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美九一厂制作

欢迎访问中国银行业协会!

专业委员会

【上市银行年报专题分析】息差降幅放缓,资产质量压力减轻

编辑: 发布时间:2017-05-27 作者: 来源: 浏览:5392次 字号: [ 大 ] [ 中 ] [ 小 ]

                                 --上市银行2016年年报简析      注: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华夏银行
    2016年,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伴随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银行经营与定价管理面临了比以往更加严峻、更加现实的挑战。2016年我国银行业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年末本外币资产总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5.8%;本外币负债总额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0%。实现净利润16,490亿元,同比增长3.54%;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98%,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3.38%。总体保持稳健运行。
    银行业作为顺周期行业,运营发展与宏观经济基本面息息相关。2016年,商业银行整体呈现息差收窄放缓、资产质量压力减轻,整体业绩小幅回升,收入结构持续改善的局面,银行的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反映了行业业务上规避风险暴露和资本消耗、经营上提高效率、稳健经营的策略。2017年,整体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国际形势纷繁复杂,银行经营的资产负债管理与定价管理将面临更加复杂经营环境。
    一、上市银行2016年整体经营情况
    (一)净利润增速同比放缓
    2016年25家上市银行整体实现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9254.38亿元,平均增速1.85%,较去年小幅下降0.13个百分点,在息差收窄和拨备空间不足的双重压力下,勉强维持正增长。其中,城商行持续领跑,股份行业绩增速平稳,大行略有下降,16年城商行、股份行、农商行和大行净利润分别增长11.1%、4.8%、4.1%和0.2%,较上年分别下降2.0个、提高0.1个、提高12.4个和下降0.3个百分点。
    图表1 2016年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增速

image067.png
    净利润增速下滑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伴随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银行业净息差收窄,2014年底至2015年的连续降息,给银行盈利带来不利影响。2016年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水平2.22%,同比下降32个bp;二是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转为中高增速增长,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三降一去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部分公司违约概率上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财务资源进一步向拨备计提转移;三是监管新规出台、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建立实施,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的全面上升,这些都增加了银行利润增长的不确定性,给银行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净利息收入增幅由正转负
    2016年,整体上市银行净利息同比增速2为-4.95%,由2015年6.75%的正增长转为负增长。从成长性来看,农商行表现最为优秀,同比增速6.49%。股份行和大行受息差收窄影响最大,其中大行增速为-7.78%,股份行增速为-0.05%。
    (三)息差降幅放缓,盈利压力不减
    受生息资产重定价和"营改增"的影响,2016年上市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缩,但收窄幅度逐步趋缓。2016年,上市银行整体的简单算术平均净息差水平为2.22%,同比下降约32bp,伴随贷款重定价不断落地,从2017年1季度数据来看,息差水平逐步企稳,降幅仅为3bp。
    从2016年整体情况来看,城商行2016年息差水平降幅最大,老城商行降幅36bp,而新上市的4家城商行次新股平均降幅近45bp;农商行总体上受重定价影响最小,16年、17年一季度息差水平降幅分别约21bp、2bp,并且始终保持2.60%以上的息差水平,高于其他银行;大行平均降幅约36bp,股份行2016年息差平均降幅约30bp,且于 17年1季度,浦发、兴业、光大和民生的息差水平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回升。随着资产重定价的完成,各类银行的息差水平陆续开始回升或企稳,以城商行次新、股份行及农商行次新表现最为优秀。
    图表2 2016年上市银行净息差

image069.png
    (四)非息收入占比提升,后续增长压力提升
    随着银行负债成本提高、存贷利差与净利差收窄,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单纯依赖净利息收入的盈利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各家银行对非息收入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提高非息收入占比,不断优化收入结构逐步成为银行保持业绩增长的重要手段。
    2016年,上市银行非息收入整体平均增速约17.18%,较15年小幅下降0.72个百分点。其中大行的非息收入增速16.20%,高于15年增速,股份行和3家老城商行非息收入增速呈逐步下降趋势,其15年、16年平均增速分别为31.37%、17.13%和59.55%、35.25%。
    从整体看,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16年非息收入平均占比为30.05%,较15年提高4.21个百分点。非息收入增速放缓,但受利息净收入负增长影响,占比仍保持提升,其中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占比最高,2016年非息占比分别为29.84%、36.22%。通过非息收入发展带动整体业务突破地缘限制,多样化收入来源,对银行业转型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3 2016年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占比、增速情况

image071.png
    (五)核销力度加大,资产质量压力减轻
    2016年,各家银行在强化授信管理的同时,通过多样化不良处置手段,从不良"生成"与"消化"两方面加强管理,在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强化不良资产的核销力度。
    2016年末上市银行整体不良余额增速放缓,较年初增长2.67%, 不良率为1.71%,较上年提高0.01个百分点。25家上市银行中,有7家不良率同比下降,2家基本持平,4家增速在0.1个百分点以内,整体看,资产质量恶化速度放缓。与此同时,不良先行指标中,15家银行关注类贷款比例下降,17家逾期贷款比例下降。
    二、2017年银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2017年,面临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是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宏观审慎监管评估渐趋严格,金融"去杠杆"持续进行。二是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面临转型挑战。利率市场化下净息差收窄,利差空间被挤压,银行收入结构日趋多元化,金融脱媒日益显着,传统银行业务受到考验。三是国际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日益频繁的境内外资本市场互动等。
    2017年1季度以来,中国银行业整体发展较为平稳,前期不良贷款风险得到了有效释放,资产质量呈现边际改善迹象,预计今年银行业资产质量压力略有环境,不良贷款率或稳中趋降。同时自16年年底至今,受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影响,市场利率水平不断攀升,净息差收窄趋势有望得到改善。同时,伴随监管政策趋严,银行账户、资产管理等多方面经营管理规范性增强,加之金融风险防控导向,预计2017年银行业整体呈现稳健运行。
    (一)资产质量问题有望得到改善
    今年商业银行不良率或稳中趋降。金融"去杠杆"持续进行,促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断调整,同时监管趋严,银行更加关注公司盈利状况及中长期收益水平,信用风险重视程度提升。同时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日趋多样化,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化债转股不断推广优化,为问题贷款的核销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选择。
    综合信用风险考量,从源头放缓不良资产生成速度,加之处置核销方式多管齐下,银行业前期积累的不良资产得以较大程度释放,若实体经济持续平稳增长,2017年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有望得到改善。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比去年同期下降0.01个百分点,较上年4季度持平。
    (二)净息差降幅缩窄,有望企稳
    对于仍以存贷业务为主的中国银行业而言,净息差的不断缩窄无意给银行盈利带来的巨大的压力。2017年银行业净息差有望 ,对盈利的贡献度有望提升。一是2017年以来,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整体偏紧,目前市场利率中枢不断抬升,资金市场的利率将随之传导至债券及传统存贷市场,一定程度上将使银行净息差得以改善。二是2014年底至2015年连续降息影响已逐步释放完毕,资产重定价因素削弱,"营改增"影响降低的共同作用下,今年银行业整体息差水平有望企稳。
    客户结构、风险偏好、业务模式是决定一家银行息差高低的最根本因素,良好的资产负债配置能力、风险定价能力及重定价期限结构都有助于提升和稳定息差水平。如何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有效控制负债成本,压缩高成本负债,维持资产端盈利水平,稳定息差水平,是各家银行在资产负债安排中始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金融风险防控力度日趋强化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国银监会1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议再次强调了金融风险问题的重要性。我国的金融发展正在并将面临更多重挑战,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复杂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与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矛盾问题,传统领域信用违约与流动性风险叠加共振,与非传统领域风险的传导性,都增加了总体风险形势的复杂严峻程度。
    主动防控金融风险、强化治理金融乱象力度、提升行业服务水平等方式,都将为2017年银行业经营提供更为稳定良好的内外部秩序环境,为银行业的稳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