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国内利率市场动态研究】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编辑: 发布时间:2017-05-26 作者: 来源: 浏览:7116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中国农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王剑
                                     注: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简称“MPA”)是央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引导金融去杠杆、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金融调控政策的重要举措。经过一年试运行,MPA于2017年开始正式实施,评估结果将与差别准备金利率、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资格等直接挂钩。MPA相当程度上反映了金融治理理念的变化趋势和金融行业格局的调整方向,商业银行对此要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一、央行为什么推出MPA?
    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物价稳定并不能保证金融市场和资产价格的稳定。传统上作为总量政策的货币政策主要盯住物价稳定,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总需求、熨平经济周期,但它同时也会产生比较明显的结构效应。由于金融市场以及房地产等具备金融属性的市场存在“追涨杀跌”的顺周期现象,容易产生资产泡沫和系统性风险,所以即使CPI基本稳定,金融市场和资产价格的波动也可能很大。如果货币政策稀释物价稳定目标,对金融机构资产增长进行干预,又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根据丁伯根法则(Tinbergen’s Rule),这就需要第二种政策工具配合管控金融稳定问题。为此,许多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后都采用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左右开弓”(Ambidexrous)策略,引入宏观审慎政策来弥补货币政策在金融稳定方面的短板。
    “宏观审慎性”的概念最早由国际清算银行提出,主要用于概括危机中暴露出的“大而不能倒”、顺周期性、监管不足、标准不高等问题。这一概念后来被二十国集团(G20)及其他国际组织采用,在2009年首尔峰会上形成了宏观审慎政策的基础性框架。目前,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目标、治理架构、评估、工具、实施与传导等部分。评估是整个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即正式引入了宏观审慎政策的概念,央行随后从2011年开始实施合意贷款管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MPA实际上是对原有合意贷款管理机制的进一步改进和升级。它继承了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对资本充足率的核心关注,保持了逆周期调控的宏观审慎理念。在此基础上,从原来单一的资本指标,拓展为以资本为核心、涵盖七大方面的有机整体。
    二、MPA对商业银行有哪些影响?
    MPA的中心思想是资本决定广义信贷增长,即商业银行适当的广义信贷增速取决于经济增长的合理需要(GDP、CPI等经济热度指标)以及自身资本水平。以此为中心并吸收多个指标后构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估体系。它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关注狭义贷款转向广义信贷,“绕监管”的套利行为受到遏制。广义信贷是相对于狭义贷款而言,目前包括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不含存款类金融机构之间的买入返售)、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以及表外理财资产(不含现金和存款)等项目。央行货币信贷调控转向关注广义信贷,比较全面地囊括了银行体系的信用投放渠道,较好地适应了金融资产负债多元化趋势。原来一些商业银行通过投资、同业往来、表外理财等规模货币信贷调控的行为受到遏制。
    二是强化资本对资产扩张的约束,控制商业银行的杠杆水平。商业银行作为高杠杆经营的金融机构容易产生盲目扩张、过度加杠杆的冲动,威胁金融体系稳定。合意贷款管理机制确立了资本决定信贷增长的调控原则,MPA进一步升华为资本决定广义信贷增长,实现资产扩张与资本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MPA下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要求体现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资本框架中逆周期资本缓冲、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等宏观审慎要素。宏观经济热度越高,逆周期资本要求越多;广义信贷增速超出预期经济增速越多,逆周期资本要求越多。另外,还根据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程度提出不同的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要求。MPA通过强化资本约束促使商业银行将本求利、合理控制杠杆水平。
    三是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估体系,督促商业银行稳健经营。MPA在合意贷款管理基础上,从原来单一的资本指标,拓展为以资本为核心、涵盖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业务风险、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七个方面的有机整体。以往央行曾从不同维度对这些指标提出过要求,但相对散落,MPA则将它们统一纳入了评估体系之中,兼顾量价险、平衡表内外,可以更加全面地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进行综合评估。这有利于督促商业银行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牢固树立稳健经营理念,尤其对于维护利率市场化关键时期银行业市场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四是强调自律管理和经济调节,引导商业银行主动管理广义信贷组合。由事前引导转为事中监测和事后评估是MPA相较于合意贷款管理的一个重要变化。MPA评估结果分为A、B、C三个不同档次,执行差别准备金利率。由于每档都有一定分值空间,商业银行理论上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目标分值并选择适当的指标分值组合,灵活自主地对各项广义信贷资产进行摆布调整。这意味着MPA在丰富央行调控工具箱和“牙齿”的同时,为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和创新留出了一些弹性空间。
    从2016年试运行情况看,MPA已成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金融调控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发挥了“奖优罚劣”以及“开前面、堵后门”的作用。从机构表现看,一些资产负债策略较为激进的商业银行资产扩张速度明显回落,而奉行稳健经营理念的商业银行则获得了更多配置优质资产的机会。从融资结构看,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出现回升,金融体系内部的资金空转现象有所好转,总的来说增大了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目前,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MPA体系的构建仍然处于研究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对商业银行其它方面的影响还将陆续显现。比如,今年一季度开始央行把表外理财纳入了广义信贷口径,未来还有可能把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口径,也可能对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容忍度等进行调整。
    三、商业银行该如何应对?
    如前所述,MPA反映了金融治理理念的变化趋势和金融行业格局的调整方向。因此,对商业银行积极应对并做好宏观审慎评估不仅是为了监管达标,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为契机推进各项工作,实现转型发展。归纳起来,重点应当做好四个方面:
    一是围绕资本充足率强化资本管理。国内商业银行大体从2004年前后起逐步建立了资本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发展方式的转变。MPA把资本约束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商业银行要以此为契机把外部监管压力转化为内在经营动力,牢固树立资本节约和回报理念,构建和完善价值导向的资本管理体系,突出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约束和优化作用,确保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要求和业务发展需要。
    二是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夯实基础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最基础的业务,存款仍是最稳定的低成本负债,贷款仍然是收息率最高、综合带动效应最强的资产业务。它们不仅是商业银行的主业所在,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渠道。在MPA约束广义信贷增长、控制资产负债结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认清自身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不能盲目“求新”、“求轻”,仍然应当把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作为立业之本。
    三是根据价值目标统筹广义信贷管理。广义信贷项目多、涉及面广,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条线基本都与之相关,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按照价值最大化目标对表内外资产进行统筹管理。首先是要实现广义信贷项目的汇总监测和统一管理,做好广义信贷总量管控。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价值导向的“大资产”管理框架,依据各类资产的资本占用和回报水平,确定价值最大化的表内外资产摆布方案,并根据经营目标和市场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四是确保稳健经营前提下推动创新发展和多元化经营。商业银行要摒弃“规模情结”和“绕监管”冲动,真正地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融资和资产配置需求构建多维度、多层次产物体系,不断提高客户的服务粘性和价值贡献。整合形成贷款、债权投资、股权和权益投资、理财融资、融资租赁等互为补充的资产业务体系,以及存款、存单、理财、托管、基金、保险等无缝衔接的负债业务体系。在此基础上,公允评估各种新业务、新产物和新经营平台对客户价值和股东价值的贡献,通过资源倾斜和政策引导,推动有效的产物和服务创新,促进非利息收入增长,不断优化营业收入的结构。
    五是密切跟踪对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体系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评分指标的具体口径和参数设置还在不断完善,也难免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央行也表示将根据实施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持续加以改进。对此,商业银行要在做好对接落实的基础上,加强运行监测和测算工作,协助央行不断总结完善,使MPA更好地发挥作用。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