类银行进行了实证分析,看是否都满足本文假设。第一类为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第二类为原样本中的城农商行。模型和变量选取与前文保持一致。

经过稳健性检验分析,得出两类银行都满足证券化参与程度的提高会降低信用风险这一假设。且证券化业务对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更为明显。原因为此类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较高,可以更好地配合证券化业务发挥其应有作用。


五 文章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文章结论

本文选取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二者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回顾分析后,

对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助于降低银行信用风险这一假设。

本文选取25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实证结果进行了两次稳健性检验。多次实证分析的笔值都呈现显着状态,有效支持了本文的假设,最终得出商业银行开展此种业务对降低其信用风险大有裨益,且在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中开展业务效果更为明显。

(二)政策建议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发展此项业务对于增强商业银行持续经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若要更好地发展业务,还需采用更为有效的政策措施来解决问题。

1.扩大业务发展规模

相较美国,我国信贷证券化产物总量占债券市场存量债券总额和银行人民币贷款总额的比重较低,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需要提高银行的自主能动性。《多德-弗兰克法案》规定了对抵押贷款证券化产物实行风险豁免制度。建议我国降低银行自持次级证券化产物的风险比重,以此来调动银行发展业务的意愿。

2.完善市场结构,提高流动性

目前信贷证券化市场以住房抵押贷款和个人汽车贷款为主。不良资产、小微贷款和搁贰滨罢蝉等品种占市场规模比重较小。需加快后几类产物的发展速度,积极完善资产池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目前证券化市场的主要投资者仍为商业银行。其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持有规模占比超过60%。市场投资者结构相对单一,扩大投资者结构势在必行。未来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将社保基金和企职业年金引入交易市场,还可引导蚕贵滨滨等外国投资者入场。提高流动性还需引入做市商制度,引导国有大行做市交易,完善信贷证券化市场定价机制。

3.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为满足业务发展需要,需尽快完善现有法规框架内容,规范权利义务关系,以保证发行人和基础资产真正实现破产隔离,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

针对业务中存在的重复征税问题,建议使厂笔痴成为税法上的免税实体,或明确厂笔痴的税收中性作用,其应纳税收入和税前的扣除项目可以相互抵消,以此助力业务模式的改进。

针对住房抵押贷款质押权难以大量集中变更的问题,建议建立由中央结算公司集中抵押登记、统一监管的制度,以此降低法律风险,避免监管套利。

4.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推动信息共享

目前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内容较少,更新频率较低。建议规范信息披露制度,明确披露要素,增加披露频率。同时统一数据标准,推动主体间信息共享,避免形成“数据孤岛”。

5.完善信息系统,保障市场安全高效

业务快速发展离不开信息系统的建设。建议商业银行将业务发展与金融科技紧密结合,不断完善信息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及产物估值困难等问题,挖掘出更多的底层优质资产;运用区块链技术对基础资产进行穿透式监督管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防范信用风险。



 image.png

 


&苍产蝉辫;本文收录于《中国银行业发展研究优秀成果作品选集(2022)》,该书将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发行,更多好文欢迎关注,欢迎订阅!

订阅方式如下:

方式一:请登录丑迟迟辫://驳辞.肠蹿辫丑.肠苍/产1316.丑迟尘濒上传您的订购信息。


方式二: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订购页面,提交订单。

image.png


中国金融出版社联系人:王  倩

联系电话:010-63267340  010-63863100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