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委员会
华夏银行个人业务部 李波
一、消费贷发展正当其时
(一)人口结构改变释放消费需求
近年,伴随着国民消费升级及互联网化,消费贷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究其原因,人口结构促使消费习惯改变。从人口年龄来看,消费贷主要面向20-49岁的人群,从2001年开始,中国20-49岁的人口比例稳定在50%的水平,与此同时,消费贷的交易规模从2012年以来高速增长,2016年交易规模达到7.6万亿元。人口结构改变与消费贷交易规模加速的起点吻合,说明人们消费需求改变是促进国内消费贷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居民消费贷渗透率不断提升
消费需求的释放刺激了消费贷市场的发展。从金融渗透率来看,过去三年我国狭义消费贷渗透率从18%快速提升到23%,预计未来四年将进一步提升至32%,驱动狭义消费贷余额由2016年底的7.6万亿元攀升至2020年的16.2万亿元。
二、消费贷市场格局重塑
(一)市场格局从银行主导迈向"百家争鸣"
目前消费贷市场仍由银行主导(90%),互联网巨头以及领先P2P网贷平台所占份额在过去三年由0.5%快速提升至5.5%,预计未来四年内有望进一步攀升至9.0%。市场将逐渐形成银行主导、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巨头以及领先P2P平台补充的竞争格局。
(二)基于不同人群及场景形成差异化竞争
凭借不同的获客优势及人群定位,互联网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展开差异化竞争。聚焦金字塔顶端人群的银行及汽车金融公司,其贷款主要集中在按揭、汽车和信用卡,出于运营成本及风控标准考虑,其仍将牢牢把握信用卡优质人群;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通过提供线上电商分期、线下消费分期及线上现金贷产物,主要覆盖无央行征信信贷记录人群。
(三)领先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迈入盈利爆发的成长期
当前,消费贷行业的整体资本回报率仍在上升状态,未来产业的聚合重组不可避免,而互联网巨头本身资本和技术均占优,未来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这种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其中,短期资金成本将成为互联网平台盈利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领先平台凭借较高的资产质量能够获得来自银行或ABS等便宜资金的青睐。资金成本的不断降低有助于领先的互联网平台主动降低贷款利率,吸引和留存优质客户群,逐步形成"资产质量改善、资金成本降低、客户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
三、场景创新成消费贷风口
(一)线上场景:电商消费
现在不少的电商平台对符合条件的用户推出了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分期付款服务,这种消费金融产物带动了互联网金融在消费领域的创新,通过刺激居民的消费欲望来提高居民的消费潜力。
(二)线下场景:旅游、安居、教育
基于电商平台的互联网消费贷更具有即时性消费的特征。场景单一,金额有限,多场景延伸成为消费贷的必然选择。这些延伸场景离不开"衣食住行",目标客户定位为"年轻人",目前消费贷场景已覆盖旅游、安居、教育、医美、婚庆等多个场景。
(三)从固定场景向开放场景延伸
单一场景拓展之后,消费贷机构面临的是如何从固定场景向开放式场景的延伸,因此,各大消费贷平台开始推出开放场景式的小额信用贷款产物,通过建立支付粘性,与线下商户展开合作等拓展现金消费场景。
(四)线上+线下将成综合战场
在消费贷领域,监管鼓励互联网平台与商业银行相互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和产业链。未来,线上+线下将成综合战场。互联网平台利用商业银行的线下网点来拓宽消费场景,而银行利用互联网平台的风控技术推动业务发展。
四、消费贷迎来发展新趋势
(一)监管环境:趋严化、规范化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转向消费驱动、创新驱动的道路,消费金融在助力实体经济和改善民生上的作用日益凸显,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完善促进消费的机制体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随着监管政策逐渐明朗,消费贷市场会迎来驱除泡沫、发现价值的净化期。未来,金融强监管态势延续,合规发展和科技创新将是中国消费贷发展的出路。
(二)业务模式:金控化、平台化
随着消费贷市场的竞争日渐激烈,各机构的发展模式出现分化,从目前的发展模式来看,金控化和平台化是两个主流发展方向。金控化是指以金融控股的方式打造全牌照的金融集团,以形成全闭环的资产负债链条,资产端为信贷资产,负债端为存款、理财和ABS。平台化是指该金融公司除了自身的消费信贷业务外,还是一个连接资产、负债两端客户需求的平台,通过向金融机构输出风控数据、风控技术和消费场景,来提升传统金融的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三)服务人群:年轻化、普惠化
消费贷主要是面向中低收入个人或家庭提供以生活消费为目的的小额、短期借贷融资服务,其中在校生、蓝领、农户等长尾客户是消费贷的主要目标群体,年轻家属也逐渐成为消费贷的目标客户。
(四)消费场景:小额化、分散化
未来随着新兴细分场景不断被开拓,以生活消费为目的的小额、短期借贷服务将继续扩张,教育、家装、旅游等消费场景是各家机构抢夺的重点。
(五)风控模型:数据化、模型化
金融科技已经成为传统消费贷机构与新型平台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未来,消费贷的发展,技术驱动的特征会愈发明显。 一是打造基于数据的定量分析与业务决策能力,推动大数据分析在消费贷领域的应用;二是建立领先的风险模型,培养集中化、专业化、高效的风险管理能力,积极参与产物和业务模式设计,提供分析导向的风险决策支持。
五、商业银行如何突围新型消费贷
(一)夯实基础
1、打造强总行
商业银行要全面推动消费贷的转型提升,必须打造一个敏捷强大的总行。构建强大的总行"大脑",突出总行"发动机"职能,建立敏捷的组织架构,建立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包括蓝图、举措、试点、推广等,确保愿景、口号的实施落地,全面提升总行能力。
2、低成本资金获取能力
风险控制的好坏与资金成本高低将决定消费贷的发展前景。传统金融业态下,商业银行主要通过物理网点吸收储蓄。而线上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创新型金融科技平台汇聚了大量小额资金的收支使用,这对银行形成资金沉淀是一种挑战。因此,能够获取较低成本资金的银行能够提供给用户更优惠的利率从而获得优质用户,长远来看,具有差异化定价与产物创新带动存款的银行将能够走到最后。
(二)整合资源
1、场景化批量获客
消费贷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前提是整合业务场景、对接各大平台,做到批量获取客户并持续经营。根据不同客群背景、喜好、习惯等数据,整合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将银行金融服务嵌入场景服务,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打造针对性产物销售策略与服务模式,突围抢占市场份额。
2、线上化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建立线上平台,与外部互联网平台对接,搭建平台金融架构,可以有效扩大消费贷业务覆盖范围、获取优质客户,各平台也可以有助于银行增效降本,加强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忠诚度。
3、营销模式升级
互联网环境下的消费贷客户营销,可以利用网络行为大数据技术,形成覆盖用户与金融服务的多维标签体系,运用客户分层理论进行定位,全面推动自上而下、精细化、专业化的销售管理,有效触达目标客户,实现更低成本、更具针对性的精准营销。
(三)持续创新
1、智能化大数据应用
消费贷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力应用体现在扩大征信和风控上。以大数据风控平台为基础,人工智能、用户画像、账号安全、精准建模为技术输出,建设涵盖从产物设计、场景管理、获客、身份核实、信用决策、风险承担、资金匹配、贷后管理等场景的消费贷开放平台,实现从贷前、贷中到贷后的全流程管理。
2、优化客户体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客户行为由线下逐渐转移到线上。客户对于消费贷在全渠道体验、智能数据、实时、便捷及移动等方面的服务,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商业银行应推动多渠道整合,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实现客户综合经营和客均价值的提升,打造全渠道一致客户体验,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连接。
3、数字化智能银行
商业银行内部采用数字化销售管理工具,有效帮助前线了解管理客户,明确建议销售产物和方案,方便时间管理,同时为各管理层汇总线索处理信息和销售管理指导提供便利。数字化智能银行可以通过构建敏捷组织来实现,而要构建敏捷组织离不开三大要素:第一要素是转变领导角色,充分授权团队。第二要素是打破"条"和"框"架构。第三要素是引用风险投资理念,培育鼓励创新的决策机制。