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在中国外贸依存度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此四大目标中的国际收支状况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想保持它的物价稳定和汇率稳定,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其一是对内的平衡问题,即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通常是控制总需求以便接近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其二是对外的平衡问题,即本国经济的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均衡,通常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以便能够使汇率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
本币囤积亟待分流
中国经济波动的表现形式为对内与对外经济发展的相互纠结、相互影响。而影响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则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化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具体表现为,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人民币具升值压力并吸引境外热钱持续流入,进而导致国内资金过于充裕,刺激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膨胀;而资产价格的上涨引发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不断加深,又对物价稳定造成潜在压力,使货币政策调控面临难题,造成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成本与难度不断加大。长期下去将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具体来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国际债权与债务的巨额差异所致,表现为债权过大,2009年6月外汇储备达22725亿美元,巨额的债权存在巨大风险,如美元贬值,则外汇储备亦相应缩水;债务过小,全部外债在同年 6月为3605亿美元。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中国的债权与债务之间的差额正是外商投资加热钱流入填补的区间。
近来,在美元持续贬值和中国经济强劲复苏的强烈对比下,逐利的原始冲动令大量的国际资本涌入中国。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09年9月流入我国的短期国际资本高达308亿美元。商品市场、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大幅飙升。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发放的基础贷币越来越多,2009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数额显示,截止到10月末我国外汇占款达18.766万亿元人民币,月度新增2286亿元。
央行又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及发行央票的方式来冲销外汇占款的增长,回收流动性。中国自2003年以来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经过20次的连续性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从2003年9月的7%达到目前的14%,冻结资金3500亿元,人民银行每年要支付约70亿元的利息;2008年央票规模达4.59万亿,以平均3%的年利率来计算,人民银行平均每年要为其支付约1377亿元的利息。然而,这种左手倒右手的冲销方式使操作成本变得越来越高而难以持续。至于大量热钱流入而引发的掉期套利交易,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损失则难以统计。
目前美联储基准利率处于低位而导致全球资金供应充沛,假如中国央行为遏制本国通胀压力而被迫加息,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息差加大会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中国,并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而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发,进而加剧了通胀压力。于是,中国央行遏制通胀压力的措施反而会助长通胀,要破解货币政策操作困境的最佳选择是尽快分流部分人民币出境。
中国的广义货币M2已经是GDP的192%,货币泛滥情况令人担忧。因此,对本、外币屯积的“堰塞湖”实施分流泄洪的紧迫性迫在眉捷。
为人民币输出提供补贴
在世界经济理论体系中,瑞典学派对于国际收支的分析,或许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作为学派奠基人,维克塞尔(1851~1926年)认为,一个完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除了包括贸易收支项目,还应包括资本项目。
当国际收支平衡出现逆差时使之恢复平衡的有两个途径:一是将外国的超额债权作延期,这等同于同外国订了一个契约;二是立即运送相应数额的贵金属。囿于时代的局限性,维克塞尔的理论有重商主义的深深烙印,但其指出的通过“运送”本国货币出境而达到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
当下中国经济的平衡之计、对外债权债务的平衡之计在于加速输出本币,即人民币出口。即在大量输出实物商品形成巨额贸易顺差获得大量外币的同时,必需辅以出口货币商品来达到经济结构的平衡。
2009年7月份,当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在上海、广东四城市铺开之时,各方寄予厚望。然而,时隔三月,央行公布的结算量仅7000万元人民币,尚不及试点地区同期进出口额数千亿美元的零头。
人民币推不出去有多方面原因,当首先从市场角度、经济规律方面寻找。从根本上讲,货币虽贵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然大凡商品交换则必有内在规律可寻,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单纯以经济学角度看问题,人家不要你的商品(即人民币)想必是商品标价过高了。当然,这里指的人民币高估包括一切市场交易成本,如兑换是否方便、币值是否稳定、结算是否便捷、储存是否增值等等,甚至还包括国家GDP总量、对外贸易总量等硬指标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软实力。
在商言商,按市场规律办事,我们应当对这些难以量化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交易成本进行货币补偿。笔者在此提出的建议是仿照商品出口退税补贴政策的做法,对使用人民币支付的某些进口商品贸易实施特殊的补贴政策,鼓励国内公司更多地用人民币支付进口货款,加速与增大人民币的外流速度和金额。相对于通常所说的“出口收汇”而言,享受该项政策优惠的对象、限定用人民币支付进口商品的跨境贸易结算称之为“进口付¥”(念“元”)。
其基本思路是, 选择一些价格弹性较高,对中国市场冲击较小的国外商品列入“进口付¥”试点名单,令该种业务的贸易结算享受各种便利条件与降税补贴的优惠。让那些向中国输入商品的国外卖家在自愿接受人民币付款条件的前提下享受到该种结算方式的便利与实惠。
简而言之,即是对同一进口商品的不同结算币种实施差别税率(或便利)。使用人民币结算则关税较低,反之则高。例如一件进口价格为100美元的商品,国外出口商若愿意接受人民币付款,则可获得相当于105美元的人民币(溢价假定)。有利可图,何乐而不为?
“进口付¥”的商品名单与“出口退税”的产物目录应严格区分,防止国际倒爷将同一件商品右手挪进,左手腾出,在进出口环节上优惠尽享、大小通吃;“进口付¥”商品所涉及的减负税率的范围与幅度,宜提请多部门的有关专家们细细评估、定夺;“进口付¥”业务试点宜选取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该类商品的国外出口商对进入我国市场的期望值较高。
“进口付¥”的顺利实施还在于各政府部门利益冲突的内部协调,彼此要有宏观意识、国际视野。例如降低关税后,海关总署上交财政部税款减少;但流动性释放后,央行的冲销成本也在减少,则上交财政部的收益增加。此增彼减,则总量上财政收入并未下降,何况本币在境外流通增加还带来诸多好处,例如铸币税的收入。
补贴贸易对象首选港澳
2009年以来,贸易保护之风在全球愈演愈烈。今年前三个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物发起了88起贸易调查,总金额达102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受反倾销打击最大的国家。此刻实施区别对待贸易类型、主动降低进口关税适逢其时,既可以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又能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在“进口付¥”业务贸易对象的选择上,首选当为对中国经济依存度高,彼此生产要素流动性强,双边贸易额大的国家或地区。在这里,商家出口商品获得人民币后能较易出手花掉该货币。如此看来,港澳地区最佳,其在2008年与大陆进出口贸易额为2060亿美元。
其次是东南亚地区,2008年中国大陆与其双边贸易额为2311亿美元,加之人民币已在该地区享有较高声誉,菲律宾央行更是于2008年宣布将人民币纳入其一篮子的储备货币。
再次之是非洲,2008年我国与之有1328亿美元的贸易额,外加承包工程金额达1000亿美元,我国对其初级产物如矿产、石油需求甚殷,而其对我国的轻工产物青睐有加,双方彼此需求的产物互补,究其本质而言实乃一种易货贸易,而引入的货币(人民币)则是交易记账单位与交换媒介而已。
补贴政策的影响
实施“进口付¥”的补贴奖励政策只能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初期的一个过渡性策略,它不可能长久且大规模实施,其取消之期可视人民币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结算效果而定。即便如此,亦不应忽略它对中国关税收入、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外汇储备等方面造成影响:
1.2008年我国的关税收为9161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为的15%,用其中之1%-2%作为“进口付¥”补贴当不成问题,毕竟由于外储增多而造成的人民币流动性泛滥,央行每年仅发行央票进行对冲的成本亦在1400亿元。如果能把这些流动性引出境外,进而减少央行的操作成本,足以弥补“进口付¥”政策的关税损失。
2.作为一个大国,不能一味强调出口导向,消耗资源,竭泽而渔;而采取进出均衡,大进大出,方可发挥我国劳动力多,生产成本低之比较优势。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数据,直到2030年,中国15-64岁壮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67%,虽然人口结构年轻程度有所下降,但在国际上仍处于前列。中国以“大进大出”为特征的“世界工厂”地位不变。
3.人民币大量出境后,其本质上是中国的国际债务,其持有者在短期内若用于支付货款,可助推中国的产物出口;持有者若暂时不用而留存,则相当于我们抽取了一笔铸币税;持有者将其用于与他国或地区的贸易结算,则显露国际货币功能。于是,人民币作为一种价值尺度,流通、支付、储藏的功能在尽现。
促使更多的人民币走出去,既能抑制中国不断膨胀的资产泡沫,亦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战略决策持续推进的关键所在。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迫切要求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笔者在此提出的让利给海外出口商进而助推人民币出口之策,借用古人对搏弈谋略的语句概述为:“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